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25颗玉玺
清朝皇帝的印章有两种,一种是皇帝处理政务发号施令所用,比如皇帝之玺。还有一种是闲章,就是皇帝吟诗作画,赏赐大臣用的,比如“丛云”。一般玉制为多。
秦始皇的传国玉玺至今没有下落。
传国玉玺,是秦始皇是用神奇的和氏壁镌刻的。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出自丞相李斯所书,由玉工孙寿刻于其上。
秦朝以降,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玉玺为符应,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奉若奇珍,国家重器。希望代代相传,没想到在秦二世手里就亡了国。
刘邦进咸阳后。子婴献上和氏璧交给刘邦。到了西汉未年,外戚王莽夺位。当时的皇帝刘婴才两岁,传国玺由汉孝元太后代管。
据《汉书元后传》记载,当王莽让弟弟王舜向汉孝元太后索要时,汉孝元太后破口大骂,说着汉孝元太后愤怒地将传国玉玺摔在地上,国宝被摔得缺了一个角。
后来虽然后来用黄金镶补着,但自此留下瑕痕。传国玺再一次失踪是在东汉末期。那时政局动乱,汉少帝连夜出逃把传国玺落在宫中,等他回来时,传国玺已经不见了。
不久,长沙太守孙坚征讨董卓时。在洛阳城南甄官并中找到了这枚传国玺。
从这以后一直到唐代,随着政局的动荡和少数民族的南下,传国玺不断易主。唐高祖李渊得到传国玺后,把玺改称为宝。
传国玺最终在历史上失踪是在五代。从宋太祖时,就再也没有人见到过这块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至此传国玉玺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皇帝的“玺宝”是皇权的象征。古人称之为“宝玺”“御玺”“御宝”或“国宝”。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刻造了第一枚“传国御玺”起,作为象征国家与至高权力的帝王信物,御宝具有极为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其工艺与材质居古代所有工艺品之上,是“君权神授”的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典型象征。到了清朝,乾隆皇帝,一口气整出了25枚玉玺,开创了中国古代玉玺数量之最。
乾隆实出于两个考虑:取法中华根本典籍《周易》之“大衍天数,二十有五”,将所有阳数之一、三、五、七、九相加而得;
乾隆祈望上苍仰蒙,总佑其国“二十五代之长”,仿姬周二十五代之伟业。而有关御宝之仍贮于交泰殿,乃因其殿蕴含天地交泰,阴阳相合所致。这当然是乾隆的一个良好愿望。后人称这二十五印章为“清二十五宝”。
故宫交泰殿馆藏的乾隆二十五宝玺
这25方宝玺: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一直沿用至宣统末年。
这二十五方御宝分别为:
1.大 清 受 命 之 宝通高12cm,印面14×14cm
白玉质,盘龙纽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章皇序”之用。
玺文朱文,玉筋篆〔玉筋篆亦称玉箸篆″,为篆书的一种,其笔道圆润温厚,形如玉箸(筷子),故名〕,左满文本字,右汉文。
制度规定其以章皇序″,即彰显大清皇帝受命于天的正统身份。
2.皇 帝 奉 天 之 宝通高15.2cm,印面14×14cm
碧玉质,盘龙纽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章奉若”之用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本字,右汉文
制度规定其以章奉若″,即表明清代统治是奉天命而行的
3.大 清 嗣 天 子 宝通高16.2cm,印面14×14cm
金质,交龙纽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章继绳”之用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本字,右汉文篆体
制度规定其以章继绳″,即大清遵照上天的标准而行事。“继绳”之意为“继继承承”,即继承。皇位继承时使用的玉玺,代表国家行使权力。
4.皇帝之宝皇帝之宝有二方,一玉制,一木制,玉质为绞龙纽,木质蹲龙纽,为皇帝日常用玺。
皇帝之宝其(木制)
通高16.6cm,印面15.5×15.5cm,纽高11cm,纽高11cm,附系黄色绶带
檀木质,盘龙纽
但从清代档案考察,在二十五宝中,此宝的使用频率最高,钤用范围极广,其他诸宝实无以相比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
制度规定其以肃法驾″,它是清代实际使用最多的一方御宝,皇帝颁诏,册封皇后等仪式多用之。是清代二十五宝之中唯一的一方木质宝玺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为“以肃法驾”之象征物,故凡清帝行围及驻跸圆明园或避暑山庄时,都要以这方“皇帝之宝”随驾。此外通过对清代皇帝诏令文书中宝玺使用状况的统计分析表明,二十五宝中用得最频繁、范围最广的也是这方木质“皇帝之宝”,诸如皇帝登基、皇后册命、皇帝大婚、发布殿试金榜及其他重要诏书上均钤用此宝。可以说此宝是清朝皇权的重要标志,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5.皇帝之宝其(玉制)
青玉质,交龙纽,满文篆书
据乾隆十三年上谕:“青玉皇帝之宝本清字篆文,传自太宗文皇帝时。”则知此宝刻治于皇太极时。当时满文篆书初具雏形,到乾隆十三年创立成熟和规范化的满文篆书,并施之于宝玺,其生发之迹清晰可见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布诏赦”之用。
玺文朱文,篆书,满文。
制度规定其以布诏敕″,皇帝登基、传位、进士提名、大赦天下、颁布诏书等事皆钤此。
6.天子之宝通高6.4cm,印面7.8×7.8cm
白玉质,交龙纽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祭祀百神”之用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
制度规定其以祀百神″,祭祀庙宇神灵,撰写祭文后钤此。
7.皇帝尊亲之宝通高6.1cm,印面6.8×6.8cm
白玉质,盘龙纽
上皇太后徽号及上尊谥、庙号之用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篆体
清朝制度规定其以荐徽号″,皇帝、皇后要有徽号,上徽号诏时要钤此宝
8.清皇帝亲亲之宝清二十五宝之八,通高7.7cm,印面7.2×7.2cm
藏于北京紫禁城故宫博物院之交泰殿内
白玉质,交龙纽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展宗盟”之用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
