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冠指的是男子20岁。由于二十岁的男子身体尚未发育强壮,所以称之为“弱冠”,表年少之意。所以,后人就用“弱冠”来指代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弱冠之年”也成了男子二十岁的代称。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并赐以字。《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然后再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因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古代男性不同年龄段的称谓
2~3岁:孩提;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指: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指的是男子30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因称三十为“而立”之年。“三十而立”指年至30,学有所成。这里的“立”指的是“立德、立言、立身”。《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因此以“始室”指代男子三十岁。“三十”就成了中国人衡量男儿是否有能力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度量衡。
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指的是男子40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所以代称男子40岁为“不惑之年”。人到中年,对世间百态和周遭是非会有了洞悉般的明察,不会因蛊惑而沸腾,也不会因诬言而颓废。所谓不惑,不是一切看透,不是早早服老,而是融会贯通,一切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