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翻译。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意思是: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导别人才能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出处】《礼记·学记》——西汉·戴圣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尽管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尽管有最好的方法,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因此学习了然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然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检查,对自己提出要求。知道困惑,然后能鞭策自己努力进修。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是学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扩展资料1、《礼记·学记》创作背景《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其成书年代大约为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说明的道理是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只有教了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对知识还理解不清。认识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2、《礼记·学记》作者介绍戴圣,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著作有《礼记》。《汉书》记载成书于汉建初七年(80年)。咸淳三年(1267年),宋度宗赵禥以其籍贯地诏封戴圣为“考城伯”。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翻译
(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译: 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教学以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重点词语翻译: 不足:缺点。 困:贫乏。(二)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了强也。译:知道缺点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贫乏后,才能自我勉励。重点词语翻译:反:反思。 强:勉励。让我看下语文书哈~这两句出自《礼记》中的《虽有嘉肴》,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居然不是庄子同学写的,错点记淆了)希望我的回复对汝有帮助,感谢阅读!
岳麓书院原文_翻译及赏析
屋舍如庠序,读书兼教文。来北望南岳,青似一重云。步绕业山小,城看隔水分。欲知巡狩事,野老间能云。——宋代·徐玑《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 屋舍如庠序,读书兼教文。 来北望南岳,青似一重云。 步绕业山小,城看隔水分。 欲知巡狩事,野老间能云。徐玑(1162~1214)字致中,又字文渊,号灵渊,浙江温州永嘉松台里人。祖籍福建晋江安海徐状元巷人,唐状元徐晦之裔。“皇考潮州太守定, 始为温州永嘉人”。福建晋江徐定第三子,受父“致仕恩”得职,浮沉州县, 为官清正,守法不阿,为民办过有益之事。