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商鞅刻薄寡恩的应该都是被他处置了的人,亦或者说对他有怨恨的人。比如老士族。
我认为商鞅不是刻薄寡恩之人,我觉得他有魄力,无畏权贵。
历史上,商鞅是一个法家代表人物。辅助秦孝公在弱小的秦国20年如一日的坚持变法,巩固法律。可以说直接为后来嬴政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把惩治违法者,放纵士族胡作非为认为是刻薄寡恩的话,那我们不如反过来想想如果商鞅在变法期间,那这个倚老卖老的贵族犯法了,商鞅一看,算了这些人是贵族,是皇族,不敢惩治,放任自由的话,我们想想他的变法还能成功吗。老百姓犯法严惩,贵族犯法放任,那么他的变法名存实亡,老百姓肯定怨声载道,没有民众支持的变法能长久吗,时间一长肯定激起民变。
正因为商鞅铁面执法,人人平等。老百姓认可,支持,才能长久。才能让弱秦变成强秦!
记得关注哦。
公子卯保护了他的家人 他打不过公子卯 把朋友骗过谈判抓起来 反对和赞成变法的百姓他都杀 愚民政策 割了秦王哥哥的鼻子 在太子老师的脸上刺字 上上下下他得罪个遍 他只有一死 历史上商鞅变法被夸大太多
说《大秦帝国之裂变》美化商鞅的,对商鞅的认知,大多来源于《史记》。
就关于孝公死后商鞅的记载:离秦去魏,魏国不收,然后回封地造反,造反失败被抓车裂。诸位细细品其中疑点:
疑点一:商鞅逃离秦国,去魏国不成,魏国不收。以魏惠王之心胸,杀商鞅的心都有,那会收留商鞅,商鞅如此精明怎么会不明白这个道理,若是去齐、楚我倒是相信,如果商鞅这点都想不明白,那商鞅也就那水平了。就算魏国有心收留商鞅,也会迫于秦国的压力交出商鞅,去魏死路一条,商鞅会看不出来?
疑点二:商鞅回封地起兵造反。
首先:纵观春秋战国,以贵族窃得国家神器(造反)的只有四家,一是齐之田代姜,二是三家分晋,皆需历时几代人之功。商鞅即便再有人望,也不可能敢造反,其一民众之心在王室,赢氏统治秦地已几百年之久岂是商鞅二十多年之功可比?
其二:卫鞅实封商地,只有经济之权,却无兵权,退一万步封地之民听从商鞅跟随他造反,商鞅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训练出一只强大的军队,手中无领兵大将,如何对抗秦国新军?诸位见过有几个朝堂重臣临时想起要造反,那个造反的不准备好几年?认为商鞅回封地造反的,是商鞅智商不够,还是自以为造反如小孩过家家?
其三:商鞅统领国政,不管兵权,手中无兵符,根本不可能调动得了军队,即便有虎符,在孝公死后新君继位之际,朝堂政局不稳,试问有几个大将敢如此走险,更何况是经历深刻变法的秦国?
其四:商鞅是战国初期有名的士子,那个年代的士子重名重功业,根本不可能把自己二十多年的努力付之一炬。如果商鞅是如此之人,雄才大略的孝公岂会举国交与商鞅力行变法?何况在国势濒危之时。
因此无论是人心、军队、自我诉求,商鞅根本不会造反。《史记》如此记载,无非要把商鞅塑造成一个卑鄙、弱智的小人。
疑点三:史书记载,魏国丞相公叔痤有识人之能,对卫鞅评价极高。卫鞅在公叔痤幕府三年之久,真如《史记》如此记载商鞅,恐怕公叔痤根本不会留卫鞅在幕府三年,也不会将卫鞅如此推荐给魏惠王。那个年代士子有才很重要,有节操更重要,不然国君敢将国家交给一个素昧平生的士子?这里就公叔痤识人之能,和关于商鞅死前的记载就明显前后矛盾。
相比来说,我觉得《大秦帝国》这部小说对商鞅后期的艺术加工,如果抛开爱情部分,更符合现实。
读史、研史,是好事,切不可能尽信史书。研究历史,不以当时历史背景为基础,基本会被史书带偏,毕竟史书是为统治者服务的。
大秦帝国是历史小说,所谓历史小说就是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关系,在大秦帝国中商鞅的形象完全美化了,最基本的一点,最大秦帝国第一部结尾商鞅受刑而死,秦国贵族拍手称快,秦国的老百姓哭倒一片为商鞅送行,这一下把商鞅就升华了,把商鞅描绘成打压权贵给老百姓出头的伟人了,这就有点扯犊子了,商鞅确实是打压权贵,但是他对老百姓也一点都不友好,在商鞅的秦法体系里,你我这样的普通人就是工具人,除了耕织战什么都不应该做的战争工具,秦法对贵族严苛不代表对老百姓就温情,秦法对秦人都是严苛的,所有秦人对商鞅都是怨恨的,商鞅拍成了劫富济贫的形象了,这就完全脱离历史了。
商鞅在历史上长期都是反面形象,只是到了近年年商鞅作为改革者形象被拔高了,改革嘛现在就是一个非常正面的词,商鞅跟着就转型了,也跟着出来很多商鞅粉,比如大秦帝国的作者孙皓晖。商鞅到底是好是坏,汉朝以后2000多年中国主流文化为啥一直不喜欢商鞅,而到了现代商鞅为啥又转向正面了,到底是谁对谁错?
中国古代不喜欢商鞅,因为商鞅那一套并不适合大一统之后的王朝统治,商鞅那套对内集中一切力量对外猛烈侵略的思路,只适合战国时代的秦国,不适合统一后的秦汉也不适合唐宋元明清,因为秦国处在战国大乱之世,商鞅之法对内集中力量强化了秦国的军事力量,使秦国虎狼战斗力爆表横扫天下,虽然秦国内部的秦国人被秦法压制的非常难受,但是对外战争能胜利,秦人就可以在战场上获利,秦国处在扩张期,所有秦人都有好处可拿所以虽然秦法难受也能将就,但是大一统以后,国家不在处于扩张状态,普通人不能通过战争获利超额利益,这时候对内的统治必须怀柔必须德政,这时候再像商鞅那样管理国家,对老百姓过分的严苛又没好处拿,国家必然崩溃,秦朝二世而亡就是这个道理。这也就是秦朝之后大家对商鞅评价偏低的原因,因为环境变化了商鞅那一套不好使了。
但到了近代大环境又变了,大航海之后西方人来了,带着工业革命加成后的西方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被动的加入了全世界的大体系里, 此时的中国又变成了弱小的一方,近代中国在全世界的地位就如同商鞅之前的弱秦在战国诸强行间的地位,很多人又看到日本、德国这类法西斯国家的迅速发展,这不和商鞅一回事吗?强调集体主义、国家主义和商鞅找到了契合点,商鞅被重新解读又拔高了起来。
你说商鞅的形象有没有美化,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商鞅身上完全印证了那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人物关键看你如何解读,你的立场决定了你看历史的态度。
至于商鞅有没有谋反,严格的说法律层面有,但事实上没有,商鞅的所谓谋反就是政敌要清算要杀他,他就要逃往国外,没跑出去没办法还不想等死就回到自己的封地,带着自己的家丁卫士反抗一下,万一成功了就不用死了,结果是没成功还反抗过秦国的公差等同谋反,就这么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