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盘索里”产生于18世纪朝鲜全罗道(现辖属韩国) ,后随着朝鲜族迁入中国东北,成为东北朝鲜族地区重要的说唱曲艺类型。盘索里艺术表现的综合性很强,它包含了诸多的艺术因素,而其中音乐和表演是它的最主要的艺术构成要素。
盘索里的音乐特征音乐在盘索里也称自律音乐,也就是欣赏音乐。盘索里音乐之所以能够得到听众的喜爱,主要缘自其音乐的三个基本要素,即声音、节拍与唱调。与其他民族艺术一样, 盘索里就是在三者之间的和谐默契中,完美演绎出曲目的辞说内容和艺术原理。
1、声音:
发声是盘索里这一艺术最为奥秘之所在。盘索里是声音的游戏这就一说法,足可以反映出声音在盘索里音乐中地位之重。我们知道,声音包含音域、音质和技巧音等。
音域盘索里艺人的发声音域比其他艺种的说唱要宽得多,一般情况, 盘索里艺术的发声音域, 以平声为中间音, 大致可分成为七种音调:
最上声---重上声---声---平声---下声---重下声---最下声。
音质盘索里艺术由于其发声的特殊波型以及泛音的不同,可发出诸多不同属性而且富有变化的声音。最值得关注的是粗哑声、糙音、天球声以及阳声。特别是沙哑且较轻脆的天球声则是盘索里艺术中最被看好的声音,通常适合于表演较高音调或哀怨的旋律。
技巧音是声音在连续的变化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在盘索里艺术的颤抖音或压低嗓门等特有的发声方法当中,它的声音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 极少出现平直的音。能够娴熟地驾驭这种发声方法成为是否名唱的最高标准。常见的盘索里艺术技巧音有:左右摇晃嗓门,同时发出有力的声音的虎口音;缓慢而有韵的释放音;徐徐地箍进去的绕音等。
盘索里艺术的声音极富多彩,令人叹为观止,演唱者们正是通过这些多样的声音,向听众展示自己的技巧和才能。可见,声音是盘索里的基础和核心。
2、节拍
在盘索里艺术艺术中,如果把声音比作肉,那么节奏就是骨骼了。由伴奏的鼓手击出或刚柔、或明暗、或强弱、或高低、或长短的节拍,与表演者说唱的内容形成呼应,起到了衬托长唱调、引领整场演出气氛的作用。
盘索里艺术的节拍, 从慢到快依次是:
秦阳调,24拍, 常用于比较悲壮的情节, 亦或较悠闲和舒缓的剧, 作用是突出、强调悲壮美或庄重美。
中板儿,12拍,这类节拍用途最为广派, 在业内被称为是是盘索里艺术节拍的主心骨。经常被用于叙述较平淡的内容。
中中板儿,12拍,常被用于跳舞、大步走及极其痛苦等。
次快板儿,4拍,给人一种明朗且轻快的感觉,常用于描述或表述次弟发生的事情,也用于激动的场面。
快板儿,4拍, 是盘索里艺术早最快的节拍, 给人一种兴奋感或紧迫感。
除以上基本节拍外, 在盘索里艺术的发展过程中, 也逐渐派生出多种混合型的节拍, 从面更加丰富了这种艺术形式。
3、唱调
节拍是明确盘索里艺术唱腔的节奏, 而唱调则是用于调节旋律。盘索里的基本唱调分平调、羽调及界面调三类。
平调突出温和、和平、正大格调特点, 经常用于表现欢快、兴奋的场面。
羽调表现为明朗、雄壮、有力, 给人一种阳刚之感。羽调起源于正乐的曲调, 通常用于描述大自然清新、英雄人物之庄严以及场面的气派。
界面调的曲调则时而高雅清美, 时而哀怨凄怆, 而且也是盘索里艺术最基本的唱调, 多用于悲哀的场面、描写女子举动的情节。
总之, 盘索里的音乐就是通过多姿多彩的声音、节拍以及唱调三者的完美结合, 从而完成复杂多变、精彩美妙的艺术演绎。
盘索里的表演特征盘索里艺术的表演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集演员、鼓手及听众三位一体的艺术特色。
盘索里这个名字本身所包含的意思是许多人聚集在一定的场所,以演员为中心,有开场有结尾。初期的盘索里艺术演出,往往在空地上铺上一张席子或毯子即可进行。盘索里艺人表演时, 一般不需要使用道具, 只一把扇子而已。表演时, 演员手执扇子面朝观众, 站着说唱, 鼓手是面向演员, 一般坐在其左侧, 击鼓伴奏, 听众则围绕着演员和鼓手或坐或站。这样就形成了演员、鼓手和听众三位一体、情感互动的盘索里艺术世界。
演员表演的主要手段包括唱、说和演三部分,这里就“说、演”两部分作详细阐述:
1,说
盘索里中演员的说,也就是阿尼里,是表演中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是在表现诙谐式、滑稽式、幽默式人物时, 对话更为重要。但是, 盘索里是一种以唱为主,以说为辅的表演艺术, 说处于次要地位。有时因个别演员唱功欠缺, 演出时也会相应地增加说的部分, 类似的演员被听众戏称为阿尼里广大, 带有十分明显的贬义。
2,演
演也是盘索里艺术的重要表演手段, 包括表演时的表情和动作。
表演时的部分表情、动作是表现作品人物的;也有部分起到演员的提示、解释的作用。当然,作为一种起源于民间的艺术, 唱、说、演是相附相承的, 表演时, 是表演者根据作品的内容、情节和人物, 三者有机融合, 以逼真地表现作品的内容和激发听众的想象力, 从而达到最佳的演出效果。
