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皋古镇
柘皋古镇
魏小强
在合肥方圆数百公里内,肥西三河和六安毛坦厂镇是比较有名的镇。前者以旅游业出名,后者以教育业为支柱,毛坦厂中学被誉为"亚洲最大的高考复读工厂"。
我的家乡巢湖柘皋古镇虽不及这两个镇繁华有声誉,也算是巢湖境内的一颗明珠。
古镇历史悠久。一千多年前,南宋名将刘锜在此地取得"柘皋大捷",此战被誉为南宋中兴十大战役之一。
巢湖到皖东名城滁州、到省会城市合肥的公路穿镇而过。
在淮南寿县境内骑行时,惊叹于其管辖的镇之多。不到十几二十公里左右,就有一个镇,如木厂、安丰塘、刘岗、炎刘。
从夏阁到庙岗的方集和栏杆的柳集,有三四十公里之遥。
这样一比较,柘皋算是大镇,规模大,人口密集。
过年前几天,镇上小摊位、店铺鳞次栉比,玲琅满目。绸缎店、木器店、售卖年货的各种小商铺,整齐排列在街道的两边。街道上人碰人,人挤人,水泄不通。
在上小学的时候,过年前随家人到街上打年货,在镇上的新华书店买到一本梁羽生的连环画小说《七剑下天山》,凌末风、傅青主、冒浣莲、以天山大漠为背景的爱恨情仇……这是梁比较好的一部小说,情节曲折感人,沉浸在其中不能自拔。
及至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华灯初上,走在镇上,新华书店门前红灯笼,一地爆竹烟花碎屑。时光悄然流逝。父辈们在时光里渐渐老去。
小时候觉得柘皋很繁华,后来见了世面,骑行过安徽省内很多地方,觉得它的平淡无奇。柘皋东面,有全椒古河镇,其繁华、规模和悠久历史不输于柘皋。
柘皋有所高中:柘皋中学。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名声很是不好,一年没有几个考生能考上大学。当时对我来说:考上这所高中就是失败。
不过,我的弟弟是从这所高中毕业的,高考中考上南昌航空工业学院,现在定居在大都市上海。他就读这个学校的前几年,有一位学生还考上北京大学。看来,学校好坏与否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自身。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不知道柘皋高中现在怎么样了。
我上高中时,姐姐已经从师范学校毕业,在镇上的一所小学工作,手头有不少藏书和文学书刊。在寒暑假和放假的时候,我常到镇上,从她那里借书看。我的文学素养和写作基础就是从那时建立起来的。
”一到深秋,原野上总是狂风大作,寺院后边的树像潮涌一样呼啸着,林子旁边,直达足利的东武铁路的火车,一早一晚发出震耳的响声,飞驰而过。”
这是日本作家田山花袋的作品《乡村教师》的最后一段。主人公乡村教师清三在日本打赢俄日战争 、举国欢呼之际,身患重病去世,被埋葬于一片榛树林里。他的一个美丽的女学生来到坟前拜祭,不顾旁人看见,独自哭了很久。
高三课程紧张。一个春日,我回到镇上,从姐姐的众多书刊中翻拣出这本书,粗略地翻看了一下,那时没有什么生活阅历,没有时间去反复多次阅读,所以看完后,只记得关于这一片段的大概模糊印象。
在草长莺飞、芳草萋萋、一年最美的时节邂逅这本书,对当时酷爱文学、多愁善感的我,这个片段和场景在日后该是一种多么美好珍贵的回忆。
后来,过了四五年,去河南洛阳时,在一个摆地摊的小贩那里看到这本书,恍如捡到珍宝,爱不释手。从手头所剩无几的生活费里,排出几元大洋,买下这本书。这样算来,这本书陪伴在我身边有十多年了。
