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患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

时间:2024-02-27 13:08:10编辑:优化君

天下之患 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什么意思

天下之患,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国家发生了变乱,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天下的祸患没有比这更大的了。1、出处出自宋·苏轼《策略第一》。2、原文天下之患,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不知其然而然者,是拱手而待乱也。3、释义国家发生了变乱,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天下的祸患没有比这更大的了。不知国家变乱的原因,这是坐等变乱来临的行为。扩展资料:注释1、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2、少:批评,轻视,看不起。3、佞: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4、谲:欺诈,玩弄手段。5、脱: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6、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7、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天下之患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 什么意思

天下之患,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国家发生了变乱,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天下的祸患没有比这更大的了。1、出处出自宋·苏轼《策略第一》。2、原文天下之患,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不知其然而然者,是拱手而待乱也。3、释义国家发生了变乱,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天下的祸患没有比这更大的了。不知国家变乱的原因,这是坐等变乱来临的行为。扩展资料:注释1、内:纳的意思,也就是叙述自己的观点。2、远而亲:看似疏远,其实极亲密。3、近而疏:看似亲密,其实极为疏远。4、御:“用”的意思。5、素结本始:素,平常,本始,本源、根本。本篇指在君臣心灵之间, 紧紧的连着一条绳子。

电视《黑冰》最后的对话

《黑冰》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j-ZxZJVTu-h-dOmnD_7uSA 提取码: sg5r 《黑冰》是由王冀邢执导,张成功编剧, 王志文、蒋雯丽、田海蓉、师小红等主演的一部20集电视连续剧。该剧于2001年首播,以女公安鲁晓飞化名卧底为主线,打入海州药业集团,与集团董事长郭小鹏多次接触,试图查清集团制造走私毒品,以及海州市多起凶杀案件的内幕。

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政府在履行什么职能

  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现了经济建设与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城乡一体化本质上是通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出城乡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动态平衡格局。而政府职能的调整与完善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关键,它是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保障,是破解城乡二元格局所引起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关键,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核心手段。
  一、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政府职能调整的理论基础
  政府职能是政府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是政府作为国家机关依法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社会事务管理中所应履行的责任。它既包括政府管理的内容,也包括政府管理的程度,还包括政府管理方式等。政府职能必须与国家社会生活及行政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其内容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当前,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治理理论对指导政府职能调整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指导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政府职能调整的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础,以私法契约和市场化提供公共服务为核心方法,以新制度经济学和公共选择为理论支撑的体系。通过借鉴新制度经济学对产权和制度的分析,强调产权明晰和制度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借鉴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活动的经济学分析,强调个人和自由市场的作用,主张引入市场规则,建立公私机构之间、公共组织之间的竞争机制,以打破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垄断。新公共管理对政府职能调整的影响在于:(1)政府应以“掌舵”而不是“划桨”的姿态发挥作用,应该“转向一种把政策制定(拿舵)同服务提供(划桨)分开的体制”;①(2)政府应把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中,取消公共供给的垄断性;(3)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运用一系列促进市场运作的措施来规范市场,调动各社会组织与个人的积极性。
  这就要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政府应以“掌舵”的姿态,从政策制定与规划入手,积极发挥经济调控职能,构建城乡一体的产业体系。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培育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体制,建立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调动各社会组织与个人的积极性,完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并以竞争机制为依托,确保城乡公共服务质量。
  (二)治理理论
  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协调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②治理理论的核心是“善治”,即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在于它是政府对公共生活的合作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型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组合状态。③
  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关键之一在于要建立政府、社会、市场协同共治的治理模式。这就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合理界定政府的行为边界,将应该由企业或社会承担的责任归位。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社会机构,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同时在社会整合中政府应承担起战略上的指挥者、制度上的供给者、目标上的引导者、行动上的协调者及各种创新活动的激励者和合作者的角色。④
  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政府职能调整存在的问题
  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治理理论对政府职能调整提出了理论上的要求,但是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政府职能调整还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一)政府职能越位——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现象严重
  由于计划体制的影响,在我国城乡发展过程中,以社会管理者身份出现的政府,尤其是基层地方政府,更多地追求GDP,以产业经济作为绩效判断和价值取舍的目标,忽视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习惯于代替市场去配置与私人产品相关的资源。在推动乡镇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变相经营企业、经营公司,承担应当属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尤其是在乡镇企业,政府不仅为企业制定决策、筹集资金、掌管人事,甚至最终负担亏损,使企业长期处于政府的管束与庇护之下,无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现代企业制度及产权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此外,过多过滥的行政审批也阻碍了城乡资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妨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降低了城乡社会发展效率。同时,政府过多地承担了本该由社会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垄断经营,包揽服务,限制了社会管理组织接纳政府职能转移的能力。从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看,社会事务内容庞杂,政府财力有限,不可能承担全部的社会管理职能,这就要求政府社会管理部门要适应社会多方面共同出资举办社会事业的新情况,从直接举办各类社会事业转向加强规划布局、政策规范和依法监督上来,进行产权改革,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上的主导作用和多元主体的责任和功用。⑤
  (二)政府职能缺位——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行了优先发展工业、优先发展城市的城乡区别发展战略。虽然进入21世纪以来政府政策和财政向农村作了历史性的倾斜,但是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我国政府存在着城乡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的情况。城市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由国家和各级政府供给,城市成为国家的行政、文化、教育及经济中心,政府行政职能在城市得到完善与强化。但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农业生产力发展缓慢,政府对农村的管理处于松散、粗放的状态,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缺位、公共产品供给不足。除了大型水利建设、农村电网改造等项目外,国家把地方建设的任务交给县乡政府,财政支持力度过小。此外,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不足,应由国家财政承担的发展资金由于城乡分割的体制,最后由农民负担,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和农村对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需求的增加,乡镇政府财政压力过大,因此在对农村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投入不足,城乡差距较大。
  (三)政府职能交叉——政府整体能力不足
  由于我国“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以及“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政府职能的履行在政府部门之间、上下级政府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交叉现象,导致政府在产业规划和布局、服务城乡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缺乏整体性。一方面,政府“条块分割”导致城乡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责权不清、行政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整体协调力不高、组织绩效低等各种现象,各县域或城镇在产业结构上雷同,工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几个部门多头管理、多头建设、职能交叉重叠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条块分割”,小城镇政府与上级政府权力交叉,上级政府部门在乡镇的大量派出机构切割了乡镇的权力,妨碍了乡镇的统一管理。可以说,这是一种政府行政运行中的“二元结构”,也是城乡居民不平等的一个突出表现。⑥
   注释:

