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强大的齐国进攻鲁国,两军在今山东曲阜北郊一个叫长勺的地方展开决战。齐国自认为兵强马壮,首先发动进攻。鲁庄公手下谋士曹刿建议鲁庄公以静制动,坚守不出。齐军再次攻击,鲁军依然不动,如此者三,齐军第三次攻势虽然看起来凶猛,实际以显疲惫。曹刿立即建议鲁庄公反击,鲁庄公亲自擂起战鼓助威,鲁军一鼓作气,大获全胜。
曹刿在长勺之战中采取以逸待劳,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战术,笑到了最后,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灵活机动的运用了这一战场规律,当敌军三而竭时,我军一鼓作气战胜敌人,曹刿无疑是这次大战胜利的功臣。
长勺之战充分展示了曹刿的军事天才,鲁庄公事后封曹刿为大夫,还把女儿嫁给了他。遗憾的是后来曹刿作乱,鲁庄公之子公子般平叛,曹刿被赶到莒国,客死他乡。
春秋时代,鲁国据有今山东西南部地区,都城曲阜(今山东曲阜),在春秋诸国中居于二等地位。齐国辖有今山东北部地区的广大地域,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经济发达,实力雄厚,自西周至春秋,一直是东部地区的大国。
齐国和鲁国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互相毗邻,在当时的动荡局势下,不免发生各种矛盾,而矛盾的激化,又势必造成两国兵戎相见,“长勺之战”正是在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公元前684春,即位不久的齐桓公,不听主政大夫管仲劝阻,仗着兵强马壮,侵入鲁境。此前(公元前685年)齐、鲁“干时之战”,鲁国被打败,闻听齐军压境,鲁庄公和群臣大惊失色,不知所措。
深具谋略的鲁国士人曹刿站出来,请鲁庄公整修内政,取信于民,才能抵抗齐军。庄公应允,曹刿遂自告奋勇,请随庄公出战。
鲁军根据齐强鲁弱的形势, 在长勺(今山东莱芜苗山镇)迎击齐军。由于干时战争的胜利,鲍叔牙及以下将士都轻视鲁军,认为鲁军不堪一击,于是发起声势汹涌的攻击,鲁庄公欲迎击,被曹刿劝止。齐军两次进攻,鲁军都没有应战,而且稳住了阵地。鲍叔牙和齐军将领都认为鲁军怯于应战,决定再次发动进攻。
于是齐军展开了第三次进攻,曹刿看到这次齐军来势虽猛,但势头没有上两次大,认为出击时机已到,立即向庄公提出反击的建议。庄公亲自擂起战鼓,发出攻击命令,鲁军将士一鼓作气,击溃齐军。 庄公急于追击,曹刿恐齐军佯败设伏,即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痕迹,又登车眺望齐军旌旗,发现辙乱旗斜,判明齐军已败,方建议乘胜追击,终将齐军逐出鲁境。此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中,以后发制人、敌疲再打的防御战术取胜而著称。
战后,鲁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用兵打仗所凭恃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冲锋时,士气最为旺盛;第二次击鼓冲锋,士气就衰退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冲锋,士气便完全消失了。齐军三通鼓罢,士气已完全丧尽,敌军士气没了,而我军士气正旺,这时实施反击,自然就能够一举打败齐军”。这就是著名的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当代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毛泽东对齐、鲁“长勺之战”给予过很高的评价,说战争中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败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曹刿论战所叙述的战术和长勺战例,成为中国后世防御战术思想的宝贵借鉴。
曹刿生卒年不详,他以后的事迹和命运,史书上没有过多记载。只记载了另一件事,鲁庄公公元前671年夏季到齐国去观看祭祀社神,这是不合礼制的,曹刿劝谏,但庄公不接受,仅凭这一点也可看出曹刿是个重礼知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