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世荣

时间:2023-12-17 03:01:04编辑:优化君

包拯,一个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作为一个铁面无私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十分传奇。他的性格从小就能看出,13岁时,有当地富豪觉得包拯年轻有为,将来必定是个人才,便想请他吃饭。谁知,包拯这样回复他:“彼富人也,吾徒异日或守乡郡,今妄与之交,岂不为他日累乎。”从圣贤的童年就可以看出,好习惯,好品行要从小养成。

许多人会问,包拯虽然很有名,但是为何到了他儿子这一辈,就鲜有人知了?莫非包拯没有孩子?其实,包拯一共有三位妻子,有四个孩子。他的大儿子早亡,长子“包,太常寺太祝,先公卒”。

二儿子包绥,又名包,生于1057年,死于1105年,他的生母是包拯身边的侍妾孙氏,在他未出世的时候,孙氏便被包拯打发回家。所以包拯60大寿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还有个儿子,包拯夫妇十分高兴,就把此子取名包。

包拯去世的时候,包绥只有5岁,宋仁宗看见小包绥穿戴朴素,与寻常人家的孩子没什么不同,于是十分感动,赏给了包家大量财宝,并封包绥为太长寺太祝。此后,包绥官职连续升任,8岁便做到了大理评事,这可是包拯中举人以后才坐上的职位。

1094年,包绥已经做到了国子监丞。1105年,包绥调任潭州通判的时候,在路上染上恶疾,本来拥有大好前程的一个清官,就这样去世了,享年47岁。而包拯的两个女儿,一个远嫁陕州,一个嫁给了国子监。

包拯的后人,比较知名的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世界八大船王之一的包玉刚,他是包拯第29世后人。

包拯是有后代的,世传其第二任老婆所生子包早卒,唯一孙子、包之子包文辅早夭,是被赶走的小妾生的孩子包绶留下了后代。

这其实并不确切,根据1973年出土的包拯、包拯妻子董氏、长媳崔氏、次子绶等人墓志可知,包还有另外一个儿子叫包永年。包绶与包永年的后代发展至今,大约有10万之众,且其六大分支记载的谱系各不相同。

1.包拯没有后代是个误会

(包公把侄子包勉铡死,这是我们小时候听包公戏所接触的包家人故事。)

自小,我是听着包公戏长大的,打花脸的包公的演唱者,我们豫剧中叫“黑头”,“黑头”是我们最喜欢的角色。“包公戏”中,涉及到包公家人的戏,叫《铡包勉》。包勉是包公的侄子,任萧山县令,贪赃枉法,被秉公执法的包公给铡掉了。他的嫂嫂吴妙贞赶到赤桑镇,哭闹不休,责怪包拯忘恩负义,包拯则婉言相劝,晓以大义,吴感悟后,叔嫂和睦如初。

后来,我们才知道,包拯并没有这个侄子,他的两个早夭,没有留下子嗣,只他一个独苗了。这个侄子的戏曲原型,来自《三侠五义》中的故事,不过,那里的包公的侄子叫包世荣,戏曲里改编成了包勉。

(包拯真要有亲侄子,不知道他舍得舍不得铡掉?毕竟,包家的烟火可不旺啊!)

包拯没有侄子,那么,有没有后代呢?好像有人说过,没有。这是个误会。误会的来源,恐怕是来自包拯与宋仁宗的一段对话。包拯曾经劝宋仁宗早日立下太子,以利于国家的安定。但宋仁宗反问包拯:你感觉谁比较合适?包拯明白这是皇帝怀疑自己想要在新君面前邀功。就回答说:“臣的年龄已经老了,又没有子孙,臣是为了宋朝江山才请求的陛下,不是为了臣自己。”这段话中,包拯称自己老了,还没有子孙,因而就有人认为包拯没有后代了。

2.被赶走的小妾,留下了包家唯一的骨血?那包永年呢?

