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8000年前,太湖流域的吴地先民已经能够种植稻米,开始了饭稻饮食生活。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出“饭稻羹鱼”,是对吴地饮食文化的高度概括,是无锡饮食文化的根基。
通过长期的发展,无锡形成了独特的区域历史文化和鲜明的饮食文化特征,在饮食活动中特别注重情景的运用,追求美的意境,极富特色的无锡太湖船菜就是“情景交融”的最好例证。人们坐在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游船上,泛舟在碧波万顷的太湖之上,品尝着无锡传统特色的太湖船菜,欣赏着太湖美景,聆听着江南丝竹,谈笑风生,动静结合,人、船、水、山、天交融一体,完全是一幅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江南山水画。船宴的乐趣,除了得益于菜点的丰美外,主要是得益于饮食环境异乎寻常的自然和装饰美。“就饮食文化而言,以重视象征超时实用、追逐基本需求之外的心理满足为标志的消费主义精神对中国人来说是不陌生的”。饮食环境直接影响人们吃的情趣,现代人热衷泛舟太湖,品尝太湖船菜,为的也是满足这种饮食心理上的需求,达到美的享受。
无锡菜
精细和谐的餐饮技艺反映了无锡饮食文化的内在个性。如果作进一步的研究,无锡饮食习俗和无锡菜点的精细和谐会让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无锡菜点在制作工艺上特别精细,主要体现在选材精细、制作工艺精细、调味精细上面;无锡人的饮食习俗也反映了精细和谐,首先各个节气的饮食习俗安排非常精细,一年四季,什么时节吃什么很考究。正月初一吃汤圆,正月里吃元宝茶,清明节前后吃青团,中秋节早晨吃芋头,立夏吃咸蛋等等。老人做寿宴、新人结婚宴、正月半、八月半、冬至夜饭、大年三十年夜饭,无锡人一年四季追求着和气、和谐的饮食文化需求。在中国烹饪中南方应用甜味较多,以江苏的无锡菜用甜味最重,素有“甜出头,咸收口,浓油赤酱”之说。自然界存在蜂蜜等天然甜味物早已为人类所食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蜜”字。至东汉已有用甘蔗蔗汁制成的糖。甜味调料包括:蜂蜜、食糖、饴糖。
无锡菜
新时代的无锡饮食文化正以包容创新的时代特征展现在世人面前。随着市民物质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无锡饮食的内涵不断发展提升,形成了多元饮食文化交融的现代无锡饮食文化体系。粤菜、浙菜、川菜、湘菜、日韩料理以及法国大菜在无锡竞相发展。这些菜系的融入,既丰富了无锡菜的风味,又促进了无锡传统菜肴的更新和发展。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无锡菜不再太甜,而是多滋多味;烹饪方法不再墨守传统,而是博采众长;菜肴的品种不再单一,创新品种迭出;注重营养、重视卫生已经成为无锡饮食消费的时尚;绿色、生态、营养等新理念已经在无锡许多餐饮、酒店企业生根开花。特色菜品无锡酱排骨
无锡酱排骨
原料:猪肋条排骨2000克,精肥方肉500克;配料:酱油300克,白糖175克,绍酒100克,姜、葱、桂皮各25克,茴香15克,硝末5克,食盐适量,红米少许;(原料、辅料有不同版本的差异,也可根据自己喜欢略有不同)
做法:
1.将排骨斩成小块,用硝末、红米、食盐拌匀,入缸腌10小时左右。取出放入锅内,加清水烧沸,捞出洗净。
2.将锅洗净,用竹算垫底,放入排骨和方肉,加绍酒、葱、姜、茴香、桂皮、加清水1750克,盖上锅盖,用旺火烧沸,加酱油、白糖,再盖好锅盖,用中小火焖烧1小时,至排骨酥烂、汤汁浓香即可。食用时取出,改刀装盘,浇上卤汁。
梁溪脆鳝
梁溪脆鳝
原料:活鳝鱼750克;调料:生粉少许、料酒20克、糖20克、醋10克、酱油10克、麻油5克、盐2克、葱姜10克;
