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完璧归赵: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
二、 渑池会盟:秦军攻打赵国,攻下石城.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
三、 负荆请罪:渑池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后来,廉颇被感动,解衣赤背,背着荆条,通过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家门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我想先来谈谈廉颇,在蔺相如与廉颇的对比中,我们或许就可以发现蔺相如为什么成功了。 从廉颇蔺相如列传来看,司马迁讲述的三个事件, 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都是以蔺相如为中心,廉颇作为配角来衬托蔺相如的形象。 然而廉颇堂堂将军,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却位在蔺相如之下,这真的是因为蔺相如功劳大吗?来看看廉颇的功劳 这是渑池相会中的结尾,秦王请赵王在渑池会面,赵王不敢不从,蔺相如随行,廉颇带兵在外威慑,中间是蔺相如和秦王斗智斗勇的故事,但请注意结尾“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这句话非常重要啊,不论蔺相如废了多少口舌,都比不过廉颇带兵呀,秦国畏惧的是赵国的实力而不是蔺相如能说会道。 可这个浅显的道理难道赵王不懂?紧接着“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这让廉颇如何服气,于是后来就有了负荆请罪。 既然道理赵王都懂,那就只能是廉颇在某些地方不被赵王所喜,或者被忌惮了吧,时间倒回去看看 问题是不是已经出现了,廉颇此时已经战功赫赫,但廉颇并不是善于讨好帝王的人,他忠于的是赵国,这句话他说得很公正,但赵王心里会舒服吗?你廉颇又不被俘虏,回去以后还是将军,那我赵王怎么办?不过赵王也是一代明君,此后仍旧对廉颇信任有加,但心里未尝没有芥蒂。 而蔺相如呢?随行赵王,替赵王保全尊严,与赵王共进退,这样的人,他的荣誉地位也都是赵王给的,他只能忠于赵王,赵王当然更喜欢他。而且赵王将他放在廉颇之右,未尝不是帝王平衡之术。 所以最后蔺相如成功了,廉颇只是衬托蔺相如才能的配角。并不仅仅只是蔺相如自己的原因,中间还有很多东西。 最后还是很心疼廉颇,后来几代帝王不仅不信任廉颇,还败光了赵惠文王辛辛苦苦的基业,廉颇最后到死也没能为赵国带兵。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话真的不是一点心酸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范文程?这可是满清的一个大忠臣啊!您要问咋形容这人呢?就俩字聪明!绝顶聪明。
咱不夸张的说,大明开国有个刘伯温,人家满清开国有个范文程。所以范文程的地位在满清这地那是有一号的智囊,满清很多重要的战略战法,外加条条框框的法律法规都是从这人手里攒出来的。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范文程?听这名这应该是个汉人,咋就溜达到了满人的地界为满人服务了呢?”
还是您有眼光,范文程的的确确是汉人,祖祖辈辈都是咱中原汉人的一份子,但时间到了他这,他这就主动的改门换庭了,做了旗人。做旗人这是人家皇太极特别的恩准的,所以人家在满清时候,地位崇高!
那么接下来咱就对范文程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范文程其实说起范文程的老祖宗,咱大华夏的人没有不知道的。范仲淹?大家伙听过吗?对大宋重臣,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名人啊!范文程是人家的第十四世孙。
而他们这一大家子到了大明朝的时候,那也是大明朝的官宦之后,其曾祖父做过大明朝的兵部尚书。
书香门第,官宦世家指的就是人家这样的家庭。
咋说呢?像这样的家庭,陈年的书香就和那陈年的老酒一样熏也能把人熏出个味来。
所以范文程十八岁就拿到了秀才的头衔。这要是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其后举人,进士,状元这不都得手到擒来吗?
但他这人运气似乎到这里就用完了,这好多年都过去了(至少在他眼里是这样),啥也没考到,这眼瞅着年龄,噌噌的往上窜,在这样下去可就一事无成啊!