制度规定其以展宗盟″,皇帝晋赏亲族时,钤此
9.皇帝行宝通高13cm,印面,15.6×15.6cm,碧玉质,蹲龙纽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颁锡赉”之用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篆体
制度规定其以颁赏赉″,对有功之臣,皇帝在赏赐颁诏时,钤此
10.皇帝信宝通高6.5cm,印面10.5×10.5cm
白玉质,交龙纽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征戎伍”之用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
制度规定其以征戎伍″,皇帝征兵编制六师时,钤此
11.天子行宝通高13.8cm,印面15.5×15.5cm
碧玉质,蹲龙纽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册外蛮”之用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篆体制度规定其以册外蛮″,皇帝册封少数民族首颌时,钤此12.天子信宝通高8.5cm,印面12.1×12.1cm
青玉质,交龙纽。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命殊方”之用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制度规定其以命殊方″,对少数民族和属国地区颁令时,钤此。13.敬天勤民之宝通高9.8cm,印面10×10cm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
14.白玉质,交龙纽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饬觐吏”之用
制度规定其以饬觐吏″,尊敬上天仁爱百姓之宝,用于来京朝觐官员降旨时用
14.制诰之宝通高14.7cm,印面13×13cm
青玉质,交龙纽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谕臣僚”之用
制度规定其以论臣僚″,敕封五品以上官员,钤此。制诰之宝在清朝乾隆时期以后,在制式和材料的选用上随皇帝的变化而有相应变化
15.敕命之宝通高9cm,印面11.3×11.3cm
碧玉质,交龙纽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钤诰敕”之用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
制度规定其以钤诰敕″,皇帝对六品以下官员发布敕论,钤此
16.垂训之宝通高10.5cm,印面13×13cm
碧玉质,交龙纽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扬国宪”之用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
制度规定其以扬国宪″,颁布向全国庶民宣扬国威、皇帝功德的论旨,钤此
17.命德之宝通高10.4cm,印面13×13cm
青玉质,交龙纽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奖忠良”之用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
制度规定其以奖忠良″,奖励军功,加官晋爵之论,钤此
18.钦文之宝通高9.8cm,印面11.7×11.7cm
墨玉质,交龙纽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重文教”之用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
制度规定其以重文教″,皇帝颁发有关文化教育一类文告时,钤此玺。
19.表章经史之宝通高13.2cm,印面15.3×15.3cm
碧玉质,交龙纽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崇古训”之用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
制度规定其"以崇古训″,皇帝表彰古书籍等时,钤此
20.巡狩天下之宝通高13.3cm,印面15.3×15.3cm
青玉质,交龙纽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从省方”之用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
制度规定其以从省方″,皇帝在各地巡视时,钤此
21.讨罪安民之宝通高13.9cm,印面15.3×15.3cm
青玉质,交龙纽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张戎伐”之用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
制度规定其以张征伐″,皇帝派军队征伐叛乱时,钤此
22.制驭六师之宝通高10.8cm,印面17×17cm
墨玉质,交龙纽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
制度规定其“以整戎行”,皇帝控制管理全国军队,颁布指令时,即钤此
墨玉质,交龙纽,原藏于故宫交泰殿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整戎行”之用,即皇帝控制管理全国军队,颁布指令时使用
23.敕正万邦之宝通高10.7cm,印面13×13cm
青玉质,交龙纽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诰外国”之用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
制度规定其以诰外国″,对外国使臣回书,对属国或少数民族政权回文时,即钤此
24.敕正万民之宝通高10.4cm,印面12.6×12.6cm
青玉质,盘龙纽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诰四方”之用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制度规定其以诰四方″,皇帝向全国百姓发出文告,即钤此
25.广运之宝通高15.6cm,印面19×19cm
墨玉质,交龙纽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谨封识”之用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制度规定其以谨封识″,凡是皇帝亲笔题写的匾联等处,其上若用印,即钤此
此方宝玺,为二十五宝玺最后一方,个头最大,重十多公斤
这二十五方宝玺中,经常使用的只有檀香木皇帝之宝、碧玉敕命之宝和青玉制诰之宝三方,分别用于诏书、颁发文书和给予官员发布诰命。25方玉玺是一段古代皇权的历史,也是一段宫廷治印、雕刻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