(铁面无私的包大人,也有烦心的事儿,那就是香火不旺。)

说这话的时候,包拯已经59岁了,离他去世,只有短短的5年时间了。其实,这个时候,他还真有个儿子,只是他还不知道罢了。

包拯一共娶了三个老婆。第一个老婆,是原配妻子张氏。但这个张氏,没有生育能力,和包拯生活了很长时间也没有生下一男半女。即便这样,包拯也没有找个小妾啥的替代。直到他快40岁时张氏去世后,他才娶了董氏。董氏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包拯的长子叫包,包和崔氏结婚后,两人很恩爱,但两年后,21岁的包因病一命呜呼。白发人送黑发人,唯一的儿子去了,包拯所受到的打击可想而知。但包拯是开明人,儿子去世后,他和夫人决定让儿媳崔氏回到娘家,可以改嫁他人。但遭到了崔氏的拼死拒绝。《崔氏墓志铭》记载:“(崔氏)蓬首雨泣,以死自誓,遂尽志孝养”。这也够感人的。崔氏一边孝敬公婆,一边阜阳她和包唯一的儿子包文辅。悲惨的是,5岁的儿子包文辅也突然夭折了。这对包拯来说又是一个打击。这个打击可能比死了儿子打击更大,因为孙子的死去,意味着包家的香火就此断了。

(香火不旺,包大人可是没法给祖宗交代啊。)包家的香火就此断了吗?还没有,因为包拯还有一个小妾孙氏。《宋史》记载,“拯尝出其”。这个“”,就是他的妾孙氏。孙氏是陪嫁丫鬟,是侍妾。但这个侍妾,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在包拯59岁的时候被遣送回了娘家。但包拯不知道的是,此时的孙氏已经怀了他的骨肉。

儿媳妇崔氏知道后,对孙氏暗地里经常接济。但他知道孙氏怀了公公的孩子后,更是百般照顾。后来,孙氏生下来一个男孩,这让崔氏喜出望外。在包拯60岁大寿这天,崔氏把这个孩子抱回了家,当面交给了包拯,并将来龙去脉给说了一通。包拯应该很高兴,他给这个孩子取名叫包延,大概有延续香火的意思吧。

包延5岁时,包拯去世了。去世前,他把包延叫到床前,留下了著名的“包公遗嘱”:“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

(俺包拯明明有两个孙子,你们怎么说只有一个,那永年呢?胡乱造谣,啊呀呀可恼!该斩!)后来,崔氏俨然长嫂如母,将包延抚养长大,并将其名字改为包绶。后来包绶也入朝为官,做了父亲一样的清官。

包绶后来娶了当朝太师的女儿文氏,留下了4个儿子和3个女儿。这就是现在包家后代开枝散叶的基础。

以上说法,是很多人都在流传的说法,但这个说法正确吗?

根据1973年出土的包拯、包拯妻子董氏、长媳崔氏、次子绶等人墓志,包拯前后的世系是这样的:

包士通包令仪长子包(早卒)、次子包绶包文辅(包子,早卒)、包永年(包嗣子),康年(未禄而卒)、耆年、彭年(未禄而卒)、景年(以上四人均绶生)包完(永年生)。

很显然,这里有个明显的不同,那就是包拯的长子包,不是只有一个早夭的儿子,而是有两个儿子,除了早夭的包文辅,还有一个包永年。这是从墓志上得来的,应该是可靠的。

3。包拯的后代估计约有10万人

(包拯想不到他的身后,会有大约10万左右的子孙后代。)

包氏后人开枝散叶,到北宋末年,开始修写包氏家谱,但这些家谱,在明代中叶就散失了。目前在全国各地流传的一些包姓家谱都是明朝后修编的。全国各地包公后裔总人数没有确切的统计,估计约有10万人,分布在安徽、浙江、江西、云南、贵州、江苏、四川、福建等省。其中,安徽省内除合肥以外,庐江、舒城、桐城等地也有包公后裔聚居地,累计约有 1万人。

虽然从包拯等人的墓志中整理出来了包拯前后的世系,但据现在所有的包氏家谱资料,包括后裔的记载却各不相同,包氏后人包选平、包尊敬将其整理为六大系统。

(1973年出土的包绶的墓志铭)

