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风貌
新石器时代忻州就有人类活动。忻州地区春秋时大部分属晋地。
战国属赵。
秦汉属太原、雁门、太平等郡。
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于九原县置新兴郡。
三国魏时雁门郡治自今朔州市境徙广武县,故治在今代县境。
西晋元康中年改新兴郡为晋昌郡。
南北朝时期,北魏初年于肆卢县置肆卢郡。北齐废永安、永定、新安、建安、广安、广宁、神武、齐、吐京诸郡,改武州为北灵州,寻废,改廓州为北显州。北周废繁峙、太平2郡及北显州。大象元年(579年)肆州治徙今代县境。
隋开皇元年(581年)复置新兴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新兴郡为忻州,改雁门郡为代州,建都督府。
五代,后唐改武州为毅州,后废。北汉于今繁峙县境置宝兴军,乾佑五年(952年)于今宁武县境置宁化军和固军。后周显德元年(954年)于雁门县置静塞军,故治在今代县境,寻废。
北宋废宁化军和宝兴军。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废固军。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于岚谷县复置岢岚军,于宁化县复置宁化军。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于今静乐县境置静乐军。
辽重熙九年(1040年)复于今五寨县境置武州,于今偏关县境置宁边州。
宋熙宁三年(1070年)废宪州,熙宁十年(1077年)复置。政和五年(1115年)改宪州为汾源郡。
金天会六年(1128年)于雁门县置震武军,后废。天德三年(1151年)改汾源郡为管州。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岢岚军、保德军、火山军、宁化军均升为州。
元太祖十四年(1219年)升崞县为崞州,故治在今原平市境。元太祖十六年(1221年)废岢岚州,并宁化州入管州。元至元二年(1265年)睟州废入保德州。元至元四年(1338年)宁边州废入武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武州,改崞、代、坚、台4州为崞、代、繁峙、五台4县,三年改管州为静乐县,七年改保德州为保德县。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于代州置雁门道。嘉靖中年改雁门道为雁平道,明末废。
清康熙十年(1671年)复置雁平道。雍正二年(1724年)升忻、代、保德3州为直隶州。清末废雁平道。
中华民国初年废州。属雁门道,后分别属山西第一、第二专员公署。
1949年置忻县专区,专署驻忻县,辖忻县、代县、宁武、静乐、五台、定襄、繁峙、崞县、阳曲等9县。1952年将原兴县专区所属兴县、保德、河曲、偏关、神池、五寨、岢岚、岚县等8县划入忻县专区。1958年底,忻县专区与雁北专区合并为晋北专区。1961年复设忻县专区,专署驻忻县。原晋北专区所属忻定、宁武、原平、繁峙、五台、静乐、兴县、河曲、五寨、保德、偏关等11县划归忻县专区。恢复1958年属晋北专区时撤销的忻县、定襄、代县、岚县(驻东村)、岢岚、神池等6县;撤销忻定县。忻县专区辖16县。1970年忻县专区改称忻县地区,地区驻忻县。1971年将兴县、岚县划归吕梁地区,忻县地区辖14县。
忻州市景
1983年,忻县地区改为忻州地区,忻县改为忻州市,地区行署驻忻州市。1993年,原平县改为原平市。忻州地区辖代县、繁峙、五台、定襄、静乐、岢岚、保德、五寨、河曲、偏关、神池、宁武12县,代管忻州、原平2市。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忻州地区和县级忻州市,设立地级忻州市。市政府驻新设立的忻府区。忻州市设立忻府区,以原县级忻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忻府区的行政区域。[1]
2019年6月16日,忻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提请确定忻州市市树市花的报告》。会议决定“国槐”为忻州市市树,“丁香”为忻州市市花。[2]
位置境域忻州地区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北倚内长城与大同市、朔州市、内蒙古自治区为界,西临黄河与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相望,东傍太行山与河北省接壤,南抵石岭关与太原市、阳泉市、吕梁地区毗邻。介于东经110°53'3″—113°58′,北纬38°6′5″—39°40′之间,南北长约170千米,东西宽约245千米,总面积2.515万平方千米,占山西省总面积的1/6,居山西省第一位。
地形地貌忻州市山岳纵横,地貌多样。山区、高原约占全市面积的87%,川地占13%。南、西、北三面环山。南有系舟山、阴山,属太行山支脉,主要山峰有柳林尖山、小五台、官帽山、平安山、马头山等,海拔均在1500米以上;西部云中山、马圈山系吕梁山余支,主要山峰有云中山、鼓山、王峰山、马圈山、龙王垴等,海拔均在1600米以上;北部金山、大青山,为五台山支脉,海拔在千米以上。东部自北向南分布有恒山、五台山、太行山、系舟山,中部有管涔山、芦芽山、云中山。平川面积较大的有忻定盆地和五寨盆地,其中忻定盆地是山西省五大盆地之一,平均海拔900米左右,盆地的西端为黄土丘陵地带,地形较为破碎,海拔在1000至1250米之间。[5]
气候特征忻州市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在4.3℃—9.2℃之间。年降水量为345毫米—588毫米。
