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意思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出自《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於师。
成语典故: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孔子:“究竟何谓‘仁’?”
孔子回答说:“做到恭、宽、信、敏、惠五点即可。”
子张又问:“怎样做到恭、宽、信、敏、惠呢?”
孔子解释说:“没有放肆的心叫恭;心地不狭窄叫宽;没有欺诈的心叫信;没有怠情的心叫敏;没有苛刻的心叫惠。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就不能称之为人了。如果一个人承担了‘仁’的事,就要勇往直前地去做,不可有半点的谦让之心。即使老师在面前,也不必同他谦让(当仁,不让于师)。”
当仁不让
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拼音]
dāng rén bù ràng
[出处]
《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例句]
在跳水比赛中,郭晶晶当仁不让的获得冠军。
[近义]
见义勇为 身临其境 责无旁货 理所当然 ...
[反义]
隔岸观火 隔山观虎斗 推三阻四 敬敏不谢
“当仁不让”错误用法:作贬义。正确用法:“当仁不让”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状语、定语,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当仁不让”的原义是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出自于《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寓意:
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而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只要秉持正确的立场和观念,正义与真理便如同握在手中的利剑,人们才有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勇气和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