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药用植物主要分布在草本植物中,许多药用植物都有着有趣的民间传说。相传人参原来生长在太白山,因被人发现后,连夜逃跑。药王孙思邈闻讯后,立即带人追赶,一直追到长白山才追上,药王下令将人参用绳倒绑双手带回太白山,可回到太白山一看,只剩下人参的两只断手,从此以后,人参便在长白山落户,而太白山就只有手儿参了。
太白山“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的磅礴气势中孕育着太白贝母、太白黄连、太白米、太白花、太白茶、太白三七、太白黄精、太白鹿角、太白艾、太白美花草、太白小紫苑、太白参、太白树等以“太白”命名的重要药材。
太白山植物
太白贝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岩石裂缝中,有润肺、化痰、止咳的功能,是治疗呼吸道疾病的最重要的中药之一。“祖师麻”和“百步还阳丹”都是医治跌打损伤的重要草药。“祖师麻”植物名叫“黄瑞香”,是一种落叶灌木,有祛风除湿、温中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民间有“打得顺地爬,离不开祖师麻”的谚语。“百步还阳丹”植物名叫“鸟巢兰”,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强心兴奋、活血散瘀、接骨生肌,有使垂危病人回生的功能。“尖叶小羽藓”是一种重要的药用藓,从这种藓中提取出的青苔素,其消炎作用不亚于青霉素。“地蓬草”能补肾健肝、清心明目,对于眼睛的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太白山草药
近年来还发现了植物名叫“黄底石耳”的“红石耳”,它不仅 是一种健胃良药,而且还具有抗癌的功能。“满天星”植物名叫“细叶泥炭藓”,不仅具有清热明目、消肿的功能,这种藓还具有极强的吸水性,因而还可以做代用药棉。癌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而目前秦岭山中仅太白山一地,可用于癌症治疗试验的药物已有十一种之多。其中,“桃儿七”植物名叫“鬼臼”,其所含的足叶草树脂、足叶草毒等物质有抑制癌细胞分裂和抑制肿瘤生长的功能,对治疗皮肤癌有较好的疗效,民间也常用于治疗子宫癌和食道癌。裸子植物“粗榧”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其中含有三尖杉酯碱、高三尖杉酯碱等抗癌物质,对白血病有较好的疗效。目前已发现的菌类抗癌植物还有“猪苓”、“猴头”、“桦灵芝”等。
陕西省秦岭终南山的主峰,终年积雪,寒光四射,故称太白山(周代称太乙山),太白山遍地药草,从古至今吸引着从医的圣人、郎中。相传上古时代的"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就发生在秦岭北坡长安、周至、宝鸡沿山一带。唐代著名的上林苑是皇家种药狩猎的场地,就在终南山脚下的户县、周至沿山一带。东汉著名药医家韩康,拒汉恒帝之封,隐居太白山研究医药。唐朝苏敬在《唐本草》中载:茯苓和茯神“雍州南山亦有”。隋末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居太白山10余年,从事医药研究、采集、栽种和炮制中草药,研究药性,为民治病,著有《千金异方》,收载药物800余种,并详细记载了200余种药物的采集、炮治、主治功能。后人为纪念孙思邈对医药学的功绩,称为药王,称太白山为“药山”。
太白山药用植物多达3000多种。许多药用植物都有着有趣的民间传说。一种草药因形似鹿蹄,具有强骨壮髓、修骨化刺、祛风除湿等功能的“鹿蹄草”则相传是一只金鹿的杰作。相传很久以前,王母娘娘跟前的一只金鹿私自跑到太白山游玩,王母娘娘发现后立即派神兵捉拿,金鹿使尽神力,跃起四蹄,奔向天涯海角,直到海南岛的南端才被玉索套住拉回。金鹿奔驰时,留在太白山上的蹄印变成鹿蹄草,而金鹿被捉住的地方,至今仍叫鹿回头。祖师麻植物名黄瑞香,是一种落叶灌木,有祛风除湿、温中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民间有“打得顺地爬,离不开祖师麻”的谚语。太白山草药经过千百年的临床实践,师传口授,在民间已形成独特的医疗理论体系和太白草药的配伍理论。草医们所编著的《太白草药性赋》、《太白草药汤头歌》和《太白草药性歌括》,是太白草药医疗理论和草药配伍理论的集成。它不仅在民间的卫生保健上起着一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为我们研究新药源提供了基础,而“太乙山”黑膏,正是建立在太白山草药的文化基础上,根据家乡流传的奇方,以保密配方为基质,外加远红外陶瓷粉,使古法工艺巧妙结合生物提纯技术,研制的新一代黑膏。
【太乙山】黑膏源自唐代药典《唐新本草》。据史料记载:显庆二年,长安朝廷,年老大臣常年入朝跪拜,腰椎、膝关节软骨退化严重,多患骨关节病,参拜时“弯腰跪地”疼痛难忍,而经当朝太医谢季卿熬制黑膏,敷于患处,不久病患全除。后因朝廷动乱,太医年老隐居终南太白山中,边修道研医,边采集草药治疗民疾,而其奇方在民间流传甚广。后经专家,不遗于力对家乡流传的奇方搜寻挖掘,更是深入终南山中探访民间草医、修行的道医,经临床实践,大胆创新,终研制成。因配方的奇虫异草大多采自终南山、太白山,周代统称:太乙山,故名【太乙山】黑膏。
中医始终认为:病非人体素有之物,能得亦能除,言不能治者,未得其术也。一般疗法墨守成规,只是简单的活血化瘀,消炎止痛,而忽视了问题的本质,膝关节病是老年性膝关节退行性改变,关节内润滑液分泌降低、骨失所养,骨膜、滑膜退化剥脱,关节软骨退化变薄,骨缝变窄所致。太乙山黑膏打破了传统治疗理念,浓缩太白山草药精华,透皮透肉透骨,层层穿透,深层直达病灶,快速钝化老骨刺,消除新骨刺,修复受损的滑膜、滑囊并消除炎症,恢复滑膜的润滑功能,快速修复受损的关节软骨、半月板,恢复关节软骨和半月板的韧性和弹性,消除粘连钙化的肌腱和韧带并恢复其十足弹性。
中国第一部药典《唐新本草》有记载
孙思邈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医学家之一,被后世尊奉为"药王"。同时他也是一位地位很高的道教人物,在中国道教史上影响很大,后来甚至被尊为神仙,在很多道教宫观里都有"药王殿"。他医德高尚,重视养生,济世活人,是一位真正的道士。孙思邈是中国陕西耀县人,公元581年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受到老师的器重,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学说。由于当时社会动乱,孙思邈隐居陕西境内的秦岭太白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当时的朝廷下令征孙思邈为国子监博士,被他拒绝了。
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教经典,探索养生术,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他选择了"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孙思邈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
中国古代的唐朝(618-907年)政权建立后,孙思邈开始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公元682年孙思邈无疾而终。太乙山黑膏药物配方正源于药典《唐新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