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宝珍

时间:2023-12-17 10:14:24编辑:优化君

黄宝珍老师,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莆仙戏表演艺术家之一、莆仙戏名旦、其唱腔被公认为“金嗓子”、有名戏曲家、莆仙戏演员、国家非遗莆仙戏代表性传承人、有名莆仙戏老艺术家。

初春的莆田还有些微凉,黄石镇天马村的两百多位村民聚集在祠堂,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些许热度,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累,来到这里,是为了观看一出莆仙戏。莆仙戏,流行于莆田、仙游等福建兴化地区,用兴化方言演唱。旧称兴化戏,发展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称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2006年莆仙戏同昆曲、梨园戏等剧种一起被录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莆仙戏是莆田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当地人的口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看戏听戏、还得是赏阿妹丕的唱戏。大家口中的阿妹丕本名黄宝珍,是一名莆仙戏名旦、当地首屈一指的金嗓子,也是莆仙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说你能唱什么,黄宝珍她说我可以唱[望故乡],他说这《望故乡》难度比较大,你怎么会唱,“我可以唱”,那她就唱给他听,咦、你怎么嗓门这么亮,还有一个班子里面一个副班主也在底下听,你怎么嗓子这么响,我在那么远就听到,好、我明天带你到城里去、去找班主。

黄宝珍从小就常常待在祠堂里陪着姐姐排戏,耳濡目染,12岁那年在姐姐的带领下进入莆田新移风戏班,因嗓子极佳,被名鼓师雷澄清赏识于是留班学戏,从此和莆仙戏结下了不解之缘。基本上是这个雷澄清教她唱的,他就讲这个唱的句、字一定要咬住、咬准,他讲好像“带鱼咬尾巴”一样,你不要唱完就停了,你要拉韵、拉得很长。杨美煊说:“大人们当时都是说她这个声音,他们说声音实在非常好,唱得澄澄好听。他们莆田话叫“澄澄好听”。

1951年4月,中国戏曲研究院在北京成立,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为新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了《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莆仙戏大受其益、好戏新戏迭出,剧院戏班开办繁盛,剧目也开始进行民间采集、挖掘、开发和整理,此时的黄宝珍正值桃李之年,她在《琴挑》中扮演的陈妙常获得了华东戏剧汇演二等奖,这也是她人生中的第一个奖项,此后,黄宝珍又在《拜月记》、《王十朋》等近30个传统剧目中塑造了许多鲜活的女旦形象,先后演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春江》、《百花亭》等50多部剧目。独特的黄氏唱腔,让她的名字从此和莆仙戏连结在了一起。林金标说,“从小自己就有听闻,但是当时听到的不是叫黄宝珍,我(他)们莆田人叫阿妹丕,就是用莆田话叫阿妹丕,就有听到。因为什么听到,他们莆田有这个祝寿的,这个房子落成大厦的、还有生小男孩的,每家有搞这个喜事的话丶都有放黄宝珍的唱腔录音出来,到目前为止也有。

黄氏唱腔不仅被莆田人所喜爱,黄宝珍的唱段还曾与梅兰芳、周信芳等全国名家一起被收入《中国戏曲艺术家唱腔选》,由中国唱片社出版、中国唱片发行公司发行,然而、如此悠扬绵长的兴化腔调却也在一段时间内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她还在那个操场里练功,他后来、后来人家叫“去看大字报啊、不要练了”,她才停下来,1966年6月11号这样子,看大字报。七十年代,莆仙戏遭受打压,数千本清初至民国的珍贵手抄本被烧毁,同时,大量莆仙戏人才流失、或被下放劳动或遭受迫害。他们有的自此不再表演、销声匿迹。有的则像黄宝珍一样十几年之后以另一种全新的姿态重返莆仙戏舞台。改革开放后,莆仙戏文化市场空前繁荣,各个乡镇都相继创办业余剧团,招生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1978年,福建省文化厅批准成立福建艺术学校莆仙戏班,有700多名13至15岁左右的青年人前来报名,最终录取37名,莆仙戏重回大众视野,这时的黄宝珍已逾不惑之年,是3个孩子的母亲,虽心有余悸,但还是亲自参与筹建了戏班,她开始以培养下一代演员为己任,这一做又是三十年。

