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文化遗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建筑
福建省
培田村古建筑群?VI-584
培田村古建筑群位于福建省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背依卧龙山,村前为开阔的农田,河源溪把房屋和田野分开,体现“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传统风水格局。元至正四年(1344年),客家先民吴拔仕由浙江省辗转迁此定居,形成村落。数百年间培田共建起30余幢高堂华屋、21座吴氏宗祠、6处私家书院、2道跨街牌坊、4座寺庙道观和一条千米古街。与永定土楼建筑风格不同,却同属客家文化遗存。培田民居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用青砖包碎石筑成,防震防火。杉木框架结构,窗棂、屏风、梁柱皆有雕饰。大夫第、进士第、官厅、都阃府等高堂大屋多为“九厅十八井”合院建筑结构,众多的厅房天井布局有序,有分有合。
培田坐落在福建省连城县宣和乡境内,三面环山,是一个没有围墙的美丽庄园。
进入村口,当道的是“恩荣”牌坊巍巍屹立,这是光绪皇帝特赐其御前值殿侍卫培田人吴拔祯的荣耀。牌坊一侧缓缓转动的水车,频频击点的水礁,恰似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在向游人诉说着培田客家先祖创业的艰辛。
过了“恩荣”牌坊,就看到飞檐翘角的文武庙、云霄庵、文昌阁等古建筑,掩映在古槿苍枫之中。登上文昌阁,清风送爽,溪水如练,溪底黄沙粒粒可数,水中游鱼追逐嬉戏,两岸烟、稻、薯、菜碧绿油光。
培田古民居建筑群由30幢高堂华屋、21座古祠、6家书院、2道跨街碑坊和一条千米古街所构成,该建筑群紧密有序、错落有致、布局科学合理,具有鲜明的明清建筑特点,其中尤以”大夫第”、“衍庆堂”、“官厅”为代表。它们都是庄园式休闲逸乐型的建筑,结构为“九厅十八井”,每座占地近7000平方米,是客家人的大型居民建筑,法国一名建筑博士三临考察后,称“这是建筑工艺与科技的完美结合。”步入“大夫第”,我立刻就被这一古建筑那宏大的规模、科学的结构、精湛的工艺所震撼、所陶醉。此建筑因主人吴昌同荣膺丰直大夫、昭武大夫之位而得名。它又取中庸“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而称“继述堂”。此堂建于1829年,它集吴氏十余家之基业,十余山之树木,费30万金之巨资,成百余间之广厦,历时11年。厅高堂阔,宴请120张桌客可不出户。其设计构思,秉承“先后有序,主次有别”的传统观念,纵主横次,厅、厢配套,主体、附房分离。通风、采风、排水、卫生、连同子孙的发展都纳入之中,雕刻工匠,三代相传。它的挑梁式梁桎结构以其“墙倒屋不塌”的特点,被中外专家称为世界一流的防震建筑。
在采风中,培田客家先祖重教育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最能说明的是,保存完好的书院群落。在培田古建筑群中,书院群落占有重要部分。早有“南山书院”、“十倍山书院”、“云江书院”、“紫阳书院”,到了清末,发展为文有“南山书院”,武有“般若堂”,文武兼修。其外,培田先祖还建了“容膝居”和“修竹楼”,为妇女的文化教育提供场所。纪晓岚当年曾参观过这些书院,耕读传家的遗风使他拨眼前重山,把培田与紫禁城连了起来,挥毫题下“渤水蜚英”题匾,成为培田千块名人名匾之一。“南山书院”创建500多年来,先后培养出武进士、清廷四品带刀侍卫吴拔祯等名人以及238名秀才。
随着旅游时代的到来,培田村古建筑群重新回归世人的视野,它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有人称它为“客家建筑瑰宝”,甚至有专家和学者考察后称它为?人类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
(一)古建筑群选址于美丽的山水之间