城市化进程,让乡村渐渐凋敝。和繁华喧闹的大都市相比,镇内的很多村庄都很破落,少见青壮年。
古镇的旅游景点有北闸老街和李鸿章当铺,但缺少厚重感,缺少大手笔运作。
柘皋的旅游业应当向合肥学学。
庐阳北郊三十岗一带景区众多,有美食城,有文化底蕴丰厚的三国城,有文艺气息浓厚的崔岗艺术村,有可以观光采摘的桃蹊果园,有风景优美的滁河干渠观光带,是合肥市民踏青休闲的好场所。
庐阳区政府对辖区这一风景区的投入可谓是大手笔。
在偏僻、少有人居住的农村修了很多宽阔的马路。
现在,从四里河路到三十岗景区 三国城遗址的主干道又在拓宽重修。
为了拉动旅游业,十几年前就开通了从市区到三国城的300路公交车。
三十岗旅游业的兴起,有庐阳区政府的大力投入,被打造成合肥旅游业的一张名片。
闲话柘皋古镇(三)
闲话柘皋古镇(三)
魏小强
提到千年古镇柘皋,必然要提到“柘皋大捷”,这场大战是史书上明确记载的,而不像镇上朱元璋避难处的玉兰(遇难)桥和孔子晒书处,大都是附会历史名人,经不起考证。
我手头有一本李兴武所著的《刘琦与顺昌保卫战》,文中提到柘皋大捷。柘皋之战是继刘琦顺昌保卫战、岳飞郾城大捷后,宋军又一次在平原旷野上战胜金王牌军队的战例。
拐子马,铁浮图,追随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横扫辽广袤疆域、攻克北宋国都开封的金精锐骑兵,在中原柘皋这个千年古镇遭遇一场真正的鏖战和惨烈的厮杀,铩羽而归。这一仗,打出南宋将士的血性和生猛战斗力。
中国历史上,南军打北军,步兵和骑兵对抗,从来胜少败多。刘邦打不过冒顿单于。南北朝时,南方的梁朝被北方的北周活生生夺走大片领土。
隋文帝更是大举越过长江天堑,攻灭南朝陈。"靖康耻,臣子恨。"宋徽宗被金军俘虏,在寒冷的北方敌国土地上了却残生。忽必烈的铁骑以泰山压顶之势,碾压横扫南宋大理等国。
不过也有例外。
朱元璋和朱棣把元军打得狼狈逃窜,逃亡漠北,其丰功伟绩和唐朝的李世民李靖、汉朝的汉武帝卫青霍去病相媲美。南宋名将刘琦重创金军的“柘皋大捷”也要列入其中。
正是有刘琦、岳飞、韩世忠这样的忠勇良将,正是有骁勇善战的将士,金兀术的呼啸铁蹄得以阻遏,南宋残破的江山得以保全,南宋的国祚得以延续。
再聊聊古镇的教育。
不管是住在镇上还是农村,人们大多重视教育,若是子女在读书上有天资有盼头,父母必砸锅卖铁,全力支持。在我上初中时,大学难考,大学生百里挑一,是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子”。我不乏听到“八年抗战”这样的故事:复读八年,为了在高考中考一个好成绩,进一所本科或大专院校,脱掉农人常穿的草鞋,穿上象征身份和地位的皮鞋,实现由“屌丝”到”成为城里人”这一人生命运的逆转。也有在初中成绩好的,为了中考能考上中专或师范学校,谋个铁饭碗,上到初二初三,再从初一重读一遍。
教育是乡下人翻身逆袭的为数不多途径之一。乡人重视读书,书香门第众多,往往一家出好几个大学生。如我老家大魏村的魏瑞新和魏瑞胜二家(在平台推出的拙文《我的故乡》一文提及)。
那些读书无望但有商业头脑的,或有一技之长的,不甘心在老家耕几亩薄地勉强养家糊口,就到镇上或县城试试身手,开装潢装修店、五金连锁店或小吃店。其中,有乘东风显达者,生意做得越来越大,买私家车,在大都市购房置业,成为创业者的楷模和榜样。时运不济者,守一个小店铺,度过风烛残年。他们的故事很多很多。每一个人的闯荡经历都可以写成一本书。