“诗与徐照如出一手,盖四灵同一机轴,而二人才分尤相近”(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录》)有《二激亭诗集》。 亦喜书法,“无一食去纸笔;暮年,书稍近《兰亭》”(叶适《徐文渊墓志铭》)后改长泰令,未至官即去世。 徐玑 秋声尔许悲,怀古若为思。菊老泉堪荐,山孤草亦萎。高风留塑鹤,残雨暗荒碑。依旧梅千树,无花香似诗。——宋代·徐集孙《重拜和靖先生墓》 重拜和靖先生墓 秋声尔许悲,怀古若为思。 菊老泉堪荐,山孤草亦萎。 高风留塑鹤,残雨暗荒碑。 依旧梅千树,无花香似诗。秋月只清辉,窗明人不归。呕心成宿病,蜕骨悟前非。书偈辞禅院,缄衾寄母闱。猿啼泉石冷,客泪为君挥。——宋代·徐集孙《挽灵隐僧珏月窗》 挽灵隐僧珏月窗 秋月只清辉,窗明人不归。 呕心成宿病,蜕骨悟前非。 书偈辞禅院,缄衾寄母闱。 猿啼泉石冷,客泪为君挥。齐为沽名特觐王,当时国势岂真强。计来小缓庸何责,引得无君丑语扬。——宋代·徐钧《烈王》 烈王 齐为沽名特觐王,当时国势岂真强。 计来小缓庸何责,引得无君丑语扬。
书院文言文翻译
1. 石洞书院记文言文的解释 浙江东阳郭钦止先生,在石洞之下修建了一所书院。 石洞,地处郭氏个人所占有的山上。 当初,石洞深奥又无路可通,只是砍柴的人来此罢了。 后来郭君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找人进行清理整治,一天天靠近了石洞,发现前面有悬崖峭壁阻挡,众人不知下一步应如何办,要停下来。郭君近前观察崖壁缝隙,隐隐听到远处有流水之声从空中传来,说道:“啊!没错!”大约在山崖上又开凿了百余个台阶,然后攀登上去,山峰峡谷一片开阔,顿觉像到了另一仙府洞天。 再逐渐深入,前面越来越空旷平整,只见山石高翔俯卧,上面覆盖着挺拔的竹子和峭削的树木;山泉激起飞湍瀑流, 浸灌下面的红色芭蕉和碧绿的蒲草。深潭涧水往低洼处流淌,高峰曲岭耸峙突起,可以修建各种亭台楼阁,可以垂钓,可以弈棋,人的心智所能想到一块的,都不待谋划而浑然天成。 郭君又另行栽种更多林木来让它显得更加幽深,培植更多奇花异草使之更加绚丽,左右媲美,彼此映衬,山前山后曲折有致,天气阴晴,时间早晚,各种美景全都齐备了。 郭君面对此景感到非常快乐,认为此处山水之美,千百年来一直潜藏,没有显露。 这好比是当初的赵国和氏璧、隋侯的夜明珠,外表朴素却内里蕴珍,突然有一天展露真容,和仙境般的武陵、天台这些天下名山实在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在今天才显露了真颜,而在过去却一直隐蔽着。随后郭君慨叹道:“我原本出身寒微,山水美景偶然出现在我的住所范围之内,并非是上天专门赐给我个人的,我怎么可以把它只作为私产专供自己游学之用呢!与其让子孙在此勤奋学习,并学有所成,何不让乡里的优秀子弟一块到此攻读呢 ”于是决定在此处修建一所书院,礼聘天下的名师宿儒担任课程主讲,把家中的藏书尽数捐出用来充实书院,开垦石洞一带的土地充作书院的学田(获取收入,补充书院开支),同时献出石洞所在之山作为书院之山,表明郭氏绝不把该山据为己有。 郭君去世以后,他的儿子们继续扩建不止,并恳请我为书院写一篇记文。 哎 郭君离开我们很久了,他建立固定的书院,用以取代游学,同时不把外物用来满足个人的享乐;用众人受益取代个人独享,而不把自己发现的山水名胜据为个人的私有财产。 自从郭君创建这所书院,至今已有五十年了。建成它克服了许多困难,流传下去一定会很久远。 游学的兴盛废弃,从家庭的兴旺衰落中可以推测;学校的兴盛废弃,从学生人数的多少中可以推测。求学不必依仗某一具体环境,靠萤火虫或者白雪映照,照样可以读书。 假如只有方寸之地以供读书,照样可以成就圣人贤哲的事业。 求学把明确学习目的作为开端,到使出全力成为终结。 现在倾尽了听力、眼力,接受并掌握了语言文字,深处已进入到生命,浅处也超出了科举需要,但却不能真正明确学习目的,那么仍旧不能算作求学的开端,又凭什么来结束学业呢?郭君的子孙和他们的同乡子弟一定能够勉力为之,使他们自己在玩赏云岚、品味清泉之际,做到身心清洁;在他们的求学之路上做到善始善终,同时在他们中间培育出各种各类杰出的人才。这样说来,学业虽然不必凭借某一具体环境,但某一具体环境原本要凭借学业的昌盛来改变。 庆元四年(1198)十一月十四日记。 2. 文言文翻译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译文: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儿子跟在后面哭着要去。