水文概况忻州市河流大多属汾河水系,主要有黄河、汾河及滹沱河(海河支流)等。黄河自老牛湾进入晋陕大峡谷,流经忻州180千米;汾河源自管涔山,河道宽度300—770米,平均360米,终年不冻;滹沱河发源于五台山,在市境全长260千米。[5]
水资源截至2018年末,忻州市8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2459.8万立方米。
土地资源忻州市山地面积13460平方千米,丘陵面积9057平方千米,平原面积2642平方千米,分别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3.5%、35.96%、10.54%。
植物资源忻州市植物资源主要有树种200多种,野生草种400多种,野生中药材300多种。截至2016年末,忻州市森林面积42.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8.4%。
动物资源忻州市境内野生动物约184种,其中鸟类148种,兽类36种。
珍贵动物:有国家一、二、三类保护动物17种,占全省29种的59%。其中,一类保护动物:褐马鸡、丹顶鹤、黑鹳、白鹳、金钱豹;二类保护动物:梅花鹿、林麝、兔狲、马鹿、天鹅;三类保护动物:大鸨、金雕、青羊、石貂。
经济动物:有野生经济动物46种,其中兽类26种、鸟类20种。主要野生经济动物有狐、獾、黄鼬、艾虎、鸠鸽类、花鼠、岩松鼠、豹、环颈、山鹑、石鸡、草兔、野猪、艾鼬、香鼬、青鼬、果子狸、野兔、野鸡、斑翅山鹑、啄木鸟、猫头鹰和各种燕雀等。
矿产资源忻州市矿产资源除五寨、岢岚两县较少外,其余各县市皆为富矿县市。已知矿产有煤矿、铁矿、铝矿、钛矿、钒矿、钼矿、金矿、银矿、铜矿、铅矿、锌矿、硅矿、石英、大理石、花岗岩等50余种。[6]
煤炭
: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河曲、保德、偏关的河东煤田(储量172.8亿吨)和宁武、原平、神池、静乐的宁武煤田(储量67.7亿吨),均属大型煤田。其次是五台、定襄两县境内的五台煤产地。煤炭保有总储量240.49亿吨(含未上表7.74亿吨),占全省总量的9.46%。煤种以气煤为主,肥煤、焦煤及长焰煤次之,还有少量弱粘结煤。主要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统太原组和山西组,中石炭统本溪组与二叠系下石盒子组,均为薄煤层或煤线。在宁武、静乐一带的宁——静向斜中部保罗系大同组为次要含煤地层之一。黑色金属矿
:有铁矿、锰铁、钛(含金红石)及钒(伴生)4种矿产,其中居于全省的优势矿产为铁、钛。有色贵重及
稀有元素矿
:有铝土矿、钼矿、伴生元素镓、金矿、银矿、铜矿、铅、锌、镍及铝、钽、铷等12种有色、贵重及稀有元素矿。冶金辅助原料矿
:冶金辅助原料矿产主要有白云岩、耐火粘土(包括高铝粘土)、铁钒土、硅石和熔剂用石炭岩等。熔剂用石英岩虽无正式勘探储量,但奥陶系石灰岩大面积出露于忻州市西北部、中部与东部,成矿地质条件极为有利。化工原料矿:主要化工原料矿有硫铁矿(黄铁矿),其次为磷矿、盐碱硝、蛇纹石岩以及泥炭。
建材原料及其它非金属矿
:有白云母、长石、石英(岩)、石墨、石棉、水泥石灰岩、陶瓷粘土、大理岩、花岗岩、砚石、水晶、冰洲石、砖瓦粘土及建筑用砂等14种矿产。其中白云母、长石、石英(岩)与水晶4种地质工作程度较高,其余均较低。区划沿革1949年9月,境内辖县属忻县专署的有忻县、定襄、阳曲、代县、繁峙、崞县、五台、静乐、宁武等9县;属兴县专署的有兴县、岚县、岢岚、五寨、保德、河曲、偏关、神池等8县。1952年6月,撤销兴县专员公署,其所辖兴县等8县划归忻县专署。1954年上半年,各县撤销部分区的建制,建立乡镇。1956年4月撤销所有区的建制,实行乡镇制。
1958年秋,各县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公社的范围相当于原来的乡镇。初期,公社下辖管理区,管理区下辖生产小队。1958年12月,境内各县均属忻县、雁北专署合并后的晋北专署,崞县改称原平县,忻县、定襄合并为忻定县;代县、繁峙合并为繁峙县;神池、岢岚、五寨合并为五寨县;静乐与岚县合并为静乐县;河曲、保德、偏关合并为河曲县。1959年7月至1961年4月,忻县、定襄、代县、繁峙、河曲、保德、偏关、神池、兴县、五寨、岢岚、静乐、岚县先后恢复原建制。1961年9月撤销晋北专署,分置忻县、雁北专署,忻县专署辖忻县、原平、定襄、五台、代县、繁峙、宁武、神池、五寨、岢岚、保德、河曲、偏关、静乐、兴县、岚县共16个县。1961年后,公社下辖生产大队,生产大队下辖生产小队。
1967年4月成立忻县区革命委员会。1969年9月改为忻县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1年4月静乐县之娄烦置娄烦县,划归吕梁专署(后归太原市)。兴县、岚县划归吕梁地区。1978年5月,撤销忻县地区革命委员会,设忻县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7月忻县改为忻州市,改称忻州地区行政公署,辖区未变。1993年6月,原平县改称原平市。1984年8月,各县撤销社队建制,再次实行乡镇制,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根据经济发展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忻州地区行署于1992年9月成立了忻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1989年8月25日成立了五台县风景名胜区政府。
