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分配指的是什么
三次分配是指以慈善公益方式(比如:募集、捐赠和资助等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分配(注意:必须要在高收入人群在自愿基础上)。第三次分配属于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补充,通过三次分配可以缩小社会差距,从而实现更合理的收入分配,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注意:三次分配需要两大体系:激励体系和保障体系。三次分配机制是一种社会分配机制,主要有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初次分配是按照各生产要素对国民收入贡献的大小进行的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把国民收入中的一部分拿出来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险系统进行重新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第三次分配是指动员社会力量,建立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者行动等多种形式的制度和机制,是社会互助对于政府调控的补充。初次分配,即初次收入分配。在社会分配中,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是按贡献分配。该贡献包括对创造利润有益的各种因素,如资金、技术、管理、生产资料、劳动力、信息、市场、营销等。
三次分配指的是什么
法律分析:第三次分配指的是三次分配机制中的第三次分配。社会分配机制主要有三个层次: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初次分配是按照各生产要素对国民收入贡献的大小进行的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把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一部分拿出来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险系统进行重新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第三次分配是指动员社会力量,建立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者行动等多种形式的制度和机制,是社会互助对于政府调控的补充。法律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第二十三条 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什么是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
法律分析:初次分配是由市场按照效率原则进行的分配;第二次分配是由政府按照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原则、侧重公平原则,通过税收、社会保障支出等这一收一支所进行的再分配;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的推动下,通过个人自愿捐赠而进行的分配。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什么是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
一、什么是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1、初次分配:通过市场实现的收入分配,被称为“第一次分配”。再分配:通过政府调节而进行的分配,被称为“第二次分配”。三次分配:个人出于自愿,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赠出去,可称为“第三次分配”。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二、分配原则是什么1、遵从约定,包括婚前财产约定和婚后财产约定(比如AA制);2、平均分配,即一般没有财产特别约定时,夫妻共同财产各占50%;3、兼顾弱者和妇女权益,弱者是指以下情形:如,离婚后生活有困难,一方身体患有疾病,离婚是由于一方有第三者介入,因该方有过错,相对而言,对方就属弱者,离婚是由于男方的暴力行为所致,女方即为弱者。存在弱者情形时,则在分割财产时,以平均分配为基础适当向弱者倾斜;4、离婚时,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时,该方可以少分或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