培田自然村坐落在三面环山的一块狭长且又较为开阔平坦的地带上,中间依着山形和地貌,有一条溪河(河源溪)呈外弧形,玉带般地蜿蜒而过,把房屋和田野分开,两条水圳穿行于村庄之间,如白练飘飞,各座古民居井然有序,熠熠生辉,村落南边水口处,雷公子、红枫和小叶樟根深叶茂,郁郁葱葱。山水环抱的培田不仅被人们称为“画里村庄”?,还入选了“中国十大最美村镇”,这些都得益于培田的先祖先民在构思村庄蓝图时善于抓住山水做文章。俗话说:山峦为溪水骨架,溪水是村落血脉,建筑物成了依附于血脉——溪水及其支流(或人工沟渠)的“血细胞,故培田村建筑群体布局时多重视周围环境,参考山形地脉,水域植被,力求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居家环境静谧优美,舒适雅致,如诗如画。
(二)古建筑群住宅类型多
培田村古建筑群按功能可分为居住建筑、宗祠建筑、文教建筑、商业建筑等几大类,下面要说的是它的居住建筑类型也很丰富,核心部分主要有:锁头屋、八间头、四点金、两进式、围龙屋、九厅十八井等形式。下面分别介绍它们的特点。
锁头屋:平面为三合院,正房三开间或五开间,单层,左右厢房各一间,前面是照墙,无倒座,中间围合着天井,大门通常开在前照墙上。由于平面形式很像旧式锁头,故称锁头屋。锁头屋是培田村住宅规模最小、最简单的一种,早期使用较多。如大居敬、容庵公祠等。
八间头:属小型四合院住宅,房子一共有八个开间,所以叫做八间头。其中有一些正房当心间用作香火堂,倒座当心间用作门厅,两厢都不做门窗而全面敞开,只有四角上正房和倒座的次间为门窗严谨的封闭内室,就又叫做“四点金”。八间头和四点金适合小家庭居住。扩大住宅的常用方式是在它们的两侧增建横屋,它们就相应成了大住宅的核心部分。在宏公祠即属此类型建筑。
围龙屋: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是中央上、下两堂和两厢形成的合院部分。其次是位于合院外侧的,前后走向面对中央的横屋部分。第三部分就是围屋。培田村的围屋现存两栋建于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围龙屋为双善堂和双灼堂,均为一层。
九厅十八井:是培田人对建筑规模的一种描述,形容建筑规模宏大,厅堂多,天井院落多,同时取“九”和“十八”两个民间认为吉祥喜庆的数字。房屋由中央厅堂部分及横屋部分共同组成。中央厅堂部分常为三进或四进,也有五进的,厅堂三开间或五开间不等。左右横屋部分也不一定对称,而是根据地段的宽窄,建成一排或两排、三排横屋。横屋在朝向内外宇坪和中央厅堂部分厢房的位置,通常都分隔成相对独立的侧院,每个侧院内均有小厅。像这类大宅子实际是一房人共同建造,共同居住,共同在此祭祖,因此形制规整,内外华丽,功能清晰,居住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等级分明。目前村中保存较好的称为九厅十八井的住宅有六座。官厅是九厅十八井中轴对称式住宅的典型,多达11个厅堂,32个天井和院落,有房近百间,共有四进房子,仅中轴建筑第一进到最后一进的后楼,进深近100米。四进正房建筑的外侧是左右横屋,第一二进之间为花厅,第二进至后楼左右的横屋分成八个独立小院,相互间有门相通。另一座现状最好的这类住宅是大夫第,它最大的特点是大,建筑占地面积达6900平方米,据说花整整十一年时间才建成,因此被称为“民间故宫”。它共四进厅堂,左侧一排横屋,右侧三排横屋,宅内共有十八个厅堂,二十四个天井和院落,一百零八个房间,院落除正门外,还有九个侧门,既方便了内部的交通,又使庭院空间有了分隔,既照顾礼仪要求,又满足平时居家过日子的需求。培田村内还有一种花园式住宅类型,占地通常不大,但种竹养花,营造出一派园林式环境,既是书斋画室,又是居所苑囿。既可陶冶情操,又可颐养天年,村内现存以修竹楼为代表。
(三)古建筑群门楼高大华丽