第一个,在发掘包拯墓志的过程中,程如峰等人在安徽舒城和桐城分别发现了两部保存完整的《包氏宗谱》。舒城宗谱修于民国年间,14本,始迁祖为包相,明代由合肥迁移到舒城山区包家洼;桐城家谱修于光绪年间,24本,始迁祖为包裕祯,元中期由合肥迁移到桐城。这一系统记载的世系为:

包世忠包令仪包拯包包绶

这个显然是不准确的,原因大概是老谱被毁掉了,续修时补上的,但把包绶当成包的儿子。

第二个,浙江镇海衡河堰和甬东谱是包玉刚的支谱,始修于明朝崇祯年间,它的记载最靠谱。

包业包袭包仕通包令仪包拯长包(一名绪)、次子包绶包永年(子)景年、松年、寿年、耆年、彭年

这个记载基本和墓志相同,还多出了松年和寿年两人。船王包玉刚就是属于甬东这一枝的包拯的第29世孙。

(世界船王包玉刚是包拯的第二十九世孙。)

三,江西南城包坊村包氏。从申包胥(春秋战国)、包咸(汉)、包恺(隋)、包融(唐),一直到宋代的包拯,这一谱把几乎包所有的名人都串起来了,但和墓志相比较则毫不相能,可能系攀附。虽然该谱声称始修于南宋

但它关于包拯子嗣的记载也多和墓志对不上,更说明其可靠性比较低。据说南城包坊村包氏后裔是包拯之兄的一系:包播包经包滨,包滨出继给包为嗣子,这和墓志铭中是包永年的记载也矛盾。

第四个,浙江东阳包氏、金华包氏宗谱,记载系包拯孙公子寿年公后裔,后来经过证实考证包寿年系包耆年。

第五个,上海图书馆藏包氏宗谱,大部分始祖为包。据其老谱记载,包系包孝公太祝君公子,靖康二年初自合肥徒句容再徒江阴西舜乡即今文林。据文林族人包国良先生收集各方珍贵资料,证实考证包系包景年。

两位包公的后代包陪庆(女,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名誉会长,环球轮船有限公司董事长)、包为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在2008年政协会上合影。

第六个,最后就是镇江包氏。研究张佩纶时,了解到其有一姊适丹徒包国泰之子包,后来又找到该族包凤章(包国泰为凤章胞叔)的卷和殷光中《润州包氏宗谱考略》一文,才有可更深入的了解。丹

徒包氏以唐集贤院学士包融为始祖,包拯为十三世祖,第二十五世祖包实为始迁祖,也是该族真正可靠的一世祖

《润州包氏宗谱》修谱者对包实以上的世系,也并不肯定,而是多说并存。

该谱卷二为“莲花宝卷”,或说是张田编篡的包氏谱系。具体为:

包融长谔、次佶承赞(谔出,旁系略去)伯(人+希)处约某球孟约希颜

崇宪得裕应征拯、拱、抗、持、绶(均拯出)孝鞠(绶出)中复克周宗合

梦林希逸伯登思宪之邦万化密、实(迁润)、宫

(这么多的后代支系,恐怕精明的包大人,也不一定能搞得很明白。)

可以看出,这和包拯墓志的记载有很大的不一致。据说,“莲花宝卷”曾经失而复得。道光年间重修宗谱时,修篡者虽然注意到它的记载与旧谱不一致,但因为它记载详细,所以依据它修辑,但旧谱世系也予以保留:

包文俊、文杰、文拯松年、彭年、寿年(均文拯出)(人及)云岫魁先、应龙、文龙

??逸容廷芝士达允德密、实、宫

不论是“莲花宝卷”还是旧谱,包拯前后的世系不仅和墓志对不上,而且彼此间也互异。真正真实的倒是包实以下的部分。据《润州包氏宗谱》多篇序言,镇江包氏由包融到包拯、再到包实,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迁徙过程。首先是宋灭后唐后,包融的后代由镇江一带迁到合肥,建炎年间,文龙从合肥迁移到真州(同时魁先迁泾县、应龙迁贵池),端平年间,包逸又从真州迁镇江,纯佑间,包廷芝回迁真州,到洪武初包实再次迁镇江。这个迁徙的过程是否可靠,也只能姑且信之了。

上一篇:长勺之战的故事

下一篇:杰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