2001年1月,忻州撤地设市,由省派出机构成为一级地方政府。忻州市(县级)改称忻府区。忻州市现辖1区1市12县和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忻州、原平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区:忻府区,1市:原平市,12县:定襄、五台、代县、繁峙、宁武、静乐、神池、五寨、岢岚、河曲、保德、偏关。全市有6个街道办事处、185个乡镇(59镇、126乡)。4888个行政村。市政府驻忻府区。
区划现状忻府区
?忻府区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北纬38°13′—38°41′,东经112°17′—112°58′,总面积1986.529平方千米,东连定襄,西邻静乐,南靠阳曲,北依原平。从古至今一直是连接冀、陕、蒙的商贸集散地和全省重要交通枢纽,素有“三关总要”、“晋北锁钥”之称。便捷的交通辐射五台山、阎锡山故居、云岗石窟、应县木塔、万年冰洞、汾河源头、芦芽山、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等国内外著名的旅游景点。定襄县
?定襄县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忻定盆地,佛教圣地五台山脚下,辖3镇6乡,总面积865平方千米。是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诗界泰斗牛汉、经济学家马洪、爱国将领续范亭、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原署长杜导正、民国风云人物阎锡山等人的故里。定襄文化底蕴厚重,石刻、木雕、面塑、剪纸是当地四宝,摔跤、秧歌、八音、社火是传统四艺。境内有洪福寺、关王庙、西河头地道战遗址、阎锡山故居等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白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白佛堂、洪福寺等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阎锡山故居、凤凰山生态植物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境内汤头温泉水质优良,富含大量微量元素,隋炀帝曾御笔亲封“神汤都”。五台县
?五台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总面积2865平方千米,居全省第三,辖5镇、11乡、1个驼梁景区,是忻州市东部门户。红色景点、革命遗迹遍布全县,全县文物保护单位103处,其中:国家级7处(南禅寺、佛光寺、广济寺、延庆寺、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徐向前元帅故居、南茹村八路军总部旧址),省级2处(尊胜寺、槐荫两级小学)。西龙池抽水蓄能电站,装机120万千瓦,年发电量18.05亿度,额定水头640米,水头国内最高、世界第二(第一是日本葛野川电站,水头高700米);有唯一生于北方的共和国元帅徐向前。“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清末徐继畲,著有《瀛环志略》。代县
?代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地处东经112°43′—113°21′,北纬38°49′—39°21′,东临繁峙,西接原平,南界五台,北毗山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际精品文化旅游县。滹沱河由向西南横贯全境,地貌特征为“两山夹一川”,“七山一水二分田”。全县总面积1721.5平方千米,辖6镇5乡。代县历史悠久,古称雁门郡、代州,有“赵国门户,汉室要塞,大宋边防,朱明重镇”之称。境内共有历史文化遗址272处,其中,雁门关、边靖楼、阿育王塔3处为国保文物,文庙、钟楼、杨忠武祠等9处为省保文物。国家AAAAA级风景区“雁门关”享誉华夏。繁峙县
?繁峙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北靠恒山,与应县、浑源县相接,南依五台山,东邻灵丘县及河北省阜平县,西界代县,是忻州市最东端的一个县,下辖3镇10乡1个居民办事处,总面积2368平方千米,约占全市总面积的9.47%,居忻州市第3位。因多山、多寺而又南北两山对峙而得名,素有“佛国北门”、“滹沱之源”、“三晋东门”之称。繁峙是国家级卫生县城、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省级环保模范县城、省级林业建设先进县、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平安县城、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省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省级双拥模范县。宁武县
?宁武县地处山西省北部、忻州市中部,管涔山脉以东、云中山脉以西,县境北依内长城与朔州市相邻,西北以黄花岭与神池县接壤,西南以芦芽山、荷叶坪、黄草梁与五寨县、岢岚县隔山相望,南部与静乐县相衔,东南以云中山与忻州市分界,东部与原平市连通。辖4镇10乡,总面积1987.7平方千米,约占全市总面积的7.68%,居忻州市第5位。全境河流分属黄河、海河两大水系,主要有汾河、洪河和恢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