中国古代建筑向来看重门楼的建设。门楼建筑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阙。所谓阙,就是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高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再起楼观。以后,这种思维和建筑模式又逐渐地演进成了各种府第民居的门面。培田古民居有“三分厅堂,七分门楼”之说,因为门楼反映的是整座建筑的质量和规模,也是宅主人身份的象征,建屋人家不管钱多钱少,门楼一定要建得派头威风。培田古民居的大门多建成牌楼形,门框以青石架设而成,再以青砖砌筑屏风样式的三开间或五开间,顶部鳌头饰以龙凤、麒麟、狮子等;两侧浮雕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内容有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全显得活灵活现;门框正上方多书有遒劲雄浑、意蕴深刻的黑书大字;两侧撰有表达吉祥、幸福、安宁、富贵与美好愿望的对联。一座座门楼高大宏伟,楼角燕尾高翘,站在高处看,一座座房屋像宫殿,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四)古建筑群装饰精致典雅
远望培田村古建筑群,几乎清一色的灰瓦青砖墙,显得清淡朴素,可是当我们走近它就会发现每一座房屋都装饰得精致,很具地域特色。先说这里的大木装饰,首先为檐枋。正厅上下两堂或下、中两堂的前檐枋和它们两厢的前檐枋都做成月梁。漫步在培田古宅,随处可见各种精美的月梁:两端有一组雕饰,纹样有卷草或卷草龙;有喜鹊闹梅、松竹梅石、花开富贵等花卉纹样;有用各种动物组成的浮雕图案,如三羊(寓意“三羊开泰”);群猪(为“诸事顺意”)、鲤鱼(“年年有余”、双狮戏珠、龙凤呈祥等;还有人物戏曲场面,人物形象鲜活生动;其次是中厅前檐廊的卷棚轩,轩顶由弧形的椽子一根根排列,檐廊的梁架镶嵌一组花卉、宝瓶、人物或动物图案的花板。然后说这里的小木装饰,小木装饰的位置主要集中在厅房的格扇门、格扇窗。门窗格扇的装饰题材最为丰富,草木植物、花鸟鱼虫、钟鼓鼎彝、文房四宝、鹿狮百牲、八仙法器、山水亭阁、人物故事、文字图案,应有尽有。许多格扇雕饰还饰有鲜艳的彩色,有的沥粉贴金,更显得华丽富贵,辉煌无比。有的太师壁也进行装饰。例如一座叫济美堂的住宅,中厅太师壁做成镂空雕花格扇,三层镂空透雕,工艺精美,雕饰繁复,色彩醒目。镏金太师壁正面由四块格扇组成,有天头、格心和束腰,格心雕的是一段段戏曲场景,人物造型生动。当地古建筑群的华丽不仅表现在木雕上,其屋脊、山墙、柱础、砖石窗地面等也都十分讲究。屋脊有镂空的,彩色的,塑动物头像的,各式各样。础柱雕饰有琴棋书画、花卉瑞兽等等。而在大面积的青砖墙上,优美的砖窗和石窗及其精巧镂空的窗棂给人以视觉上独特的享受,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地面随处可见由鹅卵石组成的梅花鹿、古钱穿结、书卷画轴等图案,传达着主人希望家人能富贵连绵、才华横溢的美好愿望。
古建筑群的典雅则表现为鲜明的艺术特征、浓郁的文化氛围。几乎每一座门楼上都能读到诸如“亦爱居”、“南山毓秀”、“松岗耸翠”、“让德流馨”这样或抒情或言态,或状物或颂德的墨书。厅堂里悬挂的诸如“养成正气参天地,摩练文章著春秋”、这样展示人生境态,“云锦天机织诗句,纶巾鹤籇试春风”这样空灵多姿的联语数不清,还有很多很多字字有说法句句有出处的牌匾气宇轩昂。走近古民居,似乎走近一座座古典艺术的殿堂,充分感受到厚重的古典文化气息。
为什么培田村古建筑群会有以上诸多独特的建筑特色?笔者试图从哲学、地理位置、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形成这些建筑特色的原因。
(一)受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古代中国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天人之意,相与融合”,人与天地同构的愿望十分强烈。“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的和谐。建筑群选址于山清水秀、环境宜人的藏风聚气场所,形势合乎中国传统风水观念在村落选址中所追求的“理想空间模式”之思想。从儒家思想角度看,这种环抱有情的自然环境与依山就势的村落布局形态营造出舒适,宁静的居住环境与安全、亲切的住居氛围,适应了人们对居住空间的物质与心理需求。达到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效果,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天然和谐。
(二)地理位置的独特影响