范文程打小志气就高,想要像他先祖那样留个名头在历史的长河当中,不想埋没了自己个独有的才华,太浪费了。
这时间点上,范文程恰好就在辽东,大家伙都知道这地大明和满清打的那叫个火热啊。
于是范文程大腿根子这么一拍,这就决定为满清服务,毕竟学了这么多年了,要货卖帝王家不是,你大明瞧不上,咱就卖给你的死对头满清不就成了。
所以当满清攻入抚顺之后,按照惯例满清对整个抚顺来了烧杀抢掠。而这个时候已经是二十一岁的范文程顺道拉着他的哥哥范文,跑到努尔哈赤的军帐边上来了个“仗剑谒军门”,这就带着自己的满腹经纶投靠了满清。
当时满清还是努尔哈赤的后金,努尔哈赤一听他的老祖宗是宋朝大学士范仲淹,而他是范仲淹第十七世孙。
接着是他的六世祖明初任湖北云梦县县丞;曾祖范锪为嘉靖朝兵部尚书;祖父范沉为天启朝沈阳卫指挥同知……
哎呀!努尔哈赤听闻非常的开心,毕竟他这里都是一些个大老粗,打仗凭借的就是半部三国,这要是打天下这不成。
所以努尔哈赤没有让范文程失望,非常的赞美他:“这可是名臣之后,范仲淹的后人,曾祖父都做过大明朝的兵部尚书,你们得好好的尊重他啊!”
为此范文程非常的感动:“范文程必将尽心竭智!”
好吧,良禽择木而栖,咱没什么好说的!自打这范文程投靠了满清,那真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后来的范文程前前后后服侍了满清四代帝王,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以及后来的康熙,一直做到了文臣之首。
大明没有给的,范文程从满清这里一样不缺的都拿到了,人生也走上了圆满。说明这范文程的眼光极为毒辣,一眼就瞅出来大明是不行了,在折腾下去,也折腾不出个啥名堂来了,为自己选了一条更加好的晋升之路,从而让自己的大名流芳百世,享受万年,聪明人!
您要说范文程是个文臣,您可大错特错了,人家范文程那是上马提枪,下马拿笔的人物。
当年随着皇太极进攻大明,在攻打潘家口、马栏峪、山屯营、马栏关、大安口等等这些地方的时候,那是披甲拿刀,总是冲在第一线,皇太极目光望去,总是能瞅到他,大声的欢呼呵斥大明的将军,敏捷的跳跃着,那是顶着恐惧外加死亡的危险,在躲避飞箭,枪弹的。那身影何值是英姿飒爽,手起刀落,咔咔咔的就把大明将军的脑壳就剁掉了,这要是拿一代名将的身影相比,那有过之而无不及啊!这就是满清全军的标杆旗子,
咱大华夏地头上有名的战神白起也不过如此尔!和忠心为国的岳飞岳爷爷相比不相上下啊!
不仅如此人家阵前杀敌,砍杀大明将领血溅三尺连眼珠子都不眨一下,鲜血喷到脸上拿起笔来为满清谋划的方方面面都有独到之处,满清的那些个法律法规都是出自人家之手。
上马能武,下马能文,不亏为名臣之后,书香之家啊!
当年皇太极去世,范文程伤心欲绝啊!
范文程的糟心事大家伙都知道皇太极之后的满人,也就是范文程的那些个主子们陷入了皇位的争夺大战之中,这种事谁也说不好,最终胜出的是谁。
当时的范文程还是红旗旗下的人,这红旗旗主硕托支持多尔衮,结果玩脱了把自己给玩死了。
范文程作为红旗的人被划归到了镶黄旗下,也就是多尔衮的弟弟多铎的手底下。
那会满人有个规矩,作为旗主对旗下人的财产可以进行掠夺,而不违法。
而这个时候,范文程娶了一房娇妻,多铎瞅见了,感觉很好,这就想要把范文程的老婆给抢了。
但范文程说道根子上,他也是个汉人,汉人有着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夺妻之恨同样也是不共戴天。
而范文程那会在朝堂上的位置,那也算是显赫,多铎这么做虽然有着祖宗的规矩没有违法,但却违法了汉人的道德。
这事弄的有点子僵,最后范文程吃了点亏,当然这比起范文程在满清哪里得到的,不算个啥!
