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吧?
东床快婿
16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6]
相聚兰亭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7]
称病弃官
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王羲之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无锡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8] 他和许询、支遁等人,开始遍游剡地山水。 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
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他的书法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 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说》。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
王羲之之前,东汉的行草书开始盟芽,发展到魏晋,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没有彻底完成从隶书到行书,从章草到今草的过渡。
三国时魏钟繇的《贺捷表》,吴皇象的《顽帖》,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是王羲之之前的书法代表人物的代表作,是王羲之书法学习的参照系。
(皇象《顽帖》)
(钟繇《贺捷表》)
(陆机《平复帖》)
(王羲之《姨母帖》)
(王羲之《兰亭序》局部)
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钟繇的作品结体略扁,偏重横势,有隶书意味;皇象虽是章草,但大体感觉和钟繇在伯仲之间;陆机的《平复帖》,字体虽然势取纵向,但笔画短促,字与字不相连属,仍处于章草与今草之间。‘’稽古复礼‘’,‘’宪章旧典‘’八个字,虽然是这一时期的社会风尚,也是这一时期书风的真实写照。
总体上,王羲之以前的书风,具足古朴质拙,与后来的王羲之新体书风相比较,两种风格面貌对比悬殊,橘枳两判。
西晋灭亡后,北方由少数民族统治,汉族政权南迁,士人联袂过江,造成中国文化史上有名的‘’衣冠南渡‘’,汉文化的重心从中原转移到南方。
南迁的士族大多是魏晋以来的玄学世家,由他们执掌的东晋政权,崇老庄而非儒教,提倡人文自觉,促使书法艺术摆脱旧习束缚,长足向前发展。
当时,士族世家子弟无不爱好书法。以书及仕,以书扬名立万,高门大族以书艺高下彰显家族荣耀,蔚成风气。这种世风是王羲之创立新体的社会基础。
任何事物,一成风起云涌之势,必有风云人物出现;也不得不承认,艺术上绝对有天禀异赋,超迈绝伦之人。
王羲之童年习书,临习钟繇,张芝,可以乱真,已有超拔之象。青年时代表作《姨母帖》,横平竖直,笔画字间极少连带,气息雍容,明显有隶书和章草的影子。后来周游各地,见李斯,曹喜,梁鹄,蔡邕,张昶等人书,对前人的成果融会贯通,革旧立新,分之以究其极,合之以汇其归,‘’增损古法,裁成新体‘’,创立了新的‘’游戏规则‘’,这一划时代的巨大变革,至今和将来,都具有标杆意义。
王羲之创立的‘’新体‘’,在结构,笔法,章法方面有绝然不同与往古的新意异态和无穷变化。凡行草书结构,笔法,章法方面后世所知所见全部表现形式和手段,王羲之集大成,无阙遗。‘’不激不厉,尽善尽美‘’(李世民语)。
传世行书《兰亭序》,所有的点画都不相同,所有的起笔,行笔,收笔都不相同,所有的同字都不同形,所有的字都不平正而在整体章法上反而显得平稳安静。
这是书法技法和艺术表现的极致。
这标志着行草书在王羲之笔下达到高度成熟。
以一种极致的形式风靡天下,‘’书圣‘’的桂冠和行草的祖师,王羲之当之无愧。
如果没有王羲之,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行草书,有可能还是钟繇索靖式的朴拙高古。
光是朴掘高古肯定是不够的。求新求变是人文科学领域永恒的主题。
一家之言,井底之见,欢迎拍砖!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王羲之是怎样成为大家公认的书法家的,这是许多书法爱好者十分感兴趣的话题。很多人说王羲之的书圣地位,全靠李世民的吹捧而得到的。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就是分析分析王羲之的书法为什么会成为世所公认。
李世民为什么要推崇王羲之?王羲之和李世民是亲戚吗?不是。八杆子也打不到在一起。其实推崇王羲之书法的帝王,也不只是李世民一个。在李世民之前,有梁武帝。李世民之后,唐高宗李治,武后则天女皇,宋徽宗赵佶,康熙,乾隆等都是王羲之的铁杆粉丝。
凭什么有这么多的帝王推崇王羲之书法?因为他的书风”志气平和,不激不厉。” 这是最苻合统治阶层统治天下的理念。谁不希望自己的天下,人民温顺,安居乐业?封建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从独尊儒术,乃至于文字,莫不是以软化大众的志气来维持自己的天下。有谁会把自己臣民调教的如猛虎一样,虎视眈眈的惦记着皇帝的江山?如魏碑这样刀削剑刻一般刚强的字,统治者决不会把这种字体推广给自己的臣民。为什么?因为魏碑尚武。宋朝之所以亡国,便是重文轻武所种下的恶果。
说完了帝王们推崇的原因。再来说王羲之本身。帝王们不可能凭空的把一个人捧为书圣。打铁还需自身硬。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也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王羲之七岁即能书。(不是学,是已经能写的很不错了)在十二岁时,发现他老爸王旷的枕中藏有一本书。(古的枕头是磁烧制的或是木雕制作的。中间是空心的)这本书,乃是蔡邕所写的书法笔法秘诀。这本书原是在王羲之师傅卫夫人手上的。王家与卫家乃是表亲,所以才会被王旷得到。王羲之看完此书以后,书艺大进。他的师傅卫夫人见到他如此神速的进步,不禁叹息流泪。说:“此子必蔽我书名”。女流之见。若不是有王羲之,谁会知道卫铄是何许人也。
王羲之遍学古代名家书法,篆书学李斯,曹喜。隶书学蔡邕。八分学梁鹄,钟繇。草书学张芝。二十多年,无间寒暑。山阴之竹叶山石树皮木板,被他写尽。练习的纸张反复使用。尽心精作,以致绝伦。以王羲之显赫的家世,再加上他自己的刻苦勤奋,才造就了天下公认的书圣地位。
假如现在的任何,潜心学习书法二十年,心思全部放在钟张羲献等古贤身上专研。他虽然不能成为另外一个书圣,但百分之百可能成为一个天下公认的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