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兰州市城关区黄河白马浪地名的传说。
传说,唐僧当年西天取经返回时,在兰州遇到通天河金鱼妖与东海龙王联手,设计夺取佛经和孙悟空手中的金箍棒。由于金鱼妖神通广大,利用花果山猴王出世时的仙石碎块迷惑了孙悟空,使他中计被困而丢失了金箍棒。
后来太上老君、观世音菩萨赶来相救,都不能降伏妖怪。这时白龙马现出原身盘起来紧紧护住佛经,身受重伤而矢志不渝。
后来上古圣人伏羲赶到,他运用先天八卦运行的威力,把变化成头尾相衔两条金鱼的妖怪收入八卦盘中,构成了完整的太极八卦图形。伏羲又依白龙马身上的血迹,点化成《河图》图形,帮助白龙马脱出困境,并且与观音菩萨、太上老君联手打破金鱼妖的魔阵,救出唐僧师徒。为了纪念白龙马,兰州人遂把这里命名为“白马浪”。
大禹是我国传说时代的五帝之一,姓妙,名文命,也称夏禹、帝禹。千百年来,大禹的名字与其导河治水的故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征服自然的顽强精神深深地印在炎黄子孙的心里。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流传着他的传说,如诛防风、逐共工、凿龙门、量大地、铸九鼎等等。在这些传说中,与甘肃有关的是大禹导河于积石山、治理滑水和治理黑河等传说。
上古尧帝时期
洪水滔天,神州大地汪洋一片,禾稼淹没,阡陌毁坏百姓无家可归。尧帝派鲧带领百姓去治理,鲧采用筑堤堵水的办法,但这儿堵住了,那儿又冲毁了,治水九年而水患不息。后来舜摄行天子之政,见鲧治水无功,遂将鲧处死,而命鲧的儿子禹任治水首领,带领百姓继续治水。禹认真分析父亲治水失败的原因总结失败的教训,决定改稣的围堵之兴为疏导之法,开凿水道,疏通水路,以我水患。
禹先从洪灾最烈的黄河开始。他率众循河逆流而上,来到积石山,看到黄河被巍峨高耸、绵延百余里的积石山所堵,洪水壅聚。若逢雨季或暴雨时,洪水漫溢出来,咆哮而下,四处横流。他分析,如果凿开一个口子,把黄河水泻出去引入河道,疏通壅塞,归向大海,就能防止洪水的泛滥,消除水患。于是,他率领万名百姓,用木未等简陋的工具,经过异常艰苦的劳动,积石山终于被凿开了,黄河水从凿开的缺口飞泄而出,顺着开出的河道向东流去。这凿开的缺口就是今天的积石峡。
传说
积石峡是大禹用宝创劈开的。相传禹在开山时遇到困难,疲惫不堪,便躺在一块大青石上,昏香睡去,梦见一位白胡子老头驾云而至,送给他一把金光闪闪的宝剑。醒来时,老人不见了。于是大禹提利剑劈开积石山,使河水倾泻而出。
相传大禹治水的积石山是指小积石山,系祁连山的延伸部分。小积石山北端被黄河拦腰切断,形成一条长约25公里的峡谷,这条峡谷就叫积石峡。积石峡里,黄河汹涌澎湃,向东奔出峡谷。
两岸绝壁千仞,怪石嶙峋,重岩叠嶂,雄奇险峻。相传这层层叠叠的崖壁纹路是大禹凿山导河时留下的斧凿之痕。著名的积石关就设在峡谷的东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有“积石锁钥”之称。关内为积石山县,关外为青海省循化县。明初还设茶马榷场于积石关内。民国初年裁撤把守官兵,关遂废。在雄奇迷人的积石峡中,留下了许多传说中大禹导河的遗迹,如禹王石、大禹斩蛟崖、天下第一石崖、禹王庙等。
走出积石峡,经木场村,翻过索屯坡,在黄河南岸有一尊磐石,高约3米,直径约10多米,石上似有人休息时的坐痕。坐痕一侧上部有末相之柄靠放压出的痕迹,极为形象。这块石头叫“禹王石”。《河州志》记载:“青石高八尺,宽七尺,长一丈,大禹导河时曾憩其上,坐痕至今犹存。”距禹王石不远处的黄河北岸,有石壁峭拔高耸,其色赤红。相传,黄河泛滥成灾,乃恶蛟所为。大禹治水至此,首先擒斩恶蛟,鲜血喷射到对岸石崖,因此石崖呈赤红色,故称之为“大禹斩蛟崖”。出关门村西北,望黄河北岸有石崖凌空,相传大禹从这里劈石崖,开通了积石峡,疏浚了黄河,故称“天下第一石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