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饭

时间:2023-12-17 01:58:52编辑:优化君

古代战争中,大军进兵前,三更埋锅造饭,五更进食,并做必要的准备,平明进兵。

大军的顺序,分为前锋、中军和后卫。前锋多是悍将壮兵,冲锋陷阵,不能折了锐气。中军为主帅所处重地,兵多将广,乃枢纽之所在。后卫是预备队,提供后勤保障,兼顾护卫中军后方的安全。

古代人打仗,多数光明磊落,两军阵前,使者来回穿梭,谈判并下战书,约时决战。

古代人打仗,主力部队不分兵,采用人海战术,擂鼓进兵,鸣锣收军,严谨而有章法。

大战前,将士饱餐,伙食好有肉,还有壮行酒,士气振振,为了荣誉而战。

战争中,由于吃饭的人多,后勤部门,忙作一团。做了一锅又一锅,生米变成熟饭,行军速度慢,做饭也不间断。各部队单位,吃饭时间有分别,根据任务急缓,轮流用餐。

战争中,有奇袭的小部队,出发前饱餐一顿,自带熟食干粮,带的多,是身上重要负荷,行进中不打火,避免暴露军机。

战争胜利,敌方割地赔款,缴获多。将士辛劳,有庆功宴,赏赐也得不少。

古代人打仗,由于运输能力限制,大军未动,粮草先行。近敌后,战斗部队,大量前出,粮草随中军前行。战斗部队,或行三十里一停,或行五十里一停,前后交叉而进。

民以食为天,将士们吃饱,才能打好仗,古今同是一理。

兵者,诡道也。古有增灶减灶之法,用于军事智谋。《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等,影响世界几千年,仍旧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本人洛阳一农民,高中毕业学写文,过路君子行行好,关注点赞不忘恩。)

古代军队在行军打仗的间隙扎营支帐,割草喂马,挖掘水井。埋锅造饭一般是在天明以及日未落时(古人多一天吃两餐)。

在不具备做饭条件的地方,就要用干粮来充饥了。如永乐八年明成祖率军北征蒙古,“各军沿途炒面……每军关与小麦三斗”。编纂于明代的《养生类要》一书中记录的“炒面方歌”配方是“二两白盐四两姜,五斤炒面二茴香”,如果要追求更香的味道,还可以“半斤杏仁和面炒”。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没有充足的粮食,一支战斗力再强的军队也会不攻自破。电视剧中常有士兵运粮的镜头,却几乎看不到运菜和水果的画面。难道说古人打仗只吃粮食吗?

可以说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吃单调的五谷杂粮。首先粮食的保质期相对于蔬菜水果类更长,且管饱,一次运输量大,便于运输,而蔬菜或者肉类的容易坏。古时交通不便,打一次仗光赶路都得几十天,五谷杂粮(小米,小麦,大米等)是最好的选择。

古时行军做饭大多都是煮粥(军粮大饼到唐宋之后才有),附近如果有野菜的话,可以加一点,没有的话就只能就着带来的酱或者是腌菜吃主食了。不过粥都是很稠的,稀粥根本填不饱肚子。肉和新鲜蔬菜的话基本上是没有的。如果说军营附近有城镇的话,可以去买点,但这都是极少极少的情况。

但这都是好的情况。如果说遇到粮草不足的情况时,就更加艰难了。先是吃野菜、树根。然后是吃附近的动物,如老鼠、战马、鱼、鸟等。只要是能吃的,为了活着都会吃掉

最残酷的要数吃人了。先是吃敌人。公元893年,李克用攻克天长,杀敌数万人,后将敌人尸首做成肉脯,随身携带行军。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自己人也是可以吃的。张巡守卫睢阳之役时,被安禄山围攻数月,城内没有粮食,士兵开始吃马匹,马匹吃完后,开始食用3万多名女人和老弱。

上一篇:南柯一梦的故事

下一篇:巴尔干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