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为王里,崤函为帝宅,从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代开始,先后有13个朝代在帝王之州洛阳建都,累计建都时间长达1500多年。
一、商汤王冢
据有关资料记载,商朝的创建者商汤(前1617年~前1588年在位)的墓在“洛州偃师县东六里”,即今偃师市山化乡蔺窑村北。当地人称为“汤王冢”。有冢,冢前有碑。
二、东周帝陵
(一)、王城陵区
位于东周王城遗址的东北部,主要分布在今洛阳市西工区的大部分地区。平王至灵王以前的10个王多葬于王城陵区,分别是周平王、周桓王、周庄王、周僖王、周惠王、周襄王、周顷王、周匡王、周定王、周简王。
(二)周山陵区
周山4座周王陵可能分别为灵王、景王、悼王、赧王陵。
(三)成周陵区
成周陵区在成周王城以北20公里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北侧邙山脚下的金村一带,故又称为金村陵区。均为从战国早期到晚期的墓,这正是从周敬王迁居新成周到赧王离开新成周时期的墓葬。自敬王、元王、贞定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显王到慎靓王,共11位周天子葬在这里,是东周最大的一个陵区。
三、东汉帝陵
东汉自光武帝刘秀立国至曹丕代汉,历196年,计12帝。除献帝葬于焦作外,其他11帝均葬在洛阳。
东汉帝陵区分南北两个陵区,又称南兆域和北兆域。其中北兆域大致在洛阳东象庄村正北的邙山岭上,连霍高速公路两侧,那里有5座东汉帝陵,即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洛河以南的南兆域有6座东汉帝陵,分别是明帝显节陵、和帝慎陵、章帝敬陵、殇帝康陵、质帝静陵、桓帝宣陵。
四、魏晋帝陵
曹魏立国45年,传5帝,陵墓皆在洛阳都城附近。
五、西晋皇陵
西晋5座帝陵位于首阳山西段,东西相连的北邙和乾脯二山两侧。山的南面,自东至西依次为文帝崇阳陵、武帝峻阳陵、惠帝太阳陵;山的北面为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
六、南朝帝陵
南陈后主陈叔宝陵
七、北魏帝陵
太和十八年(494年),北魏孝文帝统一北方,迁都洛阳。北魏都洛阳41年,历经魏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孝庄帝、长广王、节闵帝、安定王、孝武帝8个帝王
八、唐代帝陵
唐恭陵是高宗太子李弘的陵墓,又称“太子冢”或孝敬皇帝陵。位于偃师缑氏乡滹沱村西南景山白云峰之巅。恭陵是洛阳唐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九、五代帝陵
后梁太祖朱温、后唐庄宗李存勖、明宗李嗣源、后晋高祖石敬瑭、南唐后主李煜等,均葬在洛阳
十、北宋帝陵
北宋帝陵位于洛阳东部的偃师、巩义境内,北依邙山,南对嵩岳。
感谢邀请,目前已探明的洛阳帝陵共有24座(不包括东周等秦代之前王陵),数量位居我国四大古都之首,其中比较有名的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原陵、曹丕的首阳陵、北魏孝文帝的长陵、司马懿的首阳山高原陵。
这几位几乎都是朝代的开国皇帝,均在历史进程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最终化为黄土洒在了洛阳这片土地上。
原陵刘秀的原陵位于洛阳孟津县,是一座非常令人费解的墓葬,刘秀的墓与其它的墓葬不同,位于邙山之北,与黄河毗邻,且坐北朝南,背靠黄河面向邙山。其它几座东汉时期的墓葬均是在邙山的南边,坐北朝南,头枕邙山,刘秀如此特立独行想来也是令人费解,只在传说中据说刘秀五行缺水,所以要靠着黄河而葬。
首阳陵曹丕的一生饱受争议,影视形象也往往不能还原历史上真实的他,但他死后的墓葬与曹操生前提倡的节俭相吻合,不封不树,没有地上建筑,非常低调。目前已在安阳发掘的曹操高陵墓也体现了节俭的这一点,在墓中发现大量的石牌用来代替陪葬品。
这几个帝陵在洛阳是比较知名的,另外还有东周的天子驾六王陵遗址,还有徐阳的陆浑戎贵族墓地遗址,还有二里头文化遗址等等,“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生动的体现了洛阳墓葬的繁多。
我是河南这些事儿,持续更新更多河南本地问答,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