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时间:2024-03-01 10:01:29编辑:优化君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出自哪里?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可以翻译成:孔子认为,君子心胸开阔,神气安定;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真君子都有着旷达的心胸,他们不拘泥于物,既不以物喜,也不以己悲。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之下,都能够无愧于心,始终坦坦荡荡。但小人则多以私利为重,经常患得患失,心胸狭隘,故时常忧愁烦恼。这便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扩展资料: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选自《庄子·山木》。醴(lǐ):甜酒。君子之交,源于互相宽怀的理解。在这理解中, 互相不苛求,不强迫,不嫉妒,不黏人。所以在常人看来,就像白水一样的淡。君子之间的交情,并不因利益驱使而怎样,小人之间的交往,却多因利益驱使,利益过后,人与人如过眼云烟。君子之间,不因无利益不互相关心,小人之间,却多因利益关系而互相勾结。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全文是什么?

(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qīqī).释义:君子和小人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君子的胸怀坦坦荡荡,光明磊落,无怨无悔;如春风吹拂,象秋月挥洒,看山河大地阳光明媚.而小人却愁肠百结,怨天尤人,心胸狭窄,猜疑嫉妒,视人生如坟场地狱.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中的这句话并不难理解,似乎也没有什么深奥的地方,因而读过去很容易被忘掉.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阅历的增加,人们可能会对这个简单的道理有着越来越多的体验.这体验是简单的、迟缓的、时隐时现、若有若无的,然而又是挥之不去、与日俱增的……我们知道,中国历朝历代都有许许多多关于君子的格言,可是世间的君子却不见增多,反倒愈发罕见起来.这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我们不妨改变一种提问方式:作一名君子究竟能够给人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曾思考并观察了很长时间.其结果是:用当前势利的眼光看,什么好处也没有!如果我们一定要找出某种好处的话,那便只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而已.这,大概也便是孔子当年的体验吧.君子胸襟开阔、心地纯洁,因而坦坦荡荡;小人营营苟苟、患得患失,因而悲悲戚戚.老百姓们有句俗话,叫做“自己没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门”.因此,作个君子也许什么好处也没有,但却求个踏实.相反,在现实生活中,小人得志的现象是常有的:靠溜须拍马而当官、靠坑蒙拐骗而发财的大有人在.倘若以外在的得失相比较,作个君子还真不合算呢!可是,那些当了官、发了财的小人们难道就真的幸福吗?倒也未必.今天要“打假”,那些制造假冒伪劣的人能不心虚么?明天要“反贪”,那些专搞贪污腐化的人能不害怕么?别看那些人早上围着轮子转,中午围着盘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一年挥霍几十万,可未必能睡个踏实觉.也许有人会说,这年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你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当不成小人才当君子!对此,我不得不申辩两句:首先,我并没有自诩为君子,只是根据自己的观察老实地告诉大家,当君子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好处,只不过求个心安而已.其次,我并没有鼓动人们都去当君子,只是提醒大家别忘了那句老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你要是真的不信,不防也当回小人试试,但愿别应了孔夫子的名言.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而最令他满意的,既不是处事果断的仲由,也不是多才多艺的冉求,而是品德高尚的颜回.“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在人们物质生活日益发达的今天,这种带有禁欲主义色彩的“孔颜乐处”或许并不值得过分地提倡,然而颜回所能达到的境界却又是令人崇敬并令人深思的.凭心而论,我们大多数人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君子,也不是彻头彻尾的小人,而常常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正因如此,我们才既有“坦荡荡”的襟怀,又有“常戚戚”的体验,并经过日久天长而真正悟出究竟哪种状态更本真、更幸福、更有意义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意思及出处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意思是君子的心地开阔宽广,小人却总是心地局促,充满忧愁。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 君子坦荡荡释义及出处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坦荡荡:坦,平坦。 荡荡:宽广的样子。 戚戚:忧愁的样子。 译文:孔子说,君子的心地开阔宽广,小人却总是心地局促,充满忧愁。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 孔子与《论语》 孔子 (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论语》 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由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编辑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通行本《论语》全文共20篇。《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论语》以孔子为中心,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另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比如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路的率直鲁莽,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个性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 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6.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8.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9.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什么意思及出处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则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出自《论语》。 意思及启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名言出自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述而》,是孔子跟某个弟子对话时,语重心长地教诲弟子时所说,殷切希望弟子能完善个人的德育。 这句话大概意思为:君子性情坦率,心胸坦荡,身正不怕影子斜,君子的内心必定是安定平和的。小人因为心灵不够纯净,有太多杂念和欲望,做什么事都想斤斤计较,因此,小人常会表现出心神不宁的样子。 “戚戚”是一个形容词,本意是用来形容砍伐木头时,发出的刺耳杂乱的响声,孔子把这个词用来形容小人内心世界的惶恐不安,相当确切和形象。 “君子”因为肩负着社会责任感,注重修身养性,才华突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行和人格,他们常常以身作则,身上表现出强烈的利他主义精神,常常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刻在为推进社会文明发展而鞠躬尽瘁。 小人心胸狭隘,自私自利,奸诈阴险,道德败坏,价值观扭曲,做什么事都首先会考虑个人利益,把自己的幸福完全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论语》简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东汉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孔子简介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由他开创的儒家学派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儒家文化一直成为封建时代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但是孔子“述而不作”,没有留下完整、系统的学术专著。两千多年间,只有一部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论与事迹的语录体著作流传了下来,这就是《论语》。此书共20篇,492章,总约一万余字。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什么意思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是: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述而篇》。这是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修养时,经常引用的一句话。然而越是熟悉的东西,越不见得真正的理解,或者说是对其含义的解读都是似是而非的。君子“坦”的含义就是,心胸坦荡,君子胸怀宽广,所以对得失不怎么计较,就是“坦荡荡”。“坦荡荡”的价值观念,内涵人生修为上的人格情趣和精神底蕴,意味着做一个堂堂正正之人有着什么样的价值坚守和心灵体验。人生义利、公私和得失上的一念之择、一念之差,决定了我们活着的意义和价值,影响着生活的乐趣和生命的体验。相反小人因为心胸狭隘甚至阴暗,所以不仅斤斤计较,甚至还常想着算计别人,所以经常是患得患失,牢骚满腹,只能终日“长戚戚”。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是什么意思?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则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出自《论语·述而》,是被大众熟知的名言,常被用来作为座右铭悬挂,以激励自己。《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弟子编撰,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理论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孔子说:“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重,就常忧虑、多思,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坦荡之人,不为事扰,面无惧色依度而行,戚戚之人踱于事,瞻于事,形容枯槁于事,变坏于事。
“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君子按照天地规律要求自己,可以看出君子是修自身的,通过自然的规律去约束要求自己,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舒适安宁。小人则被外物所奴役,求名逐利,常常忧虑算计。小人因不修自己而是外向求名逐利的,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以满足自己的私欲。


上一篇:西游记唐僧是如来佛祖的弟子

下一篇:两院院士是哪两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