曾子的妻子没有办法,对儿子说:"你回去吧,我从街上回来了杀猪给你吃。" 曾子的妻子刚从街上回来,曾子便准备把猪抓来杀了,他的妻子劝阻他说:"我只是哄小孩才说要杀猪的,不过是玩笑罢了。" 曾子说:"小孩不可以哄他玩的。小孩子并不懂事,什麽知识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学来,需要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如果哄骗他,这就是教导小孩去哄骗他人。母亲哄骗小孩,小孩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办法。" 说完,曾子便杀了猪给孩子吃。 赏析: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竞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但这不见得是韩非此则寓言的原意,韩非子的原意不过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制思想,要统治者制定严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穿丹扁柑壮纺憋尸铂建必严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封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曾子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有一天,他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因为他在当时已经很有名气,鲁国的国君觉得这样的名人穿如此破旧的衣服在田里耕作,有失鲁国的体面,也失曾子的面子。于是,他就派人对曾子说,国王看到你如此大名鼎鼎的学者却穿着这麽破旧的衣服劳作,要封给你一块采邑,权切给你添置几件衣服用吧。可是,曾子并不领情。他坚决不受。没办法,国王派的人只好回去。国王又让他再送来,曾子还是不受,来来回回反复多次,曾子坚持不收。使者就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受。曾子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他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那么,就算国君赏赐我的采邑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 后来这件事让孔子知道了,孔子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这就是人的节操,几千年来中国的文人们崇奉的节操。离我们久远的文人,宁可穿破旧的衣服,也不愿接受别人的馈赠,那怕是国君的。也许在今天的人看来,这曾子也太迂腐透顶了,国君送的,也不是他私人的所有,应该说是国家的,国家的么,不要白不要。也不需去感谢何人。况且,国家这么大,他曾子享受一点也少不了什么。可曾子为了节操,竟然甘愿穿破衣,苦劳作,过清贫的日子。真的让人不可思议。回过头来看看现在吧,那还会有如此的傻冒,受贿的畏恐你不行贿;侵吞国家利益,畏恐手段不狠,畏恐捞之不足,哪里还管什么节操。这些贪心的人,已不能用蛀虫来形容他们了,他们是一群饕餮着,饕餮的是国家,是人民的血肉。 曾子的话,已经说过了几千年,一个奴隶社会的穷文人说的话,完全不必当作什么教义顶礼膜拜,他的话也丝毫没有约束力,但我还是要你记住这句话: 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我能不畏乎 3. 文言文的翻译 已解决问题收藏 转载到QQ空间 文言文> [ 标签:文言文 ] 急 ㄣ钛緼媃↘MM 回答:2 人气:4 解决时间:2008-07-23 09:52 满意答案 王著教帝学书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⑤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⑥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⑦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⑧益⑨也。