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故都的秋》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热情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
一、妙绘秋图
秋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故都秋在作者心中是如此令人向往,在描写过程中作者巧妙地选取了五幅图来赞美秋天的美好景色。第一幅是秋晨小院图。作者在南方每到秋天就想起了北方的秋天,这里有清白的芦花、斑驳的柳影、寂寥虫声、残缺夜月、陈旧的破屋和蓝白相间的牵牛花,这些景色常给人以冷清之感。第二幅是秋槐落蕊图。北国的槐树常能使人联想到秋的到来,早晨起来,秋槐落蕊铺的满地,脚踏上去,什么声音也没有,令人有一种柔软的触觉,它使人感受到了秋的清静。第三幅是秋蝉残鸣图。秋蝉象征着忧愁与哀怨,在北平到处可以听到秋蝉的嘶叫,秋蝉声嘶力竭发出最后的哀鸣,那是一种生命到极限的悲凉表现,给人以凄凉的感觉。第四幅是秋雨话凉图。秋天的衰景,秋天凄凄沥沥的小雨最能触动人们内心的隐痛。人们发自内心地喊出:“唉,天可凉了……一层秋雨一层凉啦!”这种声音恰恰触动着作者的内心深处:秋天来了,天气转凉,人到中年,光阴几何,字里行间透出一种凄凉与无奈。第五幅图是秋日胜果图。北方的枣树生长在屋角,墙角,茅房边上,灶房门口,枣子、柿子和葡萄的成熟,正是北国清秋佳日。面对瑟瑟秋风,面对长在角落里的果树,怎能使人不感到凄凉呢?五幅秋图,描绘了秋天的凄凉景色,让人感受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秋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故都秋在作者心中是如此令人向往,在描写过程中作者巧妙地选取了五幅图来赞美秋天的美好景色。第一幅是秋晨小院图。作者在南方每到秋天就想起了北方的秋天,这里有清白的芦花、斑驳的柳影、寂寥虫声、残缺夜月、陈旧的破屋和蓝白相间的牵牛花,这些景色常给人以冷清之感。第二幅是秋槐落蕊图。北国的槐树常能使人联想到秋的到来,早晨起来,秋槐落蕊铺的满地,脚踏上去,什么声音也没有,令人有一种柔软的触觉,它使人感受到了秋的清静。第三幅是秋蝉残鸣图。秋蝉象征着忧愁与哀怨,在北平到处可以听到秋蝉的嘶叫,秋蝉声嘶力竭发出最后的哀鸣,那是一种生命到极限的悲凉表现,给人以凄凉的感觉。第四幅是秋雨话凉图。秋天的衰景,秋天凄凄沥沥的小雨最能触动人们内心的隐痛。人们发自内心地喊出:“唉,天可凉了……一层秋雨一层凉啦!”这种声音恰恰触动着作者的内心深处:秋天来了,天气转凉,人到中年,光阴几何,字里行间透出一种凄凉与无奈。第五幅图是秋日胜果图。北方的枣树生长在屋角,墙角,茅房边上,灶房门口,枣子、柿子和葡萄的成熟,正是北国清秋佳日。面对瑟瑟秋风,面对长在角落里的果树,怎能使人不感到凄凉呢?五幅秋图,描绘了秋天的凄凉景色,让人感受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北国的秋天的清、静和悲凉,引发了作者诸多的感慨与悲凉,作者热忱地爱故都,爱故都的人民,爱故都的秋天,因此,形诸于笔端的景物描写,其中心目的在于表达他对故都的眷恋与哀婉之情。如文中作者写道:“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这里,“颓废”是意志消沉、精神委靡的样子。对生活失去了热情的人,是不可能写出赞颂秋的文字的,在他们的眼里,应是见秋而悲。刘禹锡认为“自古逢秋悲寂寥”;欧阳修写《秋声赋》,悲秋无疑。文中的“颓废”另一层意思是把寄情山水、放浪形骸、流连湖光山色也被归入“颓废”行列。还有文章的结尾,作者直抒胸臆:“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作者的爱国、爱民与“落寞”“衰弱”之情,融进了故都的以至北国的秋中,因而显得既平凡,又独特。
郁达夫《故都的秋》的主旨是什么?
争议1.本文题旨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把握本文主旨时,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时代性.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2.本文结构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共有五种景况,即破院感秋、槐蕊缀秋、弱蝉啼秋、雨后叹秋、熟果盛秋;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3.情景交融的特点
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他不写故都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生活很遥远.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例如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恐怕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才能表现得细腻而深刻.最能表现情景一体的是“清”“静”“悲凉”的描述.“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景物既有联系又无必然联系(因为感秋可生悲也可生喜,悲者未必从秋景得来).“清”“静”是大多数散文家能感悟得到和写得出的,未必见得奇妙,而“悲凉”则属于郁达夫一人独有,最见奇妙.总之,本文情意浓厚,以抒发内心感受为主,写景并不像其他作家的散文名篇那样占有很多篇幅.在这一点上可与《荷塘月色》对比,《荷》文写景似用工笔,精描细绘,景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情为景所藏所掩;本文则略于写景,尽力抒情,文情更给人以亲切感、厚重感.
本文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蕴和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先作些作者情况和背景介绍,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时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心意、情怀.要注意课文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篇,更要认真领会,循此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故都的秋中作者通过描写雨后都市闲人的衣着、活动背景、动作、神态、对话语调,描绘出一幅富有故都色彩的人情风味图,蕴含着悠闲落寞的感情。郁达夫落笔于“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写他们雨过天晴时用“缓慢悠闲的声调”议论着秋雨秋意,作者此时的笔调是愉快轻松的,情感是亲切赞赏的(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嘛),表明作者很想像“都市闲人”那样过无所忧虑的生活。郁达夫把笔触定位在下层人民和他们的普通生活,于是,北平每座低矮的家屋内外,街道两旁的槐树前后,“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秋蝉”,“茅房边上”的一株株枣树,都成了作者精心描绘的对象,这种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审美眼光,正是作者平民意识的艺术体现。扩展资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用饱蘸情愫的柔毫,描画出一幅神韵清绝、典雅质朴、极具个性的北国秋色图。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笔下故都之秋的独特色彩、音响、风姿……无一不是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折射。文章的首尾都将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了对比,且运用了独特的语句形式来强化对比的效果。例如结尾处的对比:(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作者运用排比、博喻辞格,精选四组在量与质上差别明显的事物,让读者品味到故都秋天淳厚、浓郁、鲜美的醉人特色,与作者那浓烈的挚爱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