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良恭谦让

时间:2023-12-16 23:34:12编辑:优化君

谢邀请。为什么都说虚怀若谷是谦虚之意呢?这还得从道德经的:“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这句话说起:这句话的大意是说敦厚有如朴木之朴实,旷达有如山间之空谷。也就是说,怀有可以容任无限雕饰的原木一样朴实敦厚的,具有如山谷间广的如此之心态与胸怀。正如有人常说的:大海的有容之态;人心的有容意见之;以及哲学的所谓爱智慧。总之,怀有虚待如空谷之心的虚怀若谷正是能够充分地表达了人生“永求有所得”的心态与胸怀的一种谦虚形象之比喻。

虚怀若谷多用来指谦虚、大度,但又绝非单指“人品”这么简单,不能随便套用。

它的适用对象是有“级别”的,必须达到一定的“级别”才可以用。

不开玩笑。这个“级别”就是指社会人群中,有地位、有影响力、能服众,或年事较高“德高望重”的这样一些人,方可以“用得上”虚怀若谷!

不够“行政”级别的,或文化层次低的,哪怕贵为单位“一把手”、“大堂”经理,也最好不要乱用!

殊不知,“文化”这档子事,历来受“封建”传统影响颇深,若名不正,则言不顺。

谢谢邀答。

孔融让梨的故事几乎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定听过的故事,而对于孔融让梨这件事的现实意义那就是谦让,谦让这种美德,是属于全人类的。

孔融让梨体现的这一种谦让精神,是让各阶层人人学习的,是让所有人都学会谦让,

只有人人都谦让,才能有美好的家园,才能有更高的文明。不仅,人跟人要谦让,人与自然也要有谦让的。只要这样,我们社会、家庭才会出现和谐的局面。

个人非常反感道德灌输,感觉应该从小对孩子进行规则、规矩教育和平等教育,人生而平等,为何要让?爱幼没有错,但尊老值得推敲?一个人值不值得尊敬,不应该是以年龄大小为标准,而应当以道德为标准,坏人也有变老的那一天,就算再老也不值得尊敬,所以说,孔融让梨的故事应该从教科书中删除。

用一首我刚写的拙作来作答:

古体七言诗《谦让》

一园芳草发短长,方把四时扮秀妆。

独木成林天荒事,百花齐放遍地香。

三人同行师者出,高树靡阴己煎阳。

绿竹虚怀宽似海,凌云亮节岂张扬。

注:押一先韵

谦受益 满招损!有这样一个故事

康熙年间,安徽桐城住着两户人家,一户姓张,一户姓吴,邻里关系一直很和睦。有一天,吴家因砌新房,侵占了张家三尺宅基地,两家各不相让,最终对簿公堂。

张家有个儿子叫张文瑞,在朝廷当官,于是张父连夜写信给儿子,要求他出面解决。

张文瑞看完信回复说:“万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父收到信后,立即让出三尺。

吴家十分感激张家的宽宏大量,也主动退让了三尺。从此,张吴两家相敬如宾,两家中间便多了一条小街,人们称之为“六尺巷”。

温良恭谦让”出自春秋鲁孔丘(孔子)《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春秋时期,子禽问孔子学生子贡,为什么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到该国的政事,子贡回答:他老人家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他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别人自然会把政事告诉他,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品德,也是与别人听到政事方式不同的原因。

温,和厚也。良,易直也。恭,庄敬也。俭,节制也。让,谦逊也。五者,夫子之盛德光辉接于人者也。温良恭俭让为五德,这是儒家提倡的为人处事君子准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温良恭俭让”是中华先民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识。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也充分借鉴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我是艾佳,我来回答。

“温良恭谦让”出自春秋《论语学而》中,子贡对孔子的评价,原文为:

子禽问于子贡:“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知。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意思是:

子禽问子贡:“老师每到一个诸侯国,都能了解这个国家的政事。这是他自己求问得来的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告诉他的呢”?

子贡回答说:“老师是凭着温和、善良、恭敬、俭朴和谦让这些美德才得到的。老师所求的方法大概和平常人的求法不同吧!”

那么,温良恭俭让有着怎样的文化意义呢?

我将从孔子其人、子贡其人、温良恭俭让的文化内涵三个方面进行解析。

孔子其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派创始人。

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子贡其人

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子贡学绩优异,文化修养丰厚,利口巧辞,善于雄辩,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在孔门弟子中,子贡是把学和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

《论语》中对子贡言行记录较多,与孔子的对答也最多;《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笔墨最多,对其评价亦颇高。

子贡死于齐国,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子贡非常尊重老师孔子。一次,鲁国大夫在别人面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听说后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打比方,说老师的围墙高几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能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是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比做太阳和月亮,说老师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住下,守墓6年。

温良恭俭让的文化内涵

温,指对人态度温和。在生活中对人的态度,往往能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颜悦色”、“和蔼可亲”、“温文尔雅”、“温和善良”等词皆是人品温和的表达。

良,多指善良、美好。现常与善一起表达,指人美好的内心品格及优良的道德品质。

恭,古代指面貌的端庄,延伸出对人态度谦和、做事认真等意思。

俭,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都是“以俭素为美”。

让,表退让、谦让、辞让之意,“厚人自薄谓之让。”

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前者为五德,后者为五常。这是儒家提倡的为人处事君子准则,是中华先民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子贡对孔子的评价非常恰当,非常中肯,不愧是尊师重道的孔门十哲之一。“温良恭俭让”很好地表达了子贡对孔子的敬爱与尊重,也深刻反映了孔子其人的品质、风度、性格及修养,有如此之师,才有如此之徒。师徒相辅相成,才能共成佳话!

上一篇:芒砀山在哪里

下一篇:沙丘之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