他前途依然在前。
加官进爵的范文程后来范文程帮助多尔衮入驻中原,那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当年吴三桂这脑壳后边有反骨的家伙给多尔衮写求援信。
多尔衮在内心里是矛盾的,毕竟满清虽然兵强马壮但对比起庞大的大明朝还是有点底虚,就是范文程为多尔衮分析了当时的局势,奠定了多尔衮入驻中原的决心。
咱不得不说范文程的眼光,他就看出来李自成压根就不是个威胁,只要败其一次,他就彻底完蛋了,毕竟这个看起来庞大,却仅仅是流民维持军力的家伙,没有根据地,击溃他只是早早晚晚的事。大明不是有吴三桂吗?
一切都如范文程预料的那样。
俺哪是大明的骨头,大清的肉啊!这是范文程对自己极为形象的描述,说到底范文程是把自己一劈为二,一半给了大明,一半给了满清。
聪明人啊!
“大清的江山其实俺是从李自成的手里拿下来的,跟大明啥关系都没有!”这是范文程捶胸顿足的对投降的大明将军们的嘶吼,怒他们不争气!
他死后,康熙亲自题词,表示缅怀!
事就是这么个事,不知道俺说清楚了没。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每个朝代都有开国功臣,清朝也不例外,除了那些鏖战疆场的八旗兵勇外,更有大批的谋臣,而在谋臣中比较出名的有满臣赫舍里家族(索尼家族,顺治临终四大辅臣之首,康熙朝权相索额图的先辈们),同样也有汉臣比如范文程,而范文程对于清朝定鼎江山所做出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并且皇太极对于范文程的言听计从以到了一种痴迷的地位,以至于每次召开议政会议的时候,必问:“范章京知否?”
范文程画像
而对于范文程的评价,人们历来是持有两种态度:一种态度是:
范文程历经清开国四君,为大清王朝的江山定鼎立下了不世之功,对于清王朝的功绩可以堪比汉高祖时期的张良,明太祖时期的刘伯温等人,范文程韬略过人,就是他在清开国之初提出了“官来归,复其职;民来归,复其业”的安邦政策。所以称他是一位有着“远见卓识”的政治家绝不为过。
电视剧中情节
另一种态度是:
范文程是名臣之后,作为一个前朝兵部尚书的曾孙,他竟然侍奉死敌满洲,于是就有人说他是贰臣,认为他是由于自己境况不佳而投靠清廷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这是大节有亏。
范文程真的是贰臣吗?他为何忠于大清?所谓“贰臣”的意思通俗点说就是“侍奉二朝”,而二朝指的是前后两个朝代,是不同帝王家族的国家,而“贰臣”真正的定义是乾隆皇帝提出来的,他是这样说的:“在明以登仕,又复身仕本朝。”也就是说要想当贰臣,必须在明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功名和官位,然后又再次投降清朝继续做官。
而且乾隆后面还说了:
“命国史馆以明季贰臣传,分甲乙二编,谕:我国家开创之初,明季诸臣,望风归附者多,虽皆臣事兴朝,究有亏于大节,自不当与范文程诸人。”《清乾隆实录》
自不当这三个字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就是贰臣不适用于范文程等人,所以范文程并不是贰臣。
范文程出生在沈阳一个官宦世家,他于明朝万历四十三年考取了当地的生员(秀才),年仅18岁,本来他有满腔的热血要踏入仕途,可是谁知天下大乱,后金的首领努尔哈赤率军南下攻克了旅顺等地,大肆掠夺人口和财物牲畜,范文程一家人就沦为了努尔哈赤的奴隶。
努尔哈赤非常仇视明朝的知识分子,于是就对这些人大肆屠戮,但当看到范文程的时候,一见他仪表堂堂就放下了杀意,便将其编入了镶红旗做包衣奴。
当时的满洲贵胄非常残暴,对范文程之类的包衣奴是百般羞辱,让他们做牛做马,所以范文程在为奴期间日子过得是生不如死。
不过,范文程很快就迎来了人生的春天,努尔哈赤崩,他的第八子皇太极即位。