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七) 【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光义976~997年在位。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听政:处理政务。⑥内侍:此指太监。⑦遽:匆忙。 ⑧规:勉励。⑨益:得益。译文:太宗在位的时候,有个名叫王著的人学习王羲之书法,很是得其要领,被太宗任命为翰林,太宗在朝政的空余时间也爱好练习书法,每有心得都派内侍去送给王著看,但每次王著都说不行,太宗又去尽量的模仿的更像,然后又去问王著,王著还是说不行,太宗问其为什么呢,王著说“你的书法外形固然是好,但匆忙的说好,恐怕皇上并不明白书法的深意”后来太宗的书法已是精妙绝伦,超过了很多以前的著名书法家。世人都说这得宜于王著的劝戒。 4. 文言文翻译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明史-宋濂传》) 【译文】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皇帝间或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哗籂糕饺蕹祭革熄宫陇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5. 汪克宽文言文翻译 明史汪克宽传【原文】 汪克宽,字德一,祁门人。 祖华,受业双峰饶鲁,得勉斋黄氏之传。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 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后从父之浮梁,问业于吴仲迂,志益笃。 元泰定中,举应乡试,中选。会试以答策伉直见黜,慨然弃科举业,尽力于经学。 《春秋》则以胡安国为主,而博考众说,会萃成书,名之曰《春秋经传附录纂疏》。《易》则有《程朱传义音考》。 《诗》有《集传音义会通》。《礼》有《礼经补逸》。 《纲目》有《凡例考异》。四方学士,执经门下者甚众。 至正间,蕲、黄兵至,室庐赀财尽遭焚掠。箪瓢屡空,怡然自得。 洪武初,聘至京师,同修《元史》。书成将授官,固辞老疾。 赐银币,给驿还。五年冬卒,年六十有九。 (《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儒林传一》) 【译文】 汪克宽,字德一,是祁门县人。(他的)祖父汪华,受业于双峰人饶鲁,得到理学大师勉斋先生黄氏(黄干)的真传。 汪克宽十岁时,父亲教给他双峰问答之书,(他)总是有领悟。于是取出《四书》来,自即确定句读,昼夜诵读研习,专心勤奋与一般的小儿不同。 后来随从父亲到浮梁,向吴仲迂求学,志气越发深笃。元末泰定年间,被举荐参加乡试,考中。 参加会试时因回答(皇帝)策问刚直被黜免,情绪激昂地放弃了科举事业,专心在经学上努力。《春秋》则以胡安国(所传的)为主,又广泛地考证众家学说,汇通精选成书,命名为《春秋经传附录纂疏》。 《易经》则撰有《程朱传义音考》。《诗经》则撰有《集传音义会通》。 《礼经》则撰有《礼经补逸》。《纲目》则撰有《凡例考异》。 全国各地的读书人,到他门下从师受业的很多。至正年间,蕲县、黄县的乱兵到达,居室资财全部遭到焚烧抢掠。 饮食多次断绝,(但是他却)怡然自得。明代洪武初年,受聘到京城,(与人)一同修撰《元史》。 书成后(朝廷)将要授官(给他),以年老生病坚决推辞。(朝廷)赏赐他白银及其他礼物,给予驿站车马回乡。 洪武五年冬去世,享年69岁。【注释】1、受业:从师学习。 《孟子·告子下》:“交(曹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不仕,退而脩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宋苏轼《秘阁试论·礼义信足以成德论》:“夫樊迟亲受业于圣人,而犹惑于是说。”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徐庶成真》:“余六七岁时,从之受业。” 2、饶鲁(1193-1264):饶州余干(今江西万年)人。