1、常见症状:头痛、失眠、食欲不振、呼吸困难、视力障碍、多梦、耳鸣、头晕。
2、进入高原的人应该多吃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和易消化的食物。原因是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可以增加葡萄糖,增强肺部的分散能力。高碳水化合物食物一般包括粥和馒头。这样就可以在高原上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
3、高原反应患者应清淡饮食,多吃蔬菜和水果,注意合理饮食,充分补充营养。进山前锻炼自己的心理和体质,有条件的话最好在低压舱内进行间歇性缺氧刺激,可以调节身体在高海拔缺氧环境的生理调节。
4、刚进入高山的人,比如4000m以上的高原,最好在2500-3000m停留2-3天,然后每天上升速度不要超过600-900 m。如果到达高原后的前两天不喝酒,不使用镇静剂和催眠,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做一些体力活动。
延伸阅读
亚洲的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吗?
1.并非所有的河流都源于青藏高原。
2.青藏高原东西长约2800公里,南北宽300-1500公里,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在地形上可分为藏北高原、藏南河谷、柴达木盆地、祁连山、青海高原、川藏峡谷等6个部分,包括中国的全部西藏和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部分地区,以及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
3.青藏高原的自然历史发展极其年轻。受多种因素影响,形成了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自然地理单元,与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紧密结合。高原腹地年平均气温低于0,大面积最暖月平均气温低于10。青藏高原一般海拔在3000-5000米之间,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它是东亚、东南亚、南亚许多大河的发源地;高原上有许多湖泊,包括纳木错和青海湖。
有高原反应怎么办
1.出行前多休息,调整身体状况;
2.告诉自己,高反对只是一种身体反应;
3.吃点高抗敏。高抗敏后吃这个产品也有用。如果高抗敏性特别强,可以双倍量服用。
青藏高原自然特征是什么
1.地势高,历史年轻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地球上最后一次强烈而大规模的地壳变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密切相关,表现为近代大幅度上升,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雪线以上海拔6000-8000米的山峰很多。它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中国地势大体轮廓有三个台阶,西高东低。青藏高原是最高的台阶,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它一步一步向东下降,最后通过中国东部低地和浅海大陆架沉入太平洋盆地。
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剧烈,高原南部和东南部是地震多发区和强向地性,隆升运动持续至今。高原边缘普遍存在地势隆起、河流较深的地形,河流纵剖面上有几条明显的裂缝和山谷。其他如寒旱加剧的趋势、湖泊退化、水系变化、内平外陡、土壤剖面简单分异、矿物风化程度浅等,都显示了高原自然地理过程的年轻。
2.太阳辐射强,温度低,日较差大
在空气稀薄、大气干燥洁净的青藏高原上,2年太阳总辐射高达130-190千卡/厘米,比同纬度低海拔地区高出50-100%。而高空造成的相对低温和寒冷是突出的。高原冷岳平均气温低至10-15,与中国温带地区大致相当。暖季我国东部盛行夏季风,最热月份平均气温多在20-30之间,南北差异不大。只有青藏高原成为全国最冷的地区,7月份的平均气温相当于南岭山脉以南1月份的平均气温,比同纬度低地低15-20。与同纬度的低地相比,高原上的日温范围大约大一倍,具有普通山地和高山的特点。受强大陆性气候影响,年范围内温度不小,或接近我国同纬度低地的温度,说明它与热带山地有着根本不同的温度特征。因此,虽然气温较低,气候寒冷,但由于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热效应显著的原因不同,高原上的温度条件对自然地理过程和植物生长发育有不同的意义,高纬度和低海拔地区的温度值相同。
3.冰、雪和寒冷天气很常见
巨大的海拔有利于冰川和冻土的发育,有利于独特的冰缘和寒冻风化。青藏高原是世界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的冰川中心,现代冰川发育,占中国冰川面积的五分之四以上。第四纪古冰川地貌广泛分布在极高的山区周围,有些地区已成为重要的景观要素。冻土在高原上广泛发育,其中冻土连续分布在高原中北部,厚度80-120m,成为中低纬度地区的巨大冻土岛。据研究,这里的冻土是晚更新世末次冰期寒冷气候的产物。所以从冰川冻土发育的角度来看,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青藏高原腹地并没有脱离冰期。
强烈的太阳直接辐射使高原地表和近地表的空气白天强烈加热,夜间迅速降温,一年中长时间发生正负温度交替变化。因此,冰缘解冻和冰冻风化是常见的,对高原土壤和微地形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4.高原动植物的地理和生态适应
青藏高原浮游动物区系属于不同的系统。动物方面,高原内部属于古北界植物区系,东南部属于东方植物区系。植物方面,属于青藏高原植物亚区和泛北极地区的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即古暖湿成分占据东南,而较年轻的抗寒抗旱物种分布在高原。喜马拉雅山脉是南北分布的明显屏障,而横断山脉的垂直谷地则便于南北交流,垂直分带明显,类型多样。它是世界上高山植物区系丰富的地区,也是第四纪冰期动植物的天然避难所。它在第三纪之前保存了许多消失的物种,并成为许多现代物种的分布中心,如植物中的杜鹃花和动物中的噪音。
由于强烈的隆升,高原的寒冷和干旱增强,具有高原特有的动植物成分。如植物中的垫状驼绒藜、紫花针茅、小嵩草等;藏羚羊是高原唯一的特化属,牦牛是第四纪冰期冰缘环境中发育的物种。从构成自然景观外观的植被来看,高山灌丛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高山垫状植被在高原上分布广泛,动物为高原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寒冷荒漠动物群,均表现出高原的独特性。
5.垂直变化很常见,并且与水平区域紧密结合
青藏高原不仅边缘被高山环绕,而且分布广泛,高原上有许多山脉。因此,垂直自然带一般比较发育,可分为两类性质不同的带:海相系统和陆相系统。另一方面,广阔的青藏高原,受大地形和大气环流特征的制约,形成了由东南向西北由暖湿向冷旱的水平分异梯度,呈现出由森林-草甸-草原-荒漠的地带性变化。这种地域差异与垂直带的变化紧密结合,表现出高原的独特性,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自然地理区域。以高寒草甸、草原、沙漠为主的高原垂直带横向变化,但具有大陆高原的特征,本质上不同于相应的低海拔自然带。可以认为,青藏高原上的自然带是欧亚大陆东部巨大海拔相应水平带的变种,地形和海拔引起的水热条件差异是变异的主导因素。
6.人口密度小,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弱
受自然条件限制,青藏高原地广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不到4人,相当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五分之一。在历史时期,在高原自然环境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人为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不仅可以与中国东部季风区相比,而且远远弱于西北干旱区。有些地方的自然原始条件还保留着,尤其是高原腹地,往往人迹罕至。因此,从自然植被类型的特征中可以清楚地反映自然区域分异的规律。青藏高原是我国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自然资源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土地利用以畜牧业为主,农业和林业次之。然而,由于近代经济发展和交通改善,人类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逐渐增加。比如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河谷,开垦历史悠久,农田基本建设良好,大部分耕地有水利设施,是农业发达、经济繁荣的地区。另一方面,由于人口密度大,燃料缺乏,居民大量砍伐冷季草场的灌木作为薪柴,不仅影响冷季草场的数量和质量,而且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