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蚀坑
风蚀坑的出现和发展也是沙质草地沙漠化的发生过程和表现形式(朱震达,1989)。但与其分布相反的是,目前对风蚀坑的研究程度却比较低,个别研究还主要集中在海岸沙丘风蚀坑。因此,有必要对沙质草地风蚀坑动力学过程及其环境影响进行研究,为准确评估该地区的沙漠化程度和防治沙漠化发展提供依据。风蚀坑是沙质草地沙带或沙丘地形成发展的起始形态,也是发生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地表过程之一,其形成直接影响到植被等其他地表过程,并导致沙质草原地区的景观格局复杂化和景观异质性增强。沙地景观是干旱气候或气候变干的产物,其变化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对沙地主要地貌类型之一—风蚀坑形成过程和演变规律的研究也有助于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沙地景观格局和过程。
风蚀坑的形成是在地表富含沙源沉积物且具有植被覆盖的地区,以风为动力,并受人类活动等其他作用影响的一系列气候地貌过程。沙地的的演变过程是大气的侵蚀力(主要由风速、风向和频率决定)和沙地表面抗侵蚀力(主要由地表植被、土壤水分和沙物质性质决定)之间相互作用达到平衡的结果(Thomas,2005),其中,风蚀坑形态动力学过程(形态对气流与输沙率的响应与反馈过程)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图1表示了风蚀坑形态动力学过程中影响风蚀坑形态的主要因素。
风蚀坑形态主要由风沙流塑造,当携沙气流进入风蚀坑系统,风蚀坑形态将会重新改造气流,垂直结构和水平格局发生变异,形成独特的气流场结构。主要是近地表风速的空间差异造成不同部位剪切力的不同,从而导致输沙率的空间差异和不同部位蚀积速率的差异,最终使得风蚀坑形态发生变化。因此,认识形态-气流相互作用是理解各种风沙地貌动力学过程的关键。近年来,基于形态-气流相互作用的沙丘等正地貌实验研究越来越多,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Hesp,2005;Xunming Wang,2003),但对负地貌的有关研究却很少(Hesp,1996)。所以,只有对表面气流和形态蚀积变化对其的反馈进行详细观测,才能充分理解风沙动力过程(Wasson,1986;Lancaster,1986)。
1. 庄燕美,哈斯。沙丘
风蚀坑
的形态及动力过程的研究进展。干旱区地理,2005,28(5):632-637.2. 张德平,冯宗炜,王效科,等. 呼伦贝尔沙质草原
风蚀坑
的初步研究. 自然科学进展, 2006,16(10):1341-1345.3. 张德平,王效科,哈斯,等. 呼伦贝尔沙质草原
风蚀坑
研究(1)--形态,分类,研究意义. 中国沙漠,2006,26(6):894-902.4. 张德平,孙宏伟,王效科,冯宗炜. 呼伦贝尔沙质草原
风蚀坑
研究(2)--发育过程。中国沙漠,2007,27(1):20-24.5. 张德平,王效科,胡日乐,冯宗炜. 呼伦贝尔沙质草原
风蚀坑
研究(3)--微地貌与土层的影响。中国沙漠,2007,27(1):25-31.6. 张德平,王效科,孙宏伟,冯宗炜. 呼伦贝尔沙质草原
风蚀坑
研究(4)--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沙漠,2007,27(2):214-220.7. 王帅
,
哈斯,张军等。呼伦贝尔沙质草原碟形风蚀坑
表面气流及其意义。中国沙漠, 2007, 27(5): 745-749.8. 王帅,哈斯。呼伦贝尔沙质区域风况与
风蚀坑
形态特征。水土保持研究, 2008, 15(3): 74-79.9. 王帅,哈斯。风蚀地貌形态与过程研究综述。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9, 31(1): 100-106.
10. 王帅,哈斯。呼伦贝尔沙质草原槽形
风蚀坑
表面气流特征。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9, 7(2): 80-85.11. 王帅
,
哈斯。呼伦贝尔沙质草原风蚀坑
沉积物粒度特征。水土保持通报, 28(6): 98-105.12. 闫旭,张德平,夏显东,哈斯. 呼伦贝尔沙质草原
风蚀坑
形态发育模式分析。中国沙漠,2009,29(2):212-218.13. Zhang Altan MunkhDalai, Feng Zongwei, Wang Xiaoke, Sun Hongwei, Zhao Jiaming and U Hurlee.
Sandy grassland blowouts
in Hulunbuir, northeast China: geomorphology, distribution, and causes.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17(2007)68-73.14. Wang Shuai, Hasi Eerdun, Zhuang Yanmei and Zhang Ping. 2008. A study of
blowouts
in the Hulun Buir Sandy Grassland, Northeast China. In: Correa, A.C., Agnello, M.F.,Todd, R. and Peterson, R. (ed). Water in the Arid and Semiarid Lands. 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15-17 November 2006, Lubbock, Texas, ICASALS Publication 2008-1, pp. 19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