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南朝宋的确不避讳同音。
避讳出自《春秋》,后被奉为儒家准则。避讳对象有三类,《公羊传闵公元年》解释道:“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皇帝作为天子,自然是尊者。
避讳的松紧程度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有的时候非常严格,不仅要避皇帝的名讳,还要避字讳乃至生肖讳,比如明武宗属猪,曾下令禁吃猪肉,而且避讳也从同字延伸到同音;有的时候却非常松,乃至于出现同名的情况。
就南朝宋而言,避讳情况算是非常松的,而且这个时期不讲究同音避讳,这个坏习惯起源于唐朝。
陈垣《史讳举例第四避讳改音例》载:“避讳改音之说,亦始于唐。然所谓因避讳而改之音,在唐以前者多非由讳改,在唐以后者,又多未实行,不过徒有其说而已。”陈垣随后举了许多例子,这里提一个最著名的人物秦始皇的例子。《史记正义》说“正音政,周正建子之正也,后以始皇讳,故音征。”
但在此之前“正”就有“征”这个音,《诗经齐风》有“猗嗟名兮,美目清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的句子,《释文》说:“正音征。”说明这个音是本来就有的,而不是为了避秦始皇的讳故意改的。
其实不仅南朝宋有这种武帝叫刘裕、明帝叫刘(武帝之孙)、后废帝叫刘(明帝之子)这种情况,北朝也有,北魏献文帝叫拓跋弘,他儿子北魏孝文帝叫拓跋宏(后改元宏)。
这波人是同一时期的,可谓避讳情况不分南北。
再早一些,北魏景穆帝的两个儿子,阳平王叫拓跋新成,济阴王也叫拓跋新成,为了区分,济阴王被叫作拓跋小新成。如此看来,宋文帝有两个儿子叫刘浚、刘骏还是技不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