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诗书画皆精,独树一帜,因有时个性怪异,举止颠狂。所以有人戏称为米颠″。
一,拜石称兄″的故事。
米芾在安徽无为当官时,听说濡须河边有形状怪异的神仙之石,不敢妄动。他却派人搬到家里,在供桌上放上供品,给怪石下拜,念道:我想见到石兄己经二十年了,相见恨晚。″后来因这事被罢官免职,他并不后悔,还画了一张画,取名《拜石图》。
二装颠索砚的故事。
有一次宋徽宗让他写一幅草书作品,写完后。宋徽宗赞叹不己,米芾见皇上高兴,把皇上心爱的砚台装进怀中,溅了一身墨汁。他对宋徽宗说:此砚臣己用过,皇上不能再用,请您就赐予我吧?″皇上将砚赐给他后。几天都抱着砚睡觉。
三,米芾洗笔洗砚的故事。
米芾曾出任江苏安东县知县。期满离职离开时,为了表示他的廉洁,乡绅百姓送行时赠的礼物一概不收。就连他常用的毛笔上沾有公家的墨汁,也让家人把毛笔和砚台都洗干净,不带去安东县的一点点墨汁。
米芾书法创作认真。
他说: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他写一首诗,几十个字中自己满意的只有那么一两个,可见创作书法他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可见书法创作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他对书法的要求是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
米芾纪念馆:米公祠原名米家庵,始建于元代,扩建于明代,后改名公祠,祠有拜殿、宝晋斋、仰高堂等,2006年5月25曰,米公祠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图书法作品为米芾所书)。
主要作品有《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拜中岳命帖》等。
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这个问题恐怕没几个人会相信是真的,莫说是宋代米芾的故事,年代久远无从考证,即便是在学习渠道极广,学习资料非常丰富的今天,听上去也不过是天方夜谭。
1、米芾其人米芾是宋朝著名的书画家,宋徽宗曾亲诏米芾为“书画学博士”,想想看在属于他的那个年代,米芾的名望比现在某些自诩书法家的人,那可是威风多了,人家能够与蔡襄、苏轼、黄庭坚这三个重量级大腕合称宋四家,比起如今社会上吹捧出来的什么“万殊一相”四人组,含金量不知道要高了多少倍呢。
作为一代书法大家,米芾举止颠狂,个性张扬,这一点毫不奇怪,有能耐的人都有点另类。据说除了褚遂良,米芾把前世书法家骂了一个遍,时人称其为米颠,看来,要说米芾流传千古、天下闻名还真是不为过。
米芾拜石图
2、一碗鸡汤人成名了,自然有人就给他编故事,故事跟着米芾一起流传,中间再有好事者添油加醋,也就面目全非了。“三年学不成,三天学精”,这个故事大概是说,有一个神一样的秀才指点迷津,让米芾不要用毛笔练习书法,而要用心练习云云,就这句鸡汤一样的话居然让米芾茅塞顿开,瞬间成就一代书法大家。
这样的神奇故事在历史上多得很,多半都不靠谱。但这个故事里面倒是有一个朴素的道理,那就是厚积薄发,量变的积累就是质变!米芾一定是经过了极其漫长的书法学习过程,孤灯寒窗,笔耕不辍,才终于大彻大悟,获取书法真谛的。
3、结语民间有一个笑话,说是有人吃了七个大馒头,觉得没吃饱,再吃了一个小馒头,饱了,就逢人便讲:小馒头吃不饱人。这个笑话就是对题主这个问题最好的解答。因此,综上所述,重复一下我的观点:这个故事听听就好,要想学好书法,必须经过长期刻苦学习磨炼,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随文附上我的近期作品,请大家不吝指教。
这个故事说明了顿悟的重要性。
故事是这样的,米芾成名前,曾习书三年,成效并不显著而苦闷。某天听说有一位字写得很好的秀才路过村里,于是跑去求教,秀才说你跟我学字可以,但得买我的纸,五两银子一张,并限其练字三天。纸张太贵啊,米芾回家后一直不敢下笔。三天后秀才来了,看到纸上一字未写,哈哈大笑,说你琢磨三天了,写个字给我看看,于是米芾写了个字,一看果然大有进步。
这个故事也是一个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没有多年的苦练,是不可能三天领悟到书法的真谛的。所以凡事要用“心”,不用心,不说闭门练三年,练十年也不会长进,而一旦有名师指点或自己顿悟,就算只用三天,你也能创造出自己一套独特的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