其实,清朝的奠定和建立是由皇太极完成的,努尔哈赤仅仅是为他打下了基础而已,要是从另一个事实的角度来说,清朝的开国皇帝应该是皇太极。
皇太极有着雄心壮志,他将眼光放向了天下大业,所以他踏出的第一步就是缓解他治下的社会矛盾,他先将百分之四十的汉民奴隶恢复了民户的身份地位,并且实行“量才为用”的人才计划,他推翻了其父努尔哈赤坚决不重用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大力提拔有学识的汉族知识分子,为其充当智囊团。
皇太极像
而那些在努尔哈赤时期被打压得没有喘息机会的知识分子,终于在皇太极时期得到了重视,从此他们的奴隶生涯彻底结束,继而跻身于清王朝的官员阶层,范文程就是其中之一。
“上谕曰:自古国家文武并用,以武功勘祸乱,以文教佐太平。朕今欲振兴文治,于生员中考取其文艺明通者,优奖之,以昭作人之典。诸贝勒府以下及满、汉、蒙古家,所有生员俱令考试。各家主母得阻挠。有考中者,仍以别丁偿之。《钦定八旗通志》”
有人说,范文程是在做奴隶期间被皇太极发现并结下缘分,这都是传言。真实的历史是皇太极天聪三年的时候,设立了文馆,而设立的目的就是“以历代帝王得失为鉴,并以记躬之得失”,八旗都是马上民族,没有什么文化,他们要想进一步统一天下就必须有文臣的辅助,所以这个文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储备人才。于是在此同时,皇太极就颁布了上述的上谕,要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而范文程名列前茅被录取了,开始了他的入仕生涯。
大量的明朝降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从而改变了八旗本身的社会结构
皇太极之所以采取缓和的民族政策也是有其根源的,随着八旗的战绩越来越大,所获得地盘也越来越多,这就导致了人口增长迅速,而所遇到的社会问题也是越来越复杂,八旗本是马上民族,他们文武不分,他们没有农业社会先进的生产力和社会制度,可是随着攻破的城池数量上的增加,很多先进地区的人们注入到八旗的社会,这就导致了八旗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提升,从而就会改变八旗的社会结构,此时他们曾经的制度就不再适合将来的发展,如果再不改革和推行新政,大清顶多就二世而亡了,所以说,范文程等知识分子的加入是对其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的,而皇太极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能在日后统一了天下。
而范文程之前的境遇很悲惨,他自打遇到了皇太极,就翻身成为了体面人,这对于书生而言,无疑是非常受用的,并且他也想建立功勋成就自我,所以无论是从报答皇太极知遇之恩,还是成就自我的角度来看,范文程肯定要将自己全部的才学都贡献出来。这就是他忠于皇太极,忠于大清的原因所在。
范文程都为清廷做了哪些大事?一、施计除掉袁崇焕
宁远大战之后,皇太极也在继续同袁崇焕较量,但是均以失败告终,所以对皇太极而言,他当下最大的障碍就是袁崇焕。
袁崇焕像
袁崇焕此人的军事才能和胆略是同时期明朝将领中少有的,所以要想将其击败也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此时有一个客观条件,就是驻守辽东的明军也是非常疲惫,因几次大战过后兵员也出现紧缺,并且布防等也都需要重新部署。
范文程基于此客观条件,得出了以下判断,以袁崇焕的才能肯定会用“议和”来麻痹皇太极用来换取时间,而此时皇太极也需要用“议和”来积蓄力量。但是袁崇焕要“议和”必然会迎来明朝廷中反对派的声讨,而崇祯皇帝又疑心太重,所以可以用“议和”来对“议和”,让“议和”的流言将其彻底打败。
