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方善对

时间:2024-02-21 23:54:00编辑:优化君

元方善对,文言文翻译。

出自《世说新语》,故事中陈元方思维敏捷,善于回答。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元方善对的译文

元方善对【译文参考】
陈元方(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年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文言文《元方善对》意思

文言文《元方善对》翻译:陈元方(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原文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出处:《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世说新语》是什么?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坊间基本上认为由南朝宋刘义庆所撰写,也有称是由刘义庆所组织门客编写。又名《世说》。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通行本6卷36篇。有梁刘孝标注本。后世影响《世说新语》所记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非常丰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不计其数,在古小说中自成一体。书中不少故事,或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称它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共三十六篇,列于卷首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是所谓的“孔门四科”。

德行,指人的道德品行。郑玄注《周礼.地官.师氏》日:“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其内容不外乎儒家所提倡的忠孝节义、仁信智礼等道德规范。

德行中有许多故事,有至孝至慈的故事,如王悦“事亲尽色养之孝”、王绥为“试守孝子”、郗鉴吐哺;有品行高尚的故事,如庾亮不卖的卢、阮裕焚车;有廉洁自律的故事,如殷仲堪“食常五碗盘”。

一.庾亮不卖的卢

庾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复害其主,宁可不安已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意思是说,庾亮所乘的马中有一匹的卢马,有人劝他卖掉这匹马。庾亮说:“我卖掉此马,必定有买它的人,那又害 了它的新主人。难道可以因这 马对自己不利就把祸害转移给别人吗?过去孙叔敖杀死两头蛇为后人除害,成为古来的美谈。我仿效他不卖凶马去害人,不也算是通晓事理吗?”。如果可以我觉得庾亮应该是偏向于儒家思想的,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不是儒家思想吗?从内向外推,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自己不希望买到的卢马,别人肯定也不希望这样,所有就不去买给别人。孙叔敖也是一样的,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孙叔敖儿时出游遇到两头蛇,传说见到两头蛇的人会死去,他怕别人再遇见,就把蛇杀死,然后埋掉了。

二.阮裕焚车

阮光禄在剡 ,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自己拥有一辆好车,却因为别人不敢借而去烧毁这辆车子。只是因为,“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虽然他有自己的想法,但我也有自己的见解,我并不觉得他对于这件事情上做的有多好,因为他自己可能当时自己内心确实是过不去,但他烧毁以后,如果其他人要借呢,他借不借呢,这不是明显的“得不偿失”吗?

可能我自己的见解有错,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读一读世说新语哦。


上一篇:修辞手法

下一篇:青岛科技大学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