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二字结合,形成一个词组。通常理解不应分割开来,如:
有舍就有得,形成一个付出就要有回报的利益交换关系,这样就眨低了该词的意义啦。
我认为要整体理解这个词的含义才有正面意义,如:某某人真舍得……是指该人做事为人敢于付出给予,大方不计私利。这行动可贵,是重情投资,一般不求回报。象许多人扶贫、救灾、倾家捐款的举动,他是为求回报吗?否! 求回报者就眨损了舍得这词的最高思想境界了。
可见,舍得二字是面镜子。能照出人的灵魂,显出其心中装着他人,少念自己。对财物毫不吝惜,岂不反映其人的人品和美德?
我觉得,舍得二字,平时应为衡量做人的标准。
舍得者,无私帮人,朋友遍天下。
舍得者,人品清正,社会能文明。
舍得者,做官不贪,一心为人民。……
但愿人人都舍得,社会定稳定,国家将繁荣……
舍得就是放下该放的一切,才能得你该应该有的东西。
这个故事记载于《吴越春秋》“吴王有女滕玉,因谋伐楚,与夫人及女会蒸鱼,王前尝半与女。女怒曰:王食鱼辱我!不愿久生,乃自杀,阖闾痛之”。
图为吴王阖闾时期建造的阖闾城遗址。意思是吴王阖闾与妻子女儿一块儿吃饭,桌上商量着怎么攻打楚国的事儿,然后阖闾把还剩的半条鱼给女儿滕玉,闺女觉得吃剩的半条鱼是在羞辱自己,于是自杀了。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解释几点,这里的滕玉,也叫胜玉,是春秋时期吴国君主阖闾的女儿,我们熟悉的吴王夫差,和胜玉是兄妹关系,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是胜玉的嫂子,还有那时候是周天子家天下,各诸侯国只称王,当年周文王的伯父这一支后裔封在吴国,称皇帝是秦始皇以后的事情了。
吴国势力范围。这个事儿其实挺郁闷的,世人几千年摸不着头脑,虽说胜玉这小姑娘只有15岁,再怎么也不至于父亲给半条鱼就怄气,拔剑自刎了,这也太玻璃心了吧,史料上也并未说明胜玉为什么突如其来就自杀的原因。
阖闾墓,水池之下。不过前面《吴越春秋》里有说道“因谋伐楚,与夫人及女会蒸鱼”,意思是吃饭时,正在讨论怎么讨伐楚国的事,后来的史料我们知道,吴王阖闾强兵兴国,手底下又有伍子胥和孙武两个大名鼎鼎的军事将才,大举讨伐楚国,还打下都城郢都,最后在秦国干涉下才退兵。
孙武,兵学鼻祖,率吴军大败楚军,几近覆亡楚国。那两国打仗的大事和小姑娘有关系吗?个人有个大胆的猜测,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拉帮结盟,联姻是最常用的方法,前面讲的吴国打楚国,秦国来帮忙,不就是秦国和楚国是坚定的联姻盟友么,而当时吴国偏居东南,对手有越国和楚国,但以吴国实力不能两面出击,只能联一方打一方,所以很有可能胜玉的母亲是楚国人,阖闾打楚国违背了吴楚联姻盟约,胜玉帮母亲讲话,与父亲闹翻,又见端来半条鱼以示羞辱,结果抹脖子了。
“皇帝”用词欠妥,春秋时何来皇帝?此处“皇帝”指春秋时吴王阖闾。
胜玉即滕玉,阖闾之女。据《吴越春秋载》:阖闾与夫人及胜玉坐在一起聊起讨伐楚国时,正赶上饭点。厨师上了一条蒸鱼,阖闾毫不客气吃了半条后,才把剩下的一半给女儿食用。胜玉大怒说:“王食鱼辱我!(我)不愿久生!”于是自杀身死,时年仅15岁。
阖闾悔恨交加,盛葬胜玉,并将看热闹的万余百姓诱入穴墓门“杀生以送死”。如此残忍,令“国人非之。”
胜玉自刎之因,在于性情刚烈、不甘受辱。她能与父母共论伐楚之军国大事,足证其非一般弱女子,是文武双全的奇才。而如此奇才,竟被赏半条吃剩的鱼,的确是莫大羞辱。
春秋时,士为名节为大义自刎者颇多。胜玉此举,亦明证名节大于性命的春秋名士生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