南宋著名理学家。 字伯舆,一字仲元,号双峰,门人私谥文元。饶鲁先后从柴元裕、柴中行、黄干、李燔学。 游学豫章书院、东湖书院,归里,建朋来馆,广聚学者,互相切磋。复筑石洞书院,聚徒讲学。 其学以持守涵养为主,学问思辨为先,而笃行终之。远近从学者众。 受诸道部使之聘,历主白鹿洞、濂溪、建安、东湖、西涧、临汝诸书院。景定元年(1260)荐授迪功郎差饶州州学教授。 著有《五经讲义》《语孟纪闻》《西铭图》等。3、勉斋黄氏:黄干(1152-1221),字直卿,号勉斋,黄瑀第四子。 南宋著名理学家。祖籍长乐县,徙居闽县(今福州市区)。 宋淳熙二年(1175)其兄任职吉州,黄干从行,结识刘清之(子澄)。清之奇其才,书荐于朱熹。 时大雪,黄干至崇安五夫里拜访,不料朱熹已外出,黄干留住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次年春,朱熹归。 黄干自见朱熹,便夜不设榻,衣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朱熹语人曰:“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 淳熙九年,朱熹以仲女为其妻。绍熙五年(1194年),授迪功郎,监台州酒务。 时竹林精舍建成,朱熹致书黄干,请其“代即讲席”,并编《礼书》。庆元二年(1196)“伪学”之禁起,朱熹罢祠落职,仍讲学不辍。 黄干于建阳潭溪建潭溪精舍,为其“讲道著书之地”,亦为朱熹往来云谷、考亭憩息之所。翌年,丁母忧,黄干奔丧福州北郊长箕岭,筑墓庐讲学,从者甚众。 庆元六年(1200)三月朱熹病重,命黄干收《礼书》底本,补辑成之;并手书与他诀别道:“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朱熹病逝,黄干守丧三年毕。 调监嘉兴石门酒库,揭露库吏勾结奸商“公造私酒”,官酒不卖,反而自卖私酒之行径。嘉定元年(1208)黄干力主“壮国势而消外侮”。 先后任江西临川令、新淦令及安徽丰安军通判。嘉定八年(1215)知湖北汉阳军,面对严重旱灾,筹集赈荒米7万馀石,分甲乙丙丁四等赈粜,活者万家。 嘉定十年(1217)调知安庆府,亲自督修郡城,备战守,保障安庆境内不受金兵侵扰,当地士民称赞道:“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次年,讲学江西白鹿洞书院。 嘉定十二年(1219)十月返回福州;次年致仕,专事讲学,弟子日盛,编礼著书,孜孜不倦。病逝后,于绍定六年(1233)诏赠朝奉郎,端平三年(1236)赐谥“文肃”,元至正十九年(1359),福州建勉斋书院纪念他,清雍正二年(1724)从祀于孔庙,又在府学里建黄勉斋祠。 著有《朱熹行状》《勉斋集》《书传》《易解》《孝经本旨》《四书通释》《仪礼通解》等。4、专。 6. 文言文翻译一下 顾宪成携同官上疏说:“皇上因为祖训立嫡长子的条例,想暂时令三位皇子一同封为藩王, 以等待有嫡长子就立嫡长子, 没有嫡长子立长子。我等三思, ‘待’ 之一字, 大不可。太子是天下的根本。预定太子是为了巩固根本。所以有嫡长子就应立嫡长子, 没有嫡长子就当立长子, 就现在情况而论, 等到将来就不对了。我朝建立储君的法律, 东宫不一定等待嫡长子,大儿子不一起封王。朝廷大臣已说得很明白了, 皇上一概不管, 难道皇上的创见能加于诸位圣人之上吗? 拥有天下的称天子, 天子的长子称太子, 天子与天相系, 君王与天为一体, 太子与父亲相系, 父子为一体。太子继承皇位, 是天经地义的事, 不能将其封爵。现在想同时分封三王, 长子之封与什么相系? 没有什么相系, 则难在名称上, 有所相系, 则难在其实。 “ 皇上说是权宜之计。权宜之计,是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实行的。长子为太子, 诸子为藩王, 顺理成章, 合情合理, 有什么不得已的呢? 皇上以祖训为法, 子孙以皇上为法。皇上不难创造祖训所没有的, 后世难道对承袭什么有难处吗? 从此以后, 幸好有嫡长子的还可以, 若没有, 就没有东宫了。如果都像皇上这么英明那也是有幸, 若没有, 凡是皇子都是太子。这不等于开启了万世的祸患吗? 皇后与皇上共同继承宗庙,期望宗庙有合适的人。皇上的长子诸子, 就是皇后的长子诸子。恭妃、皇贵妃不得据为私有, 统统受尊重。难道一定要像辅臣王锡爵的请求, 必须拜皇后为母亲, 而后才能称儿子吗? “况且开始奉圣旨说, 稍待二、三年后而已, 不久改为二十年, 又改在二十一年, 然而还是可以等待的。