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纛”的读音是:dào “纛”释义:
1.古代军队里的大旗。
2.古代用毛羽做的舞具或帝王车舆上的饰物。九纛 [jiǔ dào] 九纛两字来自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徽旗“九灏佐睢保九灏佐睿也称九足白徽或者九足白旗,蒙古人俗称“查干苏力德”,查干又译察汗,是白色的意思;苏力德又译苏勒德,是大竿的意思。 组词狼纛 [láng dào] 见“ 狼头纛 ”。 龙纛 [lóng dào] 绘有龙形的大旗。 羽纛 [yǔ dào]古代军队或仪仗队中以羽为饰的大旗。 牌纛 [pái dào] 用作仪仗的金牌和大旗。
dào 同音字:帱焘倒到道盗x纛 dào 释义:
1. 古代军队里的大旗。
2. 古代用毛羽做的舞具或帝王车舆上的饰物。相关词组:大纛、旗纛、旄纛、左纛、坐纛、白纛、狼纛、牙纛、皂纛、六纛坐纛旗儿、高牙大纛、龙幡虎纛
北京城内城有个城门叫广安门,在道光皇帝以前叫广宁门。因为道光名字是爱新觉罗宁,登基后为了避讳,改为广安门。
连城门都要避讳,给孩子起名字当然要避讳,每个人都要避讳。不光说的古人,现在的每个人也要避讳。
比如父亲叫于谦,儿孙们的名字就不能再出现“谦”字。
古代帝王门的名字那么难念难背,其实是为民服务,是为了避讳起来方便,哈哈!
除了要避讳皇帝、祖宗,起名字还有很多的规矩,比如有句民谚“男不带天,女不带仙”,意思是要尊重神仙和老天爷,显然李双江老师没听过这句谚语。
除了些还有忌用的字,发音的平仄等等,改天再详聊吧,我是来认证的,谢谢支持!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造就了优良传统、灿烂文明的源远流长,文化上无数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礼仪上君臣、父子、师生传统礼仪值得歌颂。我们今天来探讨一下关于取的名字与君主、年号、长辈相同、形近或音近时,古人是怎样去避讳的。
我们知道名字避讳是一种非常严苛的传统,而至今已经不再继续发扬这样的封建礼仪,但先人对君、父、师无比尊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名字避讳的规范大体是这样的,新生后辈予名不可与本朝任何一位君、后、王、妃、皇子、公主、年号、本家先祖、父、母、兄同字同音,如果平民的名字与之后的皇子公主同字同音,需要在读名、写名时换字使用。如康熙皇帝的名字是玄烨,康、熙、玄、烨四字在清朝是禁用字,包括同音、谐音的字都不能出现在文字、语言之中。遇到写文章组词造句时,需要用到这些文字不可避开时必须用其他记号来代替,可以画圈、可以空出不写。再比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母叫贾敏,她在平时与人交谈中带有“敏”字的话语,都要将“敏”替换成别的读音,她选择的是读“米”,书信中用到“敏”字,则减少“敏”字的笔画,少一横或者少一点。
避讳字有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是用同义字或义近字代替。
秦始皇名正,秦代避讳“正”,因此,用“端”代替“正”。比如,把“正月”改为“端月”。汉高祖名邦,汉代人便以“国”代替“邦”。古代叫邦家,汉代就叫国家,一直沿用到今天。东汉光武帝名秀,避讳“秀”字,于是把秀才改为茂才。
第二是用同音字或音近字代替。
司马迁的父亲名谈,司马迁作《史记》,在《赵世家》中就把张孟谈改成张孟同。清圣祖名玄烨,清代人便以“元”代替“玄”,以“煜”代替“烨”。
第三是字缺笔画。
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代人就把“世”缺笔写作“F”。
第四是拆字。
一个汉字是由几个部件组成的,为了不犯君主的讳,便只取字的某一部分以避开原字。五代晋君主是石敬瑭,姓敬的人便改姓文。
第五是删字。
有的人是双名,如果其中一字犯了讳,便把它删去变为单名。如南朝齐开国叫萧道成,一个叫萧道渊的人便把名字里的“道”去掉,改为萧渊。
第六是用形似字代替。
五代后周君主名郭威,一个叫郭彦威的人就用“成”代替“威”,改名为郭彦成。
第七是改读。
孔子名丘,过去读书人把“丘”读成mou,实际上是用“某”的读音。
第八是增加偏旁,构成新字。
比如,为了避孔子的讳,凡是“丘”作地名或姓氏,一律改为“邱”,读qi,以与孔子名讳区别。
名字避讳名字避讳这一传统非常严格,假如有人不小心触犯君王名讳,轻者杖责拘押,重者引来杀身之祸。可见在古代君民之别,君主高高在上的地位,不可冒犯,主宰生杀大权。
名字避讳在当今社会早已被摒弃,是属于君主专制的封建传统,但尊老敬老的美德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百善孝为先,虽然不用在名字上、繁文缛节上斤斤计较、恪守宗规,但可以从实际行动落实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的美好品质。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美德的继承发扬者,时刻铭记我们祖先留下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