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所以能成为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原因如下:
1,战争规模较大,是三国时期规模较大的三大战役之一。曹操号称83万大军南下,孙刘号称20万大军,是百万人的大战。三国时期能有如此大规模的战役除了官渡之战,夷陵之战就是赤壁之战了。
2,历史意义深远,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基础,三国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曹操兵败退回北方休养,孙权赢得胜利保住了江山,而刘备获得荆州益州之地 ,三足鼎立正式形成。
3,为后世树立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范和信心。曹操岁兵多将广,但不识水性,骄兵必败。孙刘军力虽弱,但巧施妙计,万众一心。
因此,赤壁之所以能成为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赤壁之战是曹操最接近能够一统天下的时候。如果这会儿刘备和孙权真的被曹操击败的话,曹操都不需要派兵马,只需要一封书信就能收降全国其他势力。这时候西凉的军阀,比如马超、韩遂他们,名义上都是听从朝廷号令的。除此以外,就剩下汉中的张鲁和益州的刘璋。这二位其实早都有投降曹操的心思了。
曹操赤壁之战之后,自己这会儿也已经50多岁了。没有了自己年轻时候的雄心壮志,但也并不是屡战屡败,其中也消灭了西北割据的各个军阀们,从汉灵帝以来,凉州其实一直都反复叛乱,不怎么受中央的管理。曹操能够平定凉州也是很大一件功劳。
然后主要是汉中之战的失利,让曹操发现没办法一举消灭刘备。濡需口之战,发现没有强大的水军也很难攻克江东。这两件事让曹操明白了自己很难在有生之年完成统一天下的夙愿了。
建安十八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这会儿开始曹操的心思就已经不在对外作战上了。而是想着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和解决宫廷内部斗争以及培养接班人的问题。曹操晋升为公,是破坏了汉朝老规矩的,已经有了明显的僭越举动。很多氏族尤其以荀为首,都是极力反对曹操这样做的。
所以曹操老年以后,主要的精力都需要在内部斗争分歧上。确认了立曹丕为太子以后,也要搭建太子领导班子,解决给自己死后权力交接的问题。
我是小莹,感谢阅读!
东汉末期,魏蜀吴三足鼎立,而其中又以魏最为强盛。曹魏能独占鳌头,与其强悍的军事实力密不可分。作为执政者的曹操精通兵法,善用谋略,数次战役都可圈可点。曹操曾平定黄巾,降服吕布,于官渡之战大败袁绍。曹操的军事才能不容小觑。但是赤壁之后,曹操却屡战屡败,这是为何呢,我总结了四点。
一、蜀吴联手抗魏
曹魏的强大已然让蜀吴的统治者心生忌惮,蜀吴联手抗魏,曹操无法以一敌二。官渡之战后,曹军几乎势如破竹,又在长坂坡大败刘备。刘备已然不成气候,曹操便想乘胜吞并江东。曹操的如意算盘虽然打得很好,但是吴蜀的有识之士却不愿让曹操如愿以偿。当时,东吴多主和派,唯独周瑜鲁肃两人主张与曹魏一战。鲁肃又以一己之力说服刘备,与蜀国结盟,而诸葛亮也正有此意,双方一拍即合。魏国虽然实力强悍,但是蜀吴合力仍可与魏国一战。曹操本就因人多势众而托大,加之蜀吴合力抗魏,曹操也就只能折戟于赤壁。
二、作战时机不利
曹操后期的作战失败也与时机不利有关。作战不仅只靠军事实力,也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在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并未就此放弃,很快卷土重来,南征孙权。曹操已经攻破了孙权在江北所设的营寨。孙权不得已亲率七万大军与曹操对峙,但是相比曹操的四十万大军,几乎是以卵击石。但是江东乃水乡,多水上作战,而魏国士兵多是北方人。如此一来,曹操想取胜便极为艰难。加之春雨瓢泼,曹操不得已撤军北还。
曹操后期以攻为主,对于以逸待劳的敌人而言,无疑是不占优势的。夏侯渊与蜀军争夺定军山一地,但是却被黄忠所斩杀。曹操眼看下属无法夺取汉中,便自己率军亲征。刘备深知曹操实力,不愿与他硬碰硬,便加固城墙和堡垒。刘备避不出战,曹操也没有办法。魏国士兵多,最适合速战速决,否则数十万大军的粮草等问题都难以解决。曹操与刘备相持数月,终究难以拿下汉中。
三、兵力分散
魏国幅员辽阔,外在的敌人更多,不光与蜀吴对战,因而兵力比较分散。曹操在与刘备争夺汉中之时,刘备亲自率军前来,夏侯渊不敌刘备。曹操因此坐镇长安,亲自督战。与此同时,边塞并不消停,硝烟又起。曹操将曹彰等猛将派去北征,对抗乌桓鲜卑的联军。如此一来,不仅将领被分散到其余地方,兵力也随之分散。这样的局势对于曹操而言无疑是不利的。
四、自身原因
当然曹操后期的屡战屡败也与其自身因素相关。后期曹操年事已高,赤壁之战时,曹操已是五十四岁高龄。曹操的身体素质大不如前,自然战绩也就不如以前辉煌。另外,曹操此时已经是名为臣子,实为人君,加之魏国一家独大,曹操难免会比较自大。骄兵必败,曹操的失败也与此相关。
尽管曹操后期的败绩较多,但也不能因此否定他的军事才华。他精通兵法,又善于用兵,对北方的统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值得称道的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