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张家玉《军中夜感》诗云:“惨淡天昏与地荒,西风残月冷沙场。裹尸马革寻常事,纵死终令汗竹香。”汗竹,指史册。盖古代无纸,书写在竹简上面;写前须先把竹简置于火上烤,使水分蒸发掉.水分蒸发时,状如竹简出汗,所以把书写的竹简叫着“汗竹”。其诗末句是说:纵然战死,毕竟要在历史上留下好的名声。谜底据面别解,意犹:人虽然死了.其名声却永远流传。
台州的传统美食及介绍
饺饼筒、羊角脚蹄、蛋清羊尾、锡饼、蕃粉圆、烧饼、仙居“八大”碗、糯米蛋糕、扁豆仁糕、鸡子面、糊糟羹、百合苔饼、黄岩蜜桔、三门湾锯缘青蟹、仙居三黄鸡、“温联牌”果蔗、“玉麟”西瓜、玉环长柿、临海蜜桔、玉环文旦、桐屿枇杷、仙居仙梅、豆腐圆子
仙居是浙江省往北台州市属下的一个小县城,小城虽不大,却也有小城独特的地理气候,风土人情。随着小城的经济一天比一天好,老百姓的日子今非昔比,有些过年必备的食物,也在慢慢地流失,成为小城老一辈人的记忆,今天搜罗了一下,说说小城过年传统年货。
一:馒头干
做馒头干对我们小的时候来说是一项繁重的活,可以想像,小孩子好不容易盼来了过年,可以高高兴兴地玩了,可是在那个贫瘠的年代,就是小孩子也得为家里分担一些活。
做馒头干要用上一年留下的面酵母,那可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馒头做的松Q筋道,靠的就是这个东西。第一天傍晚时分,先把面粉加上面酵母揉成面团,放到一个大竹筐里,上面要加上棉衣保暖,竹筐要放在灶后,铺稻草得以达到保暖的目的。
第二天一早,母亲就会早早地打开竹筐的一角,看看里面的面发酵了没有,昨天放进去的面团本来只到有竹筐的一半高,发酵的话面团必定要发的快满出了竹筐,手指头一按下去,就是一个浅浅的印子,又瞬间恢复回来,这样的面就是发好的面,这是做好馒头关键一步。
出面,做馒头,我们小孩子们有样学样地用面团做上一些青蛙,鲤鱼等小动物。上蒸笼蒸,直到蒸熟,馒头做好了,做馒头干就要加上一道工序,切成半寸厚的块,然后放到碳火上慢慢烤,这就是我们家中小孩子们的活了。上火烤的时候,下面放一个大的铁筛子,一开始筛子下用的碳火要红火,这样上面的馒头也容易烤焦,所以要我们不停地翻动,我们一会就翻累了,听得外面小伙伴们的嘻笑声,也巴不得马上出去玩。直到馒头干基本两面有点硬了成形了,只有中间还是软和的,才把明火用灰盖住,用温温的火一点点地烘干。一家的主妇手巧不巧,从一块馒头干就可以看出来了。
在那个食物贫瘠的年代,馒头干是我们小孩子的零食,也是大人们出门时的干粮。小的时候母亲会把馒头干分成平均的几堆,叫我们几个孩子拿上一堆,自己保管。当然母亲也会藏起一些,不过到后来不管藏到那里,都会被家里的几个小孩子偷偷的拿完。母亲看到后假装生气地说:“这些孩子呀,藏到老鼠洞里也会找的形以。”
随着生活富裕,饼干代替了馒头干的位置,小城里的人过年不再费劲地做馒头干了。小城里虽也有卖袋装的馒头干,不过那都是机器做的,吃不出那时的味道。
二:米浆糕
与做年糕不同的是,年糕是糯米加一点吃的米,而做米浆糕用的是家里平常吃的米,把米磨成米浆,就完成了第一道程序。
做米浆糕需要的时间和耐性,锅上放上蒸笼,蒸笼底下放一层粗布,蒸笼下的水烧开了浇上薄薄的第一层米浆,待到第一层米浆快熟时再浇上第二层,以此类推,直至浇到蒸笼的面上,算算也浇了一百多层,再烧熟了就可出笼。
趁热切下一块,点酱油,那味道,绵软,清香赴面而来,口齿留香。冷却了,锅里下点油,切成小块焦成金黄,放点酒酱油,是一道下酒的好菜,也可以当主食。
而米浆糕如今也退出了过年食物的舞台,原因是做米浆糕太费时费力,现代的人讲求的是效益。我们小镇上我们小镇上虽也有米浆糕卖,不过口感粗糙没有细腻感,只可一吃,二吃就腻了。
三:泡鲞
大年二十九中午,母亲在面粉里加鸡蛋再加小量的水,调成糊状,放着待用。
待到匆匆吃过晚饭,倒油入锅,等到油加热到三分热时,用汤匙把面糊放到油锅里炸。这时的母亲是一个火头军,一会叫火小一点,一会叫火大一点,讲的是一个配合,灶上见的才是真功夫,不大一会功夫,一块块金灿灿的泡鲞就出锅了,咬上一口,外脆里Q,一股鸡蛋的香味就顺着嘴一直冲到了肚子里。我常常可以吃上三四块泡鲞,直到吃的肚子撑了,还停不下嘴。
泡鲞本来是小城里的人过年必备的年货,不过可能是泡鲞虽好吃,制作过程却不是好把握的,厨艺好的炸好来的泡鲞个大好吃,厨艺差一点的泡鲞蔫头蔫脑的,咬在嘴里只有面团的味道。一年年下来,越来越多的人过年放弃了这道美食。
到现在,小城里只有我所在的小镇横溪还一直在传承这一道传统美食。虽也有米浆糕卖,不过口感粗糙没有细腻感,只可一吃,二吃就腻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纯手工的食品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也许以后我们也会和我们的父辈一样的,只有在我们讲的故事里,孩子们才会知道曾经有过那些传统的年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