今天说‘待嫡’, 不知道等到何年何月。刚刚发布命令又忽然改变, 意见屡屡变化而期限更加缓慢。自从一同封王的命令下了之后, 叩问皇上分封一事的不可胜数,以至里巷的小老百姓也聚族偷偷地议论, 是什么造成这样的呢? 人心自有公道, 可皇上还在责备辅臣担当这件事。 7. 文言文翻译其父在集贤时,以以兵乱之后,图集溷杂,乃白执政,请 其父在集贤时,以兵乱之后,图集溷杂,乃白执政,请携乂入院,令整比之。 翻译:蒋乂的父亲在集贤殿当学士时,因为安史之乱后,图书典籍杂乱,就对主管官员讲,请其同意带蒋乂进书院,让他整理分类。 出自《旧唐书 · 列传第九十九》:其父在集贤时,以兵乱之后,图集溷杂,乃白执政,请携乂入院,令整比之。 宰相张镒见而奇之,乃署为集贤小职。乂编次逾年,于乱中勒成部帙,得二万余卷,再迁王屋尉,充太常礼院修撰。 贞元九年,转右拾遗,充史馆修撰。(……宰相张镒见后感到惊奇,就让他暂时担任集贤殿书院的小职。 蒋乂从事编辑整理一年多,从乱书堆中整理出完整的书册,共二万余卷,提升为“王屋尉”,充当“太常礼院修撰”。贞元九年,再提升为“右拾遗”,充任“史馆修撰”。) 8. 赵慎畛,字笛楼 赵慎畛,字笛楼,湖南武陵人.在做诸生(诸生意为明清两代已入学的生员)的时候,学政(一种官职)钱沣其中他,说:“赵慎畛是英才啊!”.嘉庆元年,(赵慎畛)考上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教授编修之道.后来升迁做了御史,给事中.他巡查通州漕运,革除不好的规章制度,廉得杨村的通判勒索盘剥过往船只,赵慎畛上奏革了他的官职.嘉庆十七年,任广东惠潮嘉道.他严厉惩治械斗之事,抓捕了很多南澳,澄海和潮阳的海盗,(为防范)有罪的人(逋逃薮)藏匿在沿海的民居中,他将这里的人都编入保甲.又过了一年,升为广西按察使.天地会的匪徒结党阴谋暴乱,并且威胁有钱的人参入其中,赵慎畛仅仅严厉惩治了匪首,对被胁迫的人并不追究.嘉庆二十三年,升为广西巡抚.他熟知广西西部地区地势很险峻(其实这里的建瓴是‘建瓴水’的省写,倾倒水的意思,就是说地势险峻存不住水),半月不下雨便会干旱,就劝化百姓修水塘(蓄水).造龙骨车(一种水车),并且造出样品让百姓仿制,赵慎畛召集众人亲自前往抓捕二人.事后整顿保甲之事,建造望楼(就是那种高高的楼,站在上面站岗那种),让亲壮年站在楼上站岗.之前巡抚有权动用盈余(我觉得吧,就相当于现在的预算盈余,那种 *** 花不完的钱O(∩_∩)O~)赵慎畛说:“我们家衣食无忧,我身为朝廷的大臣,拿了盈余有什么用 ?应该为朝廷施惠于老百姓啊.”于是在桂林设了预备仓(这个预备仓是明代的一种粮食仓储制度,这个我知道)增开了书院,柳州,庆远,恩施三地的 *** 都创设了相似的书院.修缮城墙疏通护城河(濬同浚,这里的河我觉得应该是护城河),并且修置了很多安置难民的地方,供给生活必需品.道光二年,入宫觐见,宣宗嘉奖他的诚实,擢升为闽浙总督.严格说明(强调)军队纪律,要求各阵营积极训练.责令水师缉拿海盗,海盗大多被擒拿.上游的四府有很多山,外地寄寓的居民租山建立居住的地方,聚集了很多游荡的土匪,派遣士兵搜山,捕捉诛杀他们的首领. 闽安所管辖的有琅琦岛, 很多居民都违法谋取利益,闽安擒拿并治理他们.转移水师驻地,建立炮台于是成为省城的门户. 台湾向来多混乱,干扰大军,赵慎畛十分忧虑这件事,尽数挑选有贤能的人来治理.凤山的坏人杨良斌煽动众人闹事,下文书派遣巡道孔昭虔、知府孔传穟前去剿匪治理,不到一个月就平定了.不劳烦士兵过海.老百姓进入山林砍伐树木.每年为造船提供原料,带头的工匠 滥征赋税引起变故,捕捉并诛杀带头闹事的人,重新制定采伐树木的制度,于是相互安定.戍守边疆的士兵万四千,更换时都去厦门,由提督检阅审验,远的有数千里,改成由各自所在的提镇分别检验.士兵困乏没有士气.过了五年,调任作为云贵总督. 铜矿,盐务长期积累了很多弊端,疏陈改变了整顿的办法,让守边的人一起种田,才考察调访使得形式方便,没有等到商议实行却生病了.生病期间弹劾不尽职的人数十个.不久就死了.代替他的人紧急把他送回原乡.滇人非常痛惜他.皇帝下诏体恤,追加为太子少保,谥号文恪.赵慎畛把儒家先人牢牢记在心里,只要有助于身心能够使用的,都亲自做,喜欢好的,痛恨不好的,关心同事,训诫恳切,就像老师对学生一样,所经历的文武官员,常常能识别他们是否有才学,别人也乐意被他重用.翻译完了. 打的很累,加点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