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我来谈谈!文章有点长,心急的朋友可以直接看最后一段的结论。在航空时代的早期,夜间飞行是极为危险的,飞行员即看不到地标,也难以辨别方向,甚至无法控制飞行姿态,只有借助有限的灯光信号和声音来感知飞行状态,在那种情况下连控制飞行都很难,更不用说相互交战了。不过,从另一方面看,在夜间飞机本身也难以被发现,从作战角度上说夜晚又是飞机最好的伪装,因此从飞机用于战争伊始,人们就不断探索夜间飞行的方法,由此产生了夜间空战。在一战时期,夜间空战就已经萌芽,德国发动的著名的“齐柏林空袭”基本都在夜晚,到战争中后期,为了阻止“齐柏林恐慌”的蔓延,英国开始着手使用夜航战斗机攻击笨拙的飞艇,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战果。不过,齐柏林飞艇身躯硕大,即使在能见度不良的夜晚也是一个非常容易发现的目标。当德国转而使用轰炸机实施夜间空袭后,英军飞机的拦截效率明显下降,与此同时,诸如探照灯、对空听音机等侦测设备也陆续出现。
一战时期,英军战斗机在探照灯指引下攻击德军“齐柏林飞艇”。
夜间空战在技术和战术上真正走向成熟还要等到二战时期。随着航空技术的进步,很多飞机,尤其是大型飞机具备了夜间仪表飞行能力,导航技术的发展也让飞机能够在夜间确定航线和找到目标。在二战夜间空战方面发展最为迅速、技术水准最高的莫过于德国和英国,很自然因为两国在二战时期都对彼此实施了大规模的夜间空袭,同时也进行了高强度的夜间防空作战。英国皇家空军在夜间空战领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攻击方面,即运用大中型轰炸机实施远程夜间空袭,相比之下,作为防御方的德国空军则在夜间防空领域建树颇多。通过对德国空军在二战时期夜间空战的发展历程的描述,大致可以解答题主所说的二战战斗机进行夜间空战的问题。
二战初期,英军惠灵顿轰炸机在拂晓时分对德国城市进行轰炸。
从1939年9月战争爆发伊始,英国皇家空军就对德国展开昼间和夜间空袭,由于昼间空袭遭遇德国空军的有力阻击,损失很大,英军轰炸机部队从1940年初开始专注于夜间空袭,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有做出改变。德国空军在战争初期在夜间防空方面准备并不充足,主要依靠高射炮和探照灯,没有专门的夜间战斗机,直到1939年底驻西线的德国战斗机联队纷纷组建了第10中队,专门负责夜间拦截,而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是难以发现目标。德军飞行员提出一种被称为“黎明战”的战术,即在英军飞机返航时升空拦截,利用拂晓时分的晨光发现目标,进过反复尝试后取得了少数成功。在战争初期的实践中,德国人也意识到,Bf 109等单发战斗机不适合夜间战斗,而Bf 110双发战斗机则是出色的夜间战斗机。1940年6月,德军第1夜战联队组建,一个月后又组建了第1夜战师,由卡尔胡贝姆上校任师长,此后此人还担任了夜战总监,成为德国夜间防空的领军人物。
德军梅塞施密特Bf 110夜间战斗机,在二战时期一直是德国空军的主力夜间战斗机。
在“黎明战”基础上,卡尔胡贝姆又发展出两种夜战战术,一种是利用探照灯和听音机协助战斗机发现目标,被称为“明亮的夜战”,他在从北海沿岸至法国北部地区部署了6个探照灯团和16个夜战中队,组成一道绵延数百公里的防线,被称为“卡尔胡贝姆”防线;另一种是是对英军机场实施主动攻击的远程夜战,派出夜间战斗机跟踪英军夜航轰炸机,找到英军机场,在英军飞机最脆弱的起降阶段实施攻击,这一战术非常有效,一度令英军非常头疼,然而,这两种战术在1941年都被叫停,前者是因为德国各大城市的纳粹党头目们要求将探照灯用于保卫城市,后者是因为宣传效果不足,德国民众希望看到飞机在自己眼前被击落,而不是在遥远的英国!