培田自然村位于福建省连城县西部,旧属长汀县管辖。培田村吴姓始祖在元末人口大迁移时期,以“客家”的身份避乱,迁至闽西深山河源峒。河源峒处在长汀县最东部,紧邻连城县西部边界,是长汀与连城两县的交界地。培田村就在两县山路交通往来的中间点,凡走山路,从汀洲到连城,或从连城到汀洲、清流等地,都需要在此歇脚、就餐或过夜。培田吴姓始祖在此定居后,该村成为往来两县的必经之地,至清代已形成一条远近闻名的汀连古道。培田村的圩场规模大,是长汀县东部粮食、油盐、山货的重要集散市场,商业的繁华促进经济的发展,靠经商赚钱的富户们纷纷建造大屋,使得村里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
(三)经济因素的影响
根据哲学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理论分析,古建筑群的存在、发展、衰落、保存原因都受经济因素的影响。1934年,国民党修建起从龙岩至瑞金的龙汀公路,中间从文坊(距培田8公里)经朋口、长汀再到瑞金。这条路的修建,使培田失去了汀、连两地陆路交通的重要位置,不再是龙岩、上杭和长汀、连城等往来的必经之路,也自然失去了培田作为汀、连两地区域性中心市场的作用。1935~1936年,闽西接连开通了永安至连城的永连公路,连城至宁化的连宁公路,朋口至新泉的水上运输也大都被陆路交通所取代,培田彻底成为交通死角,往日的繁华消失殆尽。上世纪80年代以来,当连城各乡镇各村经济快速发展,培田村的经济并没有复苏,致使村民无力建造新房,培田村民大部分依然住在古民居里,后来随着村民对文物保护的意识逐渐增强,培田村古建筑群得以完好地保留下来。
(四)受“风水”观念的影响
闽西的历史是伴随着大移民而发展的,移民的迁入、定居和发展使闽西形成了一个地理上相对独立的客家区域,连城是主要的客家县份之一,当地客家先民由于在迁徙过程中遇到的千辛万苦和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使得客家人对命运产生一定的期望与对自然产生一定的畏惧,因此在居住建筑上体现为对风水的讲求,各种形式的客家建筑在对风水的讲求上普遍都注重房屋的朝向、与山水的位置关系等,培田村也不例外。登高俯览村庄,前有笔架山,后有卧龙,左青龙,右白虎,门前还有五带环水,所以整个村子的房屋几乎都是坐西朝东。又如当地房屋重视门楼,有“三分厅堂七分门楼”的说法,以门楼的方位来切合门前来水的方位,意即财源滚滚而来。如许多府第门堂高,道路低,暗指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处处可见这种风水地理的玄机。
(五)多元文化的融合
培田先民入住闽西培田后,由于土、客错居杂处,在生产生活中相互合作相互同化,这种合作与同化也渗透到各个领域。中原文化与闽西地域文化不可避免地进行着碰撞、交流与融合,从而逐步衍生出一种兼具中原文化与闽西文化特色,同时又具有不同于其他部族文化特征的,特殊民族性的独特地域性的客家文化。
1.古建筑群大都设计为方整对称的合院式格局,普遍采用中轴线布局,把重要的建筑物(厅堂)布置在中轴线上,次要的建筑物则被对称列于中轴线的两侧,厅堂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就排在最中心,其余房间按辈分排列先左后右依次住在前落、下落、护厝等,“大屋间”是财产和名分的象征,这种布局方法主从、长幼关系十分明确。题词、牌匾与建筑雕刻所隐含的传统思想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对中原传统文化的客观映射。
古戏台
2.天井院狭窄高敞的空间比例,宇坪院落卵石铺筑的建筑风格,门楼形态等则是受闽西地域文化影响的结果。
3.古建筑群大宅都是内通廊式布局,院内各户相通,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所特有的公共性与群居性的文化精神。
总之,培田村古建筑群之所以具有这么丰富的建筑特色并不是偶然的,受经济、文化、思想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的培田先民在长期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