小黄宝珍,真名黄艳艳,1997年考进莆田市艺术学校,并师从黄宝珍,毕业后在黄宝珍的鼓励下、坚持莆仙戏的表演道路,如今成长为一名著名的莆仙戏旦角演员,并担任福建省莆仙戏剧院副院长。黄艳艳说:“那时候她记得是在他们那个艺校有个旗杆,就是升旗的一个旗杆一个平台下面有两个级台阶,然后我(她)们两个就坐在台阶那,她就在那边清唱,一句一句地教黄艳艳她,拍着右手、拍着大腿地拍着节奏、然后一句一句的教她唱,反反复复反反复复的就那几段一直教一直教她唱,所以她当时唱那段的时侯,有种感觉就是这个真的是越唱越过瘾、越唱越爱唱的那种感觉,所以说那种韵味啊在那个时候、在学校的时候,学她的那种黄宝珍的唱腔韵味,自己当时学得很像,很多自己的同学、她的老师都会说,这已经是第二个小的阿妹丕。黄宝珍正在指导黄艳艳彩排的剧目是《吊丧》,这也是黄宝珍的代表剧目之一,说的是祝英台听闻梁山伯去世一下陷入极度的哀愁、禀过爹娘,即随士久前往梁家吊祭的情形。黄艳艳所饰演的祝英台就是这部戏中的闺门旦。黄艳艳言:“祝英台这个戏非常的有感情的戏,黄宝珍老师只给自己说一句,你演祝英台第一你是真正的正旦、闺门旦,你的每个眼神、每个手势、每个科步,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大、不能过小,取中,这是一个,还有感情的流露,对梁山伯的这种的感情,在梁山伯去世之后又是怎么地去回忆他,在回忆中又得到一些甜蜜的一些东西。闺门旦又称小旦,特指扮演未出嫁的闺阁少女,与正旦以及花旦相近,《吊丧》中闺门旦祝英台的角色集中表现出了莆仙戏步、手、肩3个基本表演科介,手部动作要求上不过眉、下不过肚,特别是闺门旦的动作、举手投足间必须符合身份地位的要求,掌心在同一方向的称为顺花;掌心不在同方向、称为反花;掌心相对,称为照手;用虚拟手势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称为拟手。这个比如说中状元了什么了,还是两个人成双成对了这样子,还有这样子的,就是这样子,就是很规矩的,这个都是那个闺门旦的动作,还有那个我心里很闷很烦恼很愁,发愁是这样子;还有那个要禀告什么人、称呼人的就是这样子称呼。但他(她)们以前学的是非常规矩,不能超过这个肩膀、这个不能超过肩膀。

莆仙戏中的步法都与肩部动作相配搭使用,祝英台唱【驻云飞】,走百二蹀步,眼光只斜顾那椅子上,用肩膀轻轻地搓、悄悄地推,旦角走快步时、肩也应用劲儿。《吊丧》中与之搭配的蹀步则是最有特色的步伐。古代的小姐久居深闺,鲜少外出走动,因此闺门旦走的步法就是蹀步。学的时候就是这个膝盖要夹紧,有的老师严格的时候就拿一个铜板夹在这里,练功的时候就这样夹在这里让他们来练,不让掉,掉下来你就要重新再来这样子。“汝不必”,“这样。“汝不必,啐,”“啐,汝不必自夸计智”。蹀步分有细蹀、中蹀、粗蹀3种,表演时两脚并拢,足尖一翘一落,膝盖夹紧、足尖着力,搓挪行进,均表现古代女子婀娜的行走姿态,这是莆仙戏的基本功之一,也是初学者遇到的一个较为困难的挑战。除了成熟扎实的表演技艺,黄宝珍塑造的经典形象离不开她对角色的细心琢磨和创造性的表现形式,就是黄宝珍独有的演唱形式。俞荔香说:“别人会按谱,就是会按谱里面唱,然后她会,比如说加一个装饰音进去,还是会、比如说两拍“索索”,她会“索索”后半切分,她会加一些切分音,然后比如两拍里面加一分切分音,这样子。然后下滑音,然后特别是当时这一次的那个摆椅、椅的那个、那个很多里面她有叫唱,叫唱就是口语化一点点,就是在唱的基础上口语化,它会上扬、或者下滑这样子。”言传身教,黄宝珍从艺以来始终坚持要赋予角色灵魂,教导学生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性格情感反复琢磨,真正的进入角色的情感世界。在现实生活中,黄宝珍也同样重情义,与丈夫多年的感情就如同她特有的唱腔细腻绵长。黄宝珍丈夫林德镗说:“自己当时的思想里面讲啊,她比熊猫都好,为什么咧,因为熊猫是国宝,她是我们戏剧界的国宝,应该尊重这个事情,她戏剧界有这样的成就,也不容易是吧。自己看她唱腔跟梅兰芳这一批二十个人都摆在一起啊,自己感到也不容易。12岁那年,林德镗第一次在放学路上经过的祠堂听到黄宝珍唱戏,他惊讶于她小小个子爆发的巨大能量觉得动心,又害羞得不敢靠近,只好躲在电线杆旁,相隔两地工作的他们通过书信传递爱意,婚后17年也无法一起生活。丈夫的信任、理解和支持,是黄宝珍放心投身于莆仙戏演艺事业的坚实后盾。但是近些年黄宝珍的身体大不如前,脑梗和心脏病牵绊住她的步伐,林德镗依然尽己所能地支撑着妻子的心愿。

上一篇:百姓贵族

下一篇:巫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