正在进行对空照射的德军探照灯,背景中还可以看到一座对空听音机。
不过,卡尔胡贝姆已经找到了新的夜战战术,即通过地面雷达引导战斗机发现目标并展开攻击,这一战术被称为“黑暗的夜战”,而地面引导系统被称为“华盖床”。当时一个德军地面引导站配备一部远程雷达和两部近程雷达,实战证明雷达引导远比探照灯更加有效,从1941年夏秋时节,卡尔胡贝姆开始在西欧占领区及德国西部建立更广阔的雷达网,构筑新的夜战防线,并且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战果,不过,“华盖床”系统存在一个致命缺陷,就是一个引导站一次只能引导一架战斗机,这一缺陷在1942年英国开始采用大编队轰炸战术后暴露无遗。
德军地面雷达站配置的雷达,中间为“弗雷亚”远程雷达,两侧为“维尔茨堡”近程雷达。
针对英军战术的改变,卡尔胡贝姆采取的对策是为夜间战斗机安装机载雷达,从而增强夜战战斗机的自主搜索能力,在地面雷达的配合下更有效的发现目标。在1942年底,利希滕施泰因BC型机载雷达开始装备夜战部队,虽然雷达天线会增加飞行阻力,但确实给飞行员们安装另一双夜眼,使之能够在近距离找到目标。
德军Bf 110夜间战斗机从后方接近英军轰炸机的场面,可见地面的城市已是一片火海。
1943年夏季,英国皇家空军又出新招,为大型轰炸机安装机载雷达,获得了在云层以上盲视投弹的能力,降低了被德军探照灯锁定的可能性,同时使用金属干扰箔条,瘫痪了德军地面雷达系统,从而导致德军夜间防空体系一度失去作用,同时卡尔胡贝姆失势,被解除职务。面对这种困境,前轰炸机飞行员哈约赫尔曼少校提出一种新战术,使用Bf 109、Fw 190等单发战斗机利用地面火光和探照灯发现英军机群,从上方实施攻击,这种战术不依赖雷达引导,被称为“野猪战术”,并在1943年秋季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这种战术缺乏早期预警、操纵难度大、损失率高,到1943年底基本被放弃了,而夜间战斗机在获得了改进型的利希滕施泰因SN2型机载雷达和新颖的斜射炮系统后,重新获得了迎击能力,在1943年底到1944年初的几个月重创英国空军,击落了超过1000架英军轰炸机,夜战轰炸的损失率超过了昼间轰炸,甚至一度取得了西欧上空的夜间制空权,这是德国空军夜间防空的顶点。
准备出击执行夜间截击的德军Bf 109战斗机,在1943年秋季,单发战斗机的“野猪”战术曾风行一时。
德军He 219夜间战斗机实施截击的场面,1943年底至1944年初,凭借新型机载雷达和斜射炮武器系统,德国空军在夜间防空作战中取得重大战果。
德国空军在夜间防空上的优势一直保持到1944年夏季,此后,由于盟军在法国登陆,德国空军失去了部署在西欧的雷达网,预警能力大为降低,英国空军也将性能优良的“蚊”战斗机投入夜间护航,遏制德军夜间战斗机的攻击,同时英美战略轰炸进入高潮,尤其对德国石油工业的集中轰炸导致德国空军陷入燃料危机,极大影响了作战和训练,最终导致了德国夜间防空体系的瓦解。
英国空军的“蚊”式战斗机在战争后期也投入了夜间空战,遏制了德军夜间战斗机的进攻。
通过对二战德国夜间防空的大致回顾,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二战时期,战斗机在夜间进行空战的最主要难点是发现目标,对此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加以解决:1、利用自然光线,比如拂晓时的晨光或明亮的月光;2、利用人工照明和声音定位,即使用探照灯和听音器,也包括地面的火光;3、使用地面雷达系统进行引导 4、战斗机搭载的机载雷达。显而易见,地面雷达加机载雷达是夜间空间的最有效武器。
战斗机可以执行夜间战斗任务得益于机载雷达技术的突飞猛进,而最早意识到这一技术重要性的就是英国皇家空军,在大不列颠战役之后英国开始轰炸德国本土,但是昼间进行的战略轰炸在德军战斗机的拦截下往往损失惨重,为了适应夜间轰炸的需要英国最早开始研发轰炸机的夜间雷达设备,之后机载雷达技术成熟到可以安装在战斗机上的水平,这就诞生了A-20夜间战斗机,与之相关的机载雷达也被美国买走用于研发P-61“黑寡妇”夜间战机。
美国人在太平洋投入使用的F-6F-3和F-6F-5“地狱猫”,通过在机翼增加整流罩并安装机载雷达,这种结构紧凑的舰载机也可以在夜间作战,而且还是一名飞行员操作。夜战地狱猫在外观上并没有同类战斗机那种复杂的雷达天线,只是在机翼上有雨滴形整流罩(整流罩内装有AN/APS-4雷达,飞机头部有尺寸更大的整流罩保护发动机),飞行员需要自己观察雷达判断周边的环境,德国和英国一般选择将雷达装到双发重型战斗机上,并配备两名飞行员,除了正常驾驶员之外还有专门观察雷达的副驾驶。
海军之所以在小巧的舰载机上发展夜战型号,是因为当时的航母根本不可能搭载大尺寸的舰载机,英德发展双发夜间战斗机的方法在舰载机领域根本行不通,一名飞行员既要操心空战又要时刻关注雷达,对作战效率有十分不利的影响。除了机载雷达之外夜战战机还会安装“水平仪”、“测高仪”,以帮助飞行员更好地感知身边的环境,尤其是在大海上空作战测高仪可以相对简单一点。将这么多设备集成到紧凑的地狱猫上是技术的巨大进步,也是美国强大科研力量的集中体现。
德国在机载雷达技术上起步也不算晚,英国人改在夜间执行战略轰炸后,德军的夜间战斗机就问世了,著名的夜间战斗机指挥官“卡尔胡贝姆”少校就是德军的夜战专家。他最早使用BF-110和JU-88等双发重型战斗机、轰炸机当做夜战机的改装平台。战争后期又设计出更好的HE-219“枭”夜间战斗机;更值得一提的是德军有很多配合夜战机的地面设施,卡尔胡贝姆通过建立复杂的预警网、雷达站为夜战机提供指引,因此拦截效率上远在美英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