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断奇案

时间:2023-12-18 02:50:15编辑:优化君

包拯因廉洁公正、铁面无私、决断英明,不附权贵、敢于替百姓做主,因此在民间有“包青天”“包公”之称,在京师被官员们成为“包阎罗”。甚至随着在民间广泛传诵,包拯断案故事越来越多,被人们奉为神明崇拜,认为奎星转世,以黑面形象深入人心。

正史中的包拯其实在正史中包拯以公正无私、不阿权贵著称,被当朝皇帝和大臣们尊重,以至于其后谥号为“孝肃”。孝,当然是因为包拯孝敬父母,多次因为父母而辞官;肃,就是包拯其刚正严肃,让人肃然起敬。

至于正史中包拯断案的故事,远远没有民间传说的那么神乎其神,甚至能够审理阴间鬼神的冤情。但是在正史中对包拯审理案件还是有记载的,那就是包拯在出任天长县令的时候,有一次有一个老农前来县衙报案。原来这位老农自家的耕牛被人偷割了舌头,要知道在宋朝耕牛属于主要生产工具,法令是禁止迫害的。面对案件,包拯推断出凶手应该是老农的仇家报复所为,因为毕竟割掉牛舌头没有利可图。于是包拯让老农回家将耕牛杀掉卖肉,果然有人前来状告老农犯法杀牛。包拯当场就将状告之人拿下,断定其位割牛舌之人,一审果然不出所料。

这个案件就是正史中唯一记载包拯断案的案例。

民间包拯所断的奇案在民间包拯简直就是断案奇才,甚至在明代出现了《龙图神断公案》的小说集,这里面就详细记录了包拯100多则断案故事。

歌颂包公秉公执法、清正廉明,断了一系列有关“人命”、“奸情”、“盗贼”、“争占”之类案件,被塑造成为一个为民除害的清官形象。如在《黄叶菜》《狮儿巷》中斩了皇亲国戚,在《栽赃》《鬼推磨》中揭露了土豪劣绅狠残,在《屈杀英才》《久鳏》中揭露科举场上的虚伪,在《乌盆子》对瓦盆进行审讯从而为苦主李浩伸冤。

这里为大家列出目录,有爱好公案小说的同学们不妨一读。

现在流传的包拯断案,多数都是民间故事,不见于正史记载。

(电视剧中的包拯)

《宋史》当中真实的包拯断案,是大名鼎鼎的“割牛舌案”。话说有人来找包拯鸣冤,说自己家的牛舌头被人割掉了。包拯告诉他:“没事,你回家把牛杀了,卖了吧!”没过多久,就有人来报官,说某某私自杀牛。于是包拯就问:“你把人家牛舌头割了,这会儿又来控告人家杀牛?”此人只好承认自己是割牛舌的人,非常佩服包拯。

其实这个案子就很简单,包拯的思路是这样的:宋代不允许私自杀牛,牛舌头被割了,牛吃不了东西,只能等死。对于牛主人来说,要么等牛饿瘦饿死,要么把牛杀了。割牛舌的人,肯定是与牛主人有仇,想诬陷牛主人所以,看到牛主人杀牛,立刻就来报官了。

真实的包拯到底断了哪些奇案,我们确实不知道,不过他只在开封担任知府一年三个月的时间,估计也查不了几个大案子。

包拯最主要的特点,是为官清廉,执法严峻,以及不畏权贵。

(真实的包拯一点也不黑)

为官清廉就不多说了,包拯在当时最出名的地方,就是“铁面无私”。不管是谁,和皇亲国戚有啥关系,你犯错了我就弹劾,绝不手软。大臣们见了包拯都捏着一把冷汗,就连仁宗都十分无奈,怕包拯激动起来连自己都骂。(话说,包拯确实指责过仁宗“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

虽然说包拯断案的记载不多,但是作为一个不畏权贵的好官,老百姓自然要把他当成“正义的化身”。

(电视剧太深入人心)

所以,宋朝之后,民间传说开始把包拯神化,顺便丰满了一个又一个曲折离奇的案子。尤其是到了清朝,《三侠五义》让包拯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很多人也就把那些奇案当成真的了。

所以,狸猫换太子和铡美案是假的,宋朝也不会用铡刀处刑,包拯手里没有尚方宝剑,公孙策和展昭也是虚构的人物……

上一篇:貂婵

下一篇:春秋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