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后主传》:“后主举家东迁,既至洛阳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汉晋春秋》:“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典故:(1)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伤感,独有后主有喜色。司马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马昭谓贾充曰:“人之常情,乃至于此!虽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乃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2)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谷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谷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么像是谷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后主传》:“后主举家东迁,既至洛阳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汉晋春秋》:“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历史人物是刘禅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自然是蜀汉后主刘禅,即阿斗。
长期以来,世人一直以乐不思蜀来贬低刘禅,认为其不仅无能,而且没有骨气。但实际上,这正是刘禅的聪明之处。众所周知,在历史上,极少有亡国之君能够善终,而刘禅正是靠着乐不思蜀才使对手降低了对自己的防范之心,从而得以善终。
可以说,乐不思蜀是刘禅一生中少有的几次正确决策之一。是在当时的处境下,最好的保全自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