  ①[美]戴维·奥斯本、特勒·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第11-12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②参见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牛津大学出版社,第23页,1995年版。转引自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第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③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第8-10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④冯晓英:《由城乡分治走向城乡统筹》,第35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
  ⑤刘从政等:《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重大理论和支撑体系研究》,第143页,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⑥张德扬主编:《广东统筹城乡发展研究》,第9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


关于“对现实中国的看法”写一篇3000字的文章。给个提纲,列出每段主要意思。。谢谢了

治理就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有四个特征:即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政府体制改革的历史:中国政府体制改革,主要表现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就是如何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其主要实践表现为每隔五年进行一次的国家机构改革。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每隔五年均开始一场精简机构和裁减人员的改革。这一变革可以说构成了最近20多年来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重要内涵。

政府体制改革的现实:轰轰烈烈的运动式的改革运动过去之后,总有或多或少的回潮。机构精简之后,又往往会膨胀;人员精简之后,又会大幅度增加。从而人们往往把政府机构改革描述为一个个的怪圈: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不过公平地说,虽然有循环,但循环是渐进的,而不是原地踏步的,因为每一次改革,应该说都留下了重要的改革成果

循序渐进,从统治逐步走向治理:从根本上讲,在当今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生产力落后、发展不平衡且具有几千年封建集权传统的国家,进行一种脱胎换骨、彻底的市场化、现代化的体制改革,是人类制度变迁史上一项浩瀚庞杂、艰苦卓绝的创造性系统工程;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各种思潮相互碰撞的条件下,其变革之深度,影响之广度,艰巨复杂之强度,可谓前所未有。

政府在新的世纪展现给我们的形象是更趋务实,更人性化。中国的发展问题,可以说一个长期积累下来的过程,我们不能奢望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三五年的时间就“赶英超美”,我们仍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仍然有很长的发展道路要慢慢摸索前进。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治体制的核心,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力量。这个根本的政治现实,是我们思考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和出发点。离开了这个前提和出发点,改革不可能成功。由此而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把握两条最基本的原则:首先,改革成功的关键是政府,是政府职能的转变;而政府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这个关键中的关键,则是执政党自身的改革。其次,党的自身改革旨在改善党的领导和执政,使党的领导和执政科学化,而不是取消党的领导。所以,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角度来考察的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从执政党的角度讲,就成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这是一枚金币的两面。党的执政能力问题,的确是探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

我对中国走向治理型国家的看法:

4、 结合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历史与现实谈谈你对治理的看法

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公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在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政府体制改革主要表现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每隔五年进行一次的国家机构改革。这些改革包含着组织效率、职能效率和政治效率的基本价值,从理想化状态来说,组织效率主要体现在其组织结构的合理性方面。职能效率主要体现出政府的职能是有限的,主要是提供基本的法律与秩序,组织各方面的力量来提供基础设施,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政治效率主要体现为宏观政治框架是否合理,政治合法性机制是否到位。1998年以来,机构改革取得突破性的成功,实现组织与人员精简效率,同时进一步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组织逻辑与职能逻辑交叉并进。2003年的机构改革没有大幅度精简机构,也没有大幅度转变职能,在当前条件下,组织效率的提高已经没有什么空间,职能的进一步转变,主要取决于进一步解决国有企业的种种问题,取决于如何完善金融市场等方面。今后10年里,政府体制改革的重点,将转向职能转变和职能配置的领域。


--------------------------------------------------------------------------------


上一篇:

下一篇:深灰色r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