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石要塞

时间:2023-12-18 00:03:42编辑:优化君

梁启超认为赵武灵王(赵雍)是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因为他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成祖一样,是少数可以取得对北方游牧民族战争胜利的人之一。赵武灵王在位期间,正是赵国积蓄国力、变法强兵、开疆拓土的时候,这段时间秦赵两国没有较大的战争,小的战争还是十分多,秦赵各有胜负。

赵雍继位当年,魏、楚、秦、燕、齐各派精兵万人来参加赵肃侯葬礼,意图乘机灭赵,或者迫使赵国割土求和。当时赵雍才十五岁,他一方面要办好父亲的葬礼,另一方面又要防备五国谋赵。这次双方并没有打起来,赵雍利用他的外交手腕解决了五国会葬的阴谋,展示了赵雍少年老成,临危不乱,足智多谋的形象。

赵雍跟韩国(赵雍的夫人是韩国公主)、宋国联盟,形成对魏、齐、燕三国的南北夹击之势,又重金贿赂越国,让越国向楚国进攻,如此五国谋赵之势被瓦解。赵雍又令赵国军队严阵以待,做出鱼死网破之姿态,五国会丧之军最终没有对赵国下手。

五国大军跟赵国军队组成十万人的军阵给赵肃侯送葬,送葬队伍绵延百里以上,可以说赵肃侯的葬礼是古往今来最隆重的一次!

赵武灵王五年,赵雍娶韩国公主为夫人,生长子赵章。赵武灵王八年,韩国出兵击秦,惨败而归;同年魏、赵、韩、燕、中山五国相互承认对方为王国,赵雍认为赵国没有达到王国的实力,故在国内自贬为君。

战国时代国格从高到低依次为王、公、侯、伯、子、男五等,君这个爵号相当于子爵,赵国原本的国格是侯爵。

赵武灵王九年,三晋、齐国、匈奴合谋攻秦,这次赵国出兵十万,希望收复被秦国占领的离石要塞。秦国派公子疾领秦军出战,击败三晋大军,斩首八万二千级,赵国惨败而归。赵武灵王十年,秦惠文王派秦军东出攻赵,取赵国中都、西阳两城,赵国再次惨败。赵武灵王十三年,秦军再次攻赵,取赵国蔺城,杀赵国将军赵庄。

赵武灵王十六年,秦国惠文王薨,赵雍娶美女吴娃。

秦惠文王死后,秦武王继位,这期间秦赵无战争,秦攻韩国入周室取鼎,秦武王举鼎而亡。赵国则忙着攻中山国,干涉燕国内政,这期间吴娃给赵雍生了一个王子赵何(赵惠文王)。

秦武王死后,秦国内乱无暇自顾(季君之乱),赵雍凭着他强大的军事实力迫使秦宣太后立在燕国为人质的嬴稷为秦王。可以看出秦惠文王在世时,秦国是碾压赵国的,赵雍无法伸展;秦惠文王死后,赵雍开始欺负宣太后与嬴稷母子了。

赵武灵王十九年,赵雍开始胡服骑射大变法,他要建立一个强大的赵国。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赵国虽然名义上是胡服骑射,但是实际上在推行商鞅变法的内容,只是侧重点在军事改革。以胡服骑射为名的赵国变法奠定了赵国与秦国争霸的基础。

赵武灵王二十年至二十六之间,赵国四处出击,灭中山国,又击败燕国,赵国领土拓地千里,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赵武灵王二十五年,赵雍传位赵何,自号为主父,赵何治国,而主父领军拓地。

赵惠文王元年,主父赵雍出使秦国,窥探秦国实力,想从云中、九原直接攻击秦国;了解了秦国后,赵雍认为秦国实力远大于赵国,故没有出兵伐秦,而是向匈奴取地以扩大赵国实力。

赵惠文王四年,主父赵雍意图将赵国一分为二,北边以代郡为中心封给长子赵章,南边以邯郸为中心封给次子赵何。作为父亲赵雍是想对两个儿子都公平,但是两个儿子都想独占赵国。最终赵章起兵反叛,兵败被杀;赵雍则被围困在沙丘行宫三个月,活活被饿死!