我姐夫的二姐张齐珍从卫校毕业后,和同为赤脚医生的丈夫一起走上创业之路,在镇上金泰新城附近开了个私人诊所,因待人热情厚道,能吃苦,肯打拼,生意兴隆,顾客盈门,所得积蓄颇多,盖起了三层小洋楼。二姐家有一子一女。女儿大学毕业后,考上公务员,现在在铜陵市税务局上班。儿子考上合肥工业大学,现在在读大三。家庭事业皆有所成,二姐堪称当地的成功人士。
镇里居民大多数务农,有本事有门路的,在十几岁左右,拜师学艺,学个瓦匠木匠,闯世界吃四方饭。有商业才华和禀赋的,自已当包工头,扯起一支队伍,自已接活找门路,在残酷的商海竞争中,打下一片江山。这其中,有的成了大老板,风光满面。有的还是当小卒子,跟大包工头带头大哥后面混,在城里讨点残羹冷炙。
小镇不能与合肥这样的大都市相比,文化人不多,没有大企业,没有豪华奢侈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和连锁超市,没有高档住宅小区。镇上只有些小作坊小工厂和小旅馆小饭店小诊所。不过,小镇也自有其独特优越之处,没有大都市的拥挤和喧嚣。生活成本低,镇上居民乐在其中,把平淡的生活一天天一月月过下去。对于缺乏勃勃野心、不向往大都市繁华紧张生活的人来说,小镇确实是过日子、居家生活的好地方。
柘皋是巢湖首镇,在巢湖这个县级市里稳居榜首,但在合肥地区众多名镇大镇中,排不上名挂不上号。就影响力和声誉而言,环湖名镇忠庙、长临河与柘皋在伯仲之间。
长丰县北部的双墩和岗集二个镇,因为毗邻合肥大都市,“近水楼台先得月”,吸纳更多的人才和资源,发展迅猛,虽说是镇,其经济实力和规模和一个县城相当。柘皋望尘莫及。
一条柘皋河穿镇而过,逶迤流向巢湖。端午节到了,人们在河上赛龙舟。河边居民里,或许有沈从文笔下《边城》中翠翠这样的女子,或许有凄美缠绵的爱情故事发生,有待当地的民俗学家或学者文人发掘整理。
柘皋古镇有什么好玩?
逃离繁忙的都市,远离喧嚣的人群,游山玩水无疑是个好的提议,因为一张古镇的照片,让我有了一睹为快的想法。当你走进柘皋古朴的街巷,注视着静静流淌的柘皋河水,是否想起千百年来从小河两岸悄悄逝去的历史?柘皋,古称“嚢皋”,嚢字意为口小肚子大的口袋,皋意为水边上的高地,据说柘皋原来就在古巢湖的岸边,因地形地貌而得名,其北背浮槎山,南临巢湖,石梁河贯穿其中,历史上为吴楚之冲,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据古代史籍记载和1984-1985年文物普查资料表明,地面上遗存、遗址,传世器物和古迹,自春秋战国秦汉三国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均有发现,他说明了我们祖先具有无穷的聪明才智,显示出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会吴城、晒书礅、月亮地,柘皋大捷、玉兰桥,峏山白龙洞.....千百年来人们口口相传,茶余饭后人们津津乐道。柘皋镇北闸老街位于柘皋镇中心地带,长230米,宽80-115米,街道宽4-4.5米,古建筑民宅约600余间,古街建于明末清初,建筑以徽派见长,粉墙、黛瓦、马头墙,砖木雕刻犹在,两层多进,有古井,通水、透光、排水功能俱全。在老街的中段是号称“天下第一铺”的大当铺,距今有150多年的历史,当铺原有七进共5000多平方米,前有门面,东有店铺,后有仓库,其临街门楼为三间,三座高大的石门门额正中雕刻精美,刻有八仙图,徽派建筑浓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