盘索里的鼓手在盘索里表演过程中,鼓手是必不可少的。从表面上看,似乎是鼓手只是为演员伴奏。实际上,鼓手的作用十分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伴奏任务, 和其他艺术伴奏一样, 为演员的演唱服务;
第二, 规范演出, 也就是对演员的演唱在调高、音准以及节奏等方面进行适当地规范, 并根据演出实际对速度进行掌握, 从而达到对整体演出的控制和引导;
第三, 弥补失误,当表演者的演唱偶尔出现失误时, 鼓手则会通过恰当的击鼓, 从而弥补表演者的失误;
第四, 伴唱,伴奏时不时会发出好、哎嗨、当然等助词和叹赏, 配合演员的演出, 达到助兴和喝彩效果, 从而调动表演者的情绪和士气, 而且还可以调节演员的演唱呼吸以及歌声的节拍;
第五、充当角色, 有的作品会出现人物对白, 这时鼓手则临时扮演一个角色, 并表演者进行对话。
由此可见,盘索里演出过程中,正是由鼓手变化多样的节奏,演员动听多变的歌声,并在二者一唱一合的配合中,达到和谐的艺术境界。所以,盘索里艺术中有一鼓手二名唱的说法,充分说明了在盘索里艺术中鼓手的重要性。
盘索里的观众任何一种艺术都是为观 (听) 众服务的,而盘索里的听众并不完全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演出的主动参与者。
在盘索里艺术表演过程中,听众的功能多数是通过他们的喝彩和附和来体现的。正是通过这种方式,直接和演员、鼓手进行交流,从而表达他们的审美感受。一般情况下, 盘索里艺术的听众通过喝彩和附和表示感动或认可、抵抗或谅解以及融入表演审美境界后表现出的瞬间的无意识的行为。
优秀的艺术作品所创造的氛围或情景,往往会使人沉浸在艺术美的世界里,而且叫人流连忘返或不能自拔,喝彩或附和完全处于无意识状态。因此,可以说盘索里艺术的听众是最直接的参与者。
盘索里和京剧京剧、盘索里分别作为汉族喝朝鲜族最具代表的戏剧形式,它们有着一定的共同之处。
首先,都以演员为中心,是“演员戏剧”。盘索里基本没有作家;京剧虽然有作家,但由谁创作、编剧并不重要,由谁演出最为重要。
其次,都不太重视剧情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只集中演出吸引观众的场面。例如,京剧《贵妃醉酒》就对原作《长生殿》进行了改编,集中表现杨贵妃的嫉妒和失望之情。演员优美动人的歌声和舞姿, 令观众赏心悦目, 如痴如醉。而盘索里《沈清歌》中,有一段描写沈盲人参加盲人宴会途中与妇女调情的故事,这与剧情发展毫不相干,却可作为小插曲吸引观众注意力。
当然,它们之间的差异同样鲜明。
首先,从素材看,京剧大多取材于历史史实,这与中国文化重视历史的传统观念有关;盘索里主要取材于以“人伦”为主的民间故事,这体现了朝鲜时期的儒教思想和以性理学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理念。
其次,从剧场来看, 京剧虽然有很多商业剧场,但舞台布置和道具极其简单,只起到象征性作用,剧情开展主要依靠演员的演唱和动作;盘索里既没有演出剧场,也没有舞台布置,整场演出完全依靠唱者和鼓手配合表演。
最后,从艺术感受来说,京剧是演唱和舞蹈相结合的视听艺术;盘索里的动作表演较少,观众主要欣赏唱者的说唱和鼓手的伴奏。
盘索里代表作盘索里具有标榜忠、孝、悌、烈等儒教道德规范的表层主题和苦尽甘来乐天知命的深层主题。
其原有十二场剧目,具体包括:《春香歌》《沈清歌》《兴甫歌》《水宫歌》《赤壁歌》《卞钢铁打令》《雄雉打令》《裴裨将打令》《壅固执打令》《江陵梅花打令》《曰者打令》《假神仙打令》。只有前五部流传至今,《卞钢铁打令》唱曲已失传,只剩下词说。
五部流传下来的盘索里剧目中,除了《赤壁歌》取材于《三国演义》之外,其他四部都来源于民间故事,其核心内容为“人伦”。
例如,《春香传》的主题是夫妻之情,通过描写春香和李梦龙之间超越阶级的爱情和身份矛盾,展现了中世纪解体时期人类的思想解放。《沈清歌》的主题是父女之情, 描写了沈清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仍然对父母尽孝的事迹, 旨在说明底层民众虽然生活艰难却境界高尚。《兴甫歌》的主题是兄弟关系, 通过描写贪心的哥哥和善良的弟弟之间的故事, 揭示了富裕阶层与贫困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水宫歌》告诫我们要戒掉贪欲, 运用聪明才智渡过难关, 批判了朝鲜后期昏庸无能的统治阶层和内部争斗。《赤壁歌》讲述了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事迹, 表现了民众自主意识的成长。
盘索里之所以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最主要原因是其宣扬的真善美价值观获得观众一致认可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