赵雍死后三十三年,秦赵爆发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四十万精锐大军战死。 赵雍死后七十三年,赵国被秦国攻灭。赵雍死后八十五年,千古一帝秦始皇在沙丘行宫驾崩!

赵武灵王在位时期,秦国正处在秦惠文王、秦武王和秦昭襄王时期,在这一时期,以及前面的赵肃侯时期和后面的赵惠文王时期,秦赵之间的战事并不频繁,甚至一度还结成了同盟共同对付别的诸侯国,但在赵惠文王晚期,秦赵关系恶化,战事频繁,到了赵孝成王时期,就发生了著名的长平之战,赵国开始衰落。

实际上赵国的强盛持续的时间比较短,赵武灵王和他的“胡服骑射”将赵国带往强盛,但是赵国的隐患同样是赵武灵王带来的。对内,他没有处理好继承人的问题,导致赵国出现内乱,连带着赵武灵王的性命也搭了进去;对外,他将秦昭襄王扶上秦国国君之位,为赵国树立了一个强大的敌人,而长平之战就发生在秦昭襄王时期。所以说,秦赵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有意思的,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赵武灵王在位的时候,秦赵之间的那些战争。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去世,其子赵雍继位,即赵武灵王。一个国家,往往是旧君去世、新君初立的时候最为薄弱,这个时候,国人忙着安排旧君的葬礼,忙着安排新君的继位,无暇撤出多余的时间关心外交,因此,环伺周围的强敌就会趁火打劫,主动来争取点利益。十五岁的赵雍在赵肃侯之后登上赵国国君之位自然更为人所关注,毕竟欺软怕硬是人之本性。

《史记赵世家》记载:“肃侯卒。秦、楚、燕、齐、魏出锐师各万人来会葬。子武灵王立。”这就很有意思了,按照《左传隐公元年》的记载:“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同盟至。”也就是说,一国诸侯去世了,要在五个月后下葬,同盟的诸侯国都要去参加葬礼。因此,秦、楚、燕、齐、魏等国派使者到赵国参加赵肃侯的葬礼本来是一件非常合乎礼仪的事情。但是,这几个诸侯国却“不约而同”的各自派了一万精锐士兵到赵国,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因此,他们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参加葬礼,更是要看一看赵国的虚实,一旦赵国出现兵势薄弱,那么他们就会抓住机会占点便宜,赵雍早已知晓他们的用意,因此在赵国边境安排重兵把守,更是将各国的万人之师拒之国外,不允许进入赵国境内,而只允许各国派出的使者到邯郸参加赵肃侯的葬礼。而早在葬礼举行之前,赵国与韩国、宋国等结成同盟,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局势,同时,赵国还给楚国、中山国和燕国等诸侯国制造了点麻烦,让越国牵制住楚国,让楼烦牵制住中山国和燕国,从而使得他们不敢轻易出兵对赵国落井下石。

通过这一系列的安排,最终赵肃侯的葬礼如期举行,而诸侯国们也没有出兵赵国。秦赵之间可能会有的一战被扼杀在摇篮之中。赵雍刚继位就经历了这样险恶的外交环境,自然他最开始求的就是低调发展,先强大赵国再说,因此在几年之后的五国相王事件中,赵雍拒绝称王,他让赵国的人都称呼他为“君”,这样难得的理智正说明了赵雍绝不是平庸之辈,他是在等待时机,或者说创造时机一鸣惊人。

