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意思
解释: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出处:《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例句:我们新时代的青年绝不能做~的书呆子。来源故事:这句话最早出自《论语》,其中有一句: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大概意思就是,在2400多年前的一天,孔子带着学生出门远游,但是有一个学生子路掉队迷路了,在路上遇见一个农夫,就问:请问你见我们孔夫子了吗?农夫笑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谁是孔子?后来子路把这件事说给孔子听,孔子十分震惊,还专门去拜访了这个农夫。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人不勤奋,就不可能认识五谷杂粮。其实是一个贬义词。宋代的朱熹曾经在著作中反映,农夫的这句话可能是在指责子路,说子路手脚不勤快,自然是五谷不分。但是现代学者认为,这句话应该是农夫在说自己,意思就是:我每天忙着播种五谷,没有时间见他人,你老师是谁呢?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谁说的?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是一成语典故。 出 自 《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原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译文子路跟随孔子游学,落在了后面,在子路急忙赶路的时候遇到一位挑着农具的老农,子路便上前问他:“你看到我的老师了吗?”老农说道:“春种夏收是为时节,现在大家都在劳作,你的老师不是应该带着你一起劳作,你在哪里找你的老师呢?”子路觉得老农的话很有道理,便对老农表现出很恭敬的态度。老农见子路是知书达理之人便让子路留宿,在自己家里款待子路。第二天一早,子路继续赶路,见到孔子之后把遇到老农的经过告诉孔子。孔子说:“这一定是一个有修养的隐士。”便叫子路为他引荐去见过了老农,之后。子路叹息道:”有才能而不作为算是不义吧。就算明白事理,也是只懂得小节啊;所谓大义,可不能够丢弃的。洁身自好,独善其身,是忘记了大义。君子应该以成为国之栋梁为目标而造福一方。独善其身的做法只能明白大道而已,是不能弘扬正道的,哎,我已经知道那位老人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了。“扩展资料《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解释却有不同,一说是黍、稷、麦、菽、稻,一说是黍、稷、麦、菽、麻。这两种说法的主要区别在于稻和麻的有无,之所以出现分歧,是因为当时的作物并不于五种,而各地的作物种类又存在很大差异。现在通常说的五谷杂粮,是指稻谷、麦子、高粱、大豆、玉米,而习惯将米和面粉以外的粮食称作杂粮,所以五谷杂粮也泛指粮食作物。五谷的概念形成之后相沿了两千多年,但这几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却因时而异。人们发现宿麦(冬麦)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长季节进行种植并能起到解决青黄不接的作用,加上这时发明了石圆磨。麦子的食用从粒食发展到面食,适口性大大提高,使麦子受到了人们普遍的重视,从而发展成为中国北方的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并与粟相提并论。儒家经典《春秋》一书中,圣人在五谷之中最重视麦与禾。西汉时期的农学家赵过和氾胜之等都曾致力于在关中地区推广小麦种植。汉代关中人口的增加与麦作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直到唐宋以前,北方的人口一直都多于南方的人口,这与小麦的推广耕种有直接的关系。但唐宋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此后至今一直南方人口密度远大于北方。南方人口的增加是与水稻生产分不开的,水稻很适合于雨量充沛的南地区种植,唐宋以后,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据明代宋应星的估计,当时在粮食供应中,水稻十分之七,已经居绝对优势,大麦、小麦、黍稷等粮食作物,合在一起只占十分之三的比重,已退居次要地位,大和大麻已退出粮食作物的范畴,只作为蔬菜来利用了。但是在一些作物退出粮食作物的行列时,一些作物又加入到了粮食作物的行列,明代末年,玉米、甘薯、马铃相继传入中国,并成为现代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五谷的具体所指并不固定,中国人的粮食供应也是与时俱进,五谷杂粮也泛指各种粮食作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画蛇添足的意思是什么? 寓意是什么?
画蛇添足: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画蛇添足 (发音 huà shé tiān zú)
【解 释】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
【出 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用 法】 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
【示 例】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他想接上去说,又觉得是~,只好惋惜地坐着没动.”
【近义词】 徒劳无功、多此一举
【反义词】 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灯 谜】 巳
【典 故】
故事发生在古代楚国.有一家人家祭祀祖宗.仪式完毕后,把剩下的一壶酒,赏给手下的办事人员喝.人多酒少,很难分配.这几个人就商量分酒的办法.有个人说:“一壶酒分给几个人喝,太少了.要喝就喝个痛快.给一个人喝才过瘾呢!”大家都这样想,可是谁也不肯放弃这个权利.另一个提议说:“这样吧,让我们来个画蛇比赛.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完,谁就喝这壶酒.”大伙儿都赞成这个办法.于是每个人折了一根树枝,同时开始画起来.有一个人画得最快,转眼之间,把蛇画好了.他左手抓过酒壶,得意地看看同伴,心想,他们要赶上我还差得远哩.便洋洋自得地说:“我再给蛇添上几只脚,也能比你们先画完.”正当他画第二只脚的时候,另一个人把蛇画完了.他一把夺过酒壶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画的根本就不是蛇.还是我先画完,酒应当归我喝.” 添画蛇脚的人无话可说,只好咽着唾沫,看别人喝酒.
[提示]
画蛇,就要象一条蛇;添上脚,就成了“四不象”.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不节外生技.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原文]
楚有祠者①,踢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谓曰③:“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⑤,子安能为之足⑥?”遂饮其
酒⑦.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⑧.——《战国策》
[注释]
①祠(cí)——春祭.
②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相谓——互相商量.
④引酒——拿过酒杯.引,取过来.且——将要.
⑤固——本来.
⑥子——对人的尊称.安——怎么.
⑦遂——就.
⑧亡——失去.
示例 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也.(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
英文: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ruin the effect by adding sth.superfluous 蛇本来没有脚有人却给它加上脚,故事见《战国策·齐策二》.比喻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例: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