袁崇焕是一个性格刚烈的人,他在辽东时期经常抗命,所以如果在合适的时候散布出他的谣言,崇祯皇帝一定会信以为真,所以就一定能将袁崇焕置于死地。
皇太极听从了范文程的建议,故意将曾经俘获的两个明朝太监放走,并且在放他们脱逃之前演了一出戏,这个戏的内容就是派人故意说出皇太极和袁崇焕之间是有勾结的,于是脱逃的太监以为获得了重大机密,就将此报给了皇帝,而满朝诸多大臣都对袁崇焕有意见,这事本来是假的,也成了真的,第二年袁崇焕就被凌迟了。
可怜袁崇焕忠心报国,没想到却被小人所陷害,当然这个小人就是范文程。
二、劝降洪承畴洪承畴是后来的蓟辽总督,地位显赫,后来他被皇太极俘虏,在最初非常有气节,有骨气,他几次欲杀身成仁,但是都被阻止,皇太极认为如果能将此人招降,一定会对将来挥师南下有很大的帮助,于是,他派出了范文程去劝降。
范文程见到了洪承畴,对其进行劝降,但是却反被洪承畴大骂为走狗,范文程并没有同他理论就换了个思路,与他谈起了古往今来的人生得失,于是洪承畴怒火渐消,也同他聊了起来,而就在谈话间,屋檐上突然掉落了一粒尘土到了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赶紧用手将其拂去,范文程一下心里有了数:一个对衣服上灰尘都如此在乎的人,怎么会不在乎自己的生命呢?
看到这时,范文程就起身告退,将洪承畴弹灰的事情告诉了皇太极,皇太极大悦,于是便亲自去看望他,此时天气寒冷,洪承畴却单衣加身冻得哆哆嗦嗦,于是皇太极便将自己身上的貂皮大衣脱了下来披在了洪的身上,洪一下就感动了,当即二话没说就跪在了地上向皇太极称臣。
皇太极招降洪承畴一事,就是范文程看出了端倪,而洪承畴在后来的军事行动中为皇太极立下了大功,可惜这个洪承畴却在乾隆时期成为了“贰臣”,而范文程这个阴谋家却没有。
三、定鼎江山皇太极死后,范文程继续为清王室服务,此时的江山在摄政王多尔衮执掌之下,多尔衮的弟弟多铎还曾经抢夺过范文程的爱妻,但是范文程依然以大局为重,为清廷出谋划策,他说:“明必亡于农民军,而清将与农民军夺天下。而农民军实属草寇,只要南下保证军队纪律严明,发布诏令:官来归,复其职;民来归,复其业。就可以将天下尽握手中。”
很显然,多尔衮听从了他的建议,在吴三桂的带领下,清军顺利地入了关,窃取了李自成的成果,定鼎了江山,从此开始了200多年的大清王朝。
范文程的结局如何呢?他的结局很好,死后被康熙皇帝上谥号“文肃”,这是一个美谥,并且在美谥中还是上谥,在清代,“文肃”是仅次于“文忠”、“文正”、“文端”、“文襄”的谥号。
他死后康熙亲自撰文,并书写“元辅高风”四个字,这是对他一生最高的评价,而他的后人也都是朝中重臣,连他的孙辈都是六部尚书、左都御史或者汉军旗都统一类的大员,所以按照结局来说,范文程很圆满。
尾语:为什么说范文程不是贰臣,是因为他从始至终就是忠于清王朝的,他没有叛变也不是投降,而是被掳掠,从而成为了清王室的家臣,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范文程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谋略家和军事家。
但是要从明人的角度来看,此人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汉贼,他祖上饱食大明的俸禄,其曾祖父、祖父等先辈都是大明的高官,却最终为后金出谋划策立下大功,说他大节有亏都是高抬他了。
不过,这事情已经过了几百年了,范文程心中所想又有谁能知道呢?也许他认为:人生既然已经如此,索性为谁服务都一样了!为大明朝做一个饱受猜忌却死无全尸的忠臣,倒不如为新朝大清做一个开国功臣来的痛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