但是,很显然,赵国的实力依旧是不怎么强大的,公元前317年,韩赵魏三国联合起来攻打秦国,结果被秦军打败,秦军斩首三国联军八万。之后的几年里,秦赵之间的战争基本都是以赵国失败而告终。公元前316年,秦国攻下了赵国的中都和西阳。公元前313年,秦国樗里疾再次攻打赵国,俘虏了赵国的将军赵庄(庄豹),夺取了赵国的蔺地。可以看出,这个时期赵国在对秦作战中是出于被动挨打的水平。

之后,秦赵之间在几年之内基本没有战事,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继位。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在洛邑举赤文龙鼎绝膑而死,秦武王无子,他的弟弟们开始争夺国君之位,秦国陷入内乱,而这正是秦赵关系的一个转折点。

正当秦国国内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赵武灵王派人护送在燕国做质子的公子稷回秦国继位,而公子稷正是秦惠文王和芈八子的儿子,原本打成近乎平手的惠文后和芈八子两方因为赵武灵王的介入而让天平偏向了芈八子,当然原本芈八子想立的并不是自己这个做质子的儿子,但是还是因为赵武灵王的关系,公子稷被推上了秦国国君之位,这就是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元年,即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开始在国内说服贵族们以实行胡服骑射。赵国有一个心腹大患即中山国,中山国是白荻鲜虞族所建,是一个典型的游牧民族国家,与中山国一样的游牧民族还有很多,都在北方对赵国进行不断的骚扰。而赵国国内则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杂居状态,这为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提供了条件,而胡服骑射的初衷也是为了对付以中山国为首的北方游牧民族。当然,胡服骑射的作用不仅仅是对付游牧民族,还有中原各国,赵国经由纯“军事性质”的胡服骑射改革变得强大起来。

公元前306年,胡服骑射不久,赵武灵王就向北进攻中山等国,战绩斐然。在这个过程中,赵国自然也没有放过向西扩张的机会,攻打秦国,夺取了云中、九原之地,与此同时,赵武灵王还将心腹楼缓派到秦国做官,并在公元前300年秦国丞相樗里疾去世后,向秦国施压,让楼缓做了秦国的丞相。

到了第二年,赵武灵王将赵国国君之位传给儿子赵惠文王,而自己做了主父,赵惠文王主内政,赵武灵王全心全意研究赵国的军事扩张。楼缓坐上秦国丞相不久,赵武灵王就决定到秦国去考察地形和观察宣太后及秦昭襄王。

《史记赵世家》记载:“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於是诈自为使者入秦。秦昭王不知,已而怪其状甚伟,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而主父驰已脱关矣。审问之,乃主父也。秦人大惊。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观秦王之为人也。”赵武灵王想从西边的云中和九原地区进攻秦国,但对秦国不是很熟悉,因此决定亲自去一趟,他的身份就是楼缓身边的一个赵国使者,只是在和秦昭襄王、宣太后交谈的时候,其谈吐和气度非常人所能及,引起了秦昭襄王的怀疑,而赵武灵王自知身份有所泄露,赶紧离开了秦国,秦昭襄王派人去追的时候已经追不到人了。

彼时,秦国内乱刚刚结束,无力对赵国用兵,而赵武灵王则一直在寻找机会想对秦用兵,只是赵武灵王在灭掉中山国和楼烦,北方压力解除,要对秦国用兵的时候,赵国出现了内乱。起因就是赵武灵王废长立幼,又想让赵国有两个王,而他本人又是赵国的主父,赵惠文王虽然继位但是还是很多事要听命于赵武灵王。因此,由赵武灵王选择继承人不当所引起的内乱最终发生,而赵武灵王本人也因此被围困在沙丘行宫达三个月之久,活活饿死。

赵国失去了对秦作战的最好时机,这直接改变了战国后期的格局。长平之战后,赵国衰落,秦国强势崛起,最终秦灭六国。

参考文献:《史记赵世家》;

《左传》;

《史记秦本纪》;

《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上一篇:知行合一是谁提出的

下一篇:入木三分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