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认清哲学到底研究的主题与目的是什么,或者说哲学研究的本质是什么?那么,我们才能认知哲学、研究哲学,以及我们在研究哲学过程中针对哲学研究的主题与目的,在其客观与主观的思辨中进行辩证统一的判断,真理性地给出宇宙本体的“性”与宇宙万物的“生”及其宇宙万物的普遍之性与普遍行为之原则,这一客观存在的“第一哲学命题”,就是人类哲学的基本问题。而且,这“第一哲学命题”是统摄一切学术的基本问题,也是解释“人类的目的”与“自然的目的”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的问题。
哲学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哲学家,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回答了当时的哲学问题与世界观的问题。人类历史上就是由一代一代哲学家像接力般、锲而不舍地在追问宇宙本体的存在,进而去揭示宇宙本体的绝对之真、生化万物的至上之善和最高的自然之美,这才能够认识到客观存在绝对性的“真、善、美”,以及人类依据绝对性的“真、善、美”为标准,进而真理性地解释人的意义世界和终极的普世价值取向。人类的目的遵循服从于自然的目的,才能解决人类的立命。
哲学注定了是一种探寻“普遍规律”的学说,注定了具有一种“形而上学”的超越性,舍此就不能被称之为哲学。
哲学有自我特有的概念范畴,尤其是中国哲学核心概念范畴,都具有普遍性、绝对性。而科学概念范畴具有针对性、相对性,即不同领域学科有自我相对领域的学说及其概念范畴。
这里特别指出:哲学不是简单的认识论层面“逻辑”的认识之技法,“逻辑法”只是支撑认识论中的一种方法论。也就是说,人的思辨仅仅通过主观、理性的“逻辑”认识法则,其体现的思辨技法之潜能,就无法认识、解释宇宙本体与宇宙本体的行为原则,这“第一哲学命题”。
哲学更不是哲学家舍去了“第一哲学命题”,或舍去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追问与反思,仅在人道中表达华丽格言(名言)的集合。
人的哲学思辨在哲学范畴,反映的是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的辩证统一,或者说,是针对普遍性之“有”与普遍性之“无”相统一的思维与辨识,称之为哲学思辨。而哲学思辨能给出符合客观普遍性及普遍行为规律的解答就是人的智慧(不是智能)。
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正因为,古哲人老子具有“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认识观,以及认识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之思辨。进而,老子在公元前6世纪,建构了“道生道德道相道势”宇宙论框架的形而上学。
老子的“道的形而上学”,代表着中国最高的形而上学,也代表着中国哲学思想的基本精神。古哲人老子建构“道”的学说,就是在探寻、解释宇宙世界的本原问题。
而且,人类迄今为止,是老子率先提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皆从道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于“道”。并且,老子揭示了是无限无体的“阴阳者之本之一”创造了有限有体的宇宙世界的“阴阳者之体之多”,揭示了宇宙世界的“第一推动者”的阴阳行为原则之德之势,揭示了宇宙的物质世界之“有”是精神世界之“无”的本体,精神世界之“无”依存在物质世界之“有”之中而共同的存在,以及揭示了宇宙万物都遵循服从于“自然的目的”之德之行。即“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道”在生化万物的活动中始终遵从自然的目的,亦即“道法自然”。
注:老子的“有”与“无”,其概念范畴具有普遍性、绝对性,在当下属哲学概念范畴(不要用针对性、相对性的科学概念范畴来理解“有”和“无”)。
古哲人孔子是中国道德伦理哲学的奠基人。古哲人孔子的“道德仁”理论道德框架与“仁义礼智诚”实践道德框架的伦理学说,代表着中国最高的伦理形而上学,也代表着中国“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基本精神。
古哲人孔子建构的“道德仁”理论道德框架,就是在探寻、解释宇宙万物的伦理问题。而且,迄今为止,是孔子率先提出“宇宙本体的“阴阳行为原则”的道之德,就是“人道”之上的道德行为准则,也就是人类世界的道德普遍原则。
并且,孔子解释了人的本性之仁性的自然德性,其伦理道德价值的终极依据,就是遵从“道之德”这唯一人类之上的无时间、绝对性的阴阳行为原则。亦即,古哲人孔子解释了“人类的目的”与“自然的目的”相统一,就是人类伦理道德价值的最终目的,即“天人合一”的本义。
中国古哲人老子、孔子建构的“道的形而上学”与“道德伦理学说”,是无神论的哲理学说。而且,人类哲学走到今天,无论任何人如何理解、解说古哲人老子、孔子的哲理思想及学说,都无法否定是老子、孔子在公元前6世纪,其哲理学说就代表着中国古哲人主体从“有神”的思维向“无神”的哲学思维跃迁的重要标志,代表着人类哲学的基本问题这“第一哲学命题”的追问与解答的事实。
中国古哲人老子、孔子,揭示诠释了道之德(宇宙本体的行为原则)与道德理性(宇宙本体的德行之理性)。
正因为,道之德,反映的是宇宙万物的行为原则,也就是人类伦理之上的、最高终极的、绝对性的“道德普遍原则”,所以,道德普遍原则,必须具有一般的形式,必须普遍有效适用于一切场合和一切人,即适用于宇宙万物(不涉及具体的人、习俗、宗教、意识形态)。也就是说,针对人道而言,道德普遍原则能够作为人类相对行为标准次序的终极绝对标准来接受。
正因为,道德理性,反映的是宇宙本体生化万物的生命机制中,万物内在的存在德性之理性和万物外在的存在德行之伦理,所以,客观存在的道德理性,就是人类认识、实践客观真理的本体。因此,人类认识主体所认识的物理化学规律之理性、生物生理规律之理性、万物及人类之伦理,都要遵从最高的道德理性,或者说,都要遵从最高、最为普世的自然价值取向客观的行为规律。
摘自《论中国哲学辩证思维》南京出版社,2015;《老子的智慧之学》南京出版社,2015
哲学,就是系统的世界观。哲学三大派:物质论,意识论,二元论。
哲学思辨,就是观察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进行思考,假设背后的本质观点,对观点进行辩证。
辩证,有正推理,和反推理,推理出的结果是否和现实观测吻合。
列如: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会使用和制造工具,唯物论马列哲学对人的定义。
辩证:会使用和制造工具的人,否则都是动物。
结论:所以黑猩猩是人 反辩:黑猩猩不是人,黑猩猩只会制造简单的工具。 结论:所以原始人不是人,反辩:原始人是人。 结论:概念混乱,马列哲学对人的定义不准确。
通过遗传学的发展,哲学对人的定义更加准确。 人和其它动物的唯一区别是彼此有生殖隔离,并且同种生殖的下一代有繁殖能力。
例子:人之初,性本善,孟子和儒家世界观。
辩证:人性本善,所以世间无恶,否则恶从何来? 显然不符合现实现象。
反推,人之初,性本恶。西方哲学。
辩证:人性本恶,所以世间无善。比较符合现实
更准确的结论是:人性自利,为善为恶都围绕满足自身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