做法:
1.鳝鱼放入开水锅中,加入盐和醋,煮3分钟左右。煮至鱼嘴张开,身体卷起,捞出冲凉。
2.用牙签划出鳝丝,剔除鳝鱼的三角骨。
3.剔除鳝鱼的内脏,清洗干净,沥干水分,拍生粉。
4.入油锅中高温炸至酥脆。
5.锅中放少许油,加入葱姜末煸香,加入上述调料调好酱汁。
6.倒入炸好的鳝丝翻几下,让酱汁裹匀鳝丝。
7.出锅装盘,撒上姜丝做点缀。
镜箱豆腐
原料:小箱豆腐1块(约重500克),猪肉未250克;
配料:大虾仁(留尾壳)12只,水发香菇20克,青豆5克;
调料:绍酒50克,精盐4克,酱油20克,白糖25克,番茄酱25克,味精1.5克,葱末15克,水淀粉25克,猪肉汤150克,熟猪油15克,芝麻油10克,豆油1000克(约耗100克)。
1、将肉末放入碗内,加绍酒(25克)、精盐(1.5克)拌和成肉馅。将豆腐对切成4块后,每块再均匀地切成长方形的3小块(每块约长4.5厘米、宽3厘米、厚3厘米),共12块,排放在漏勺中,沥去水。
2、把锅置旺火上烧热,舀入豆油,烧至八成热时,将漏勺内豆腐滑入,炸至豆腐外表起软壳、呈金黄色时,用漏勺捞出沥去油。用汤匙柄在每块豆腐中间挖去一部分嫩豆腐(底不能挖穿,四边不能破),然后填满肉馅,再在肉馅上面横嵌一只大虾仁,做成镜箱豆腐牛坯。
3、将锅置旺火上烧热,舀入豆油(25克),放入葱末炸香后,再放入香菇、青豆,锅端离火口,将镜箱豆腐生坯(虾仁朝下)整齐排入锅中,再移至旺火上,加绍酒(25克)、酱油、白糖、番茄酱、猪肉汤、精盐(2.5克)、味精,晃动炒锅,使调料溶和。
4、烧沸后,盖上锅盖,移小火上烧约6分钟至肉馅熟后,揭去锅盖,再置旺火上,晃动炒锅,收稠汤汁,用水淀粉勾荧,沿锅边淋入熟猪油,颠锅将豆腐翻身,虾仁朝上(保持块形完整,排列整齐),再淋入芝麻油,滑入盘中即成。
笋菇烧面筋
原料:油面筋、水发香菇、冬笋
配料:葱、姜、油菜
调料:盐、酱油、白糖、胡椒粉、香油
做法:
1、将香菇、冬笋分别洗净切片,油菜切成段,葱姜切成末;
2、坐锅点火倒入油,待油温三成热时下葱、姜末炝锅后放入香菇、冬笋片炒匀,加适量高汤,再依次放入酱油、胡椒粉、白糖、盐调味,放入油面筋大火焖几分钟,放入油菜翻炒几下即可出锅。
传统名点小笼馒头
无锡菜
是无锡传统名点,已有百年历史。它选用上等面粉制作、选料精细、小笼蒸煮,南方口味。具有夹起不破皮,翻身不漏底,一吮满口卤,味鲜不油腻等特色。馒头紧酵皮薄、馅多卤足、鲜嫩味香,秋冬时,馅心中加入熬熟的蟹黄油,即为著名的“蟹粉小笼”,食时鲜美可口。三鲜馄饨
三鲜馄饨起源于无锡东郊东亭民间,后逐步发展为无锡传统名点。鲜肉、开洋、榨菜制成馅心,故称“三鲜”。并以肉骨头吊汤、豆腐干丝、蛋皮丝为佐料。皮薄、馅多、汤鲜的三鲜馄饨,是无锡最受市民喜爱的大众化点心。
梅花糕
无锡菜
梅花糕是无锡风味小吃。它选用上等面粉、酵粉和水拌成浆状,注入烤热的梅花模具,放入豆沙、鲜肉、菜猪油、玫瑰等各种馅心,再注上面浆,撒上白糖、红绿瓜丝,用灼热的铁板盖在糕模上烤熟即成。此糕呈金黄色,形如梅花,松软可口,老少皆宜。桂花糖粥
无锡菜
桂花糖粥是无锡传统名点。它的制作方法是:将糯米淘洗干净,投入红枣、豌豆,加入冷水,用旺火烧煮,待糯米粒开花后,加入甜桂花和白糖;继续煮至稠状即可。糖粥稠而不糊,红枣白粥,色泽诱人,桂花飘香,甜香可口,很适合市民特别是老年人的口味。挂粉汤圆
无锡菜
挂粉汤圆又称五色汤圆,是无锡传统名点。它选用上白元7成、上白梗3成,用清水淘净浸入水内,然后带水磨成水粉,装入布袋内用石块压去水份,揉和搓匀,再包入鲜肉、菜猪油、芝麻、豆沙、玫瑰和白糖等馅心。吃时下沸水煮熟即可,软韧滑爽,馅味鲜洁。方糕
方糕是无锡名点。1943年由崇安寺“六芳斋”师傅王禹清引进湖州大方糕改制而成。方糕用特制的方型木质模板,筛入糕粉,显出凹型,分别放入鲜肉、豆沙、菜猪油等馅心,再筛上一层糕粉,刮平,用刀划成块线,上笼用旺火蒸熟即成。糕呈白色,粉质柔软,馅心丰满,具有浓郁的江南风味。
银丝面
无锡菜
银丝面是无锡特色名点之一。它选用精白粉,放入鸡蛋,经过糅合,轧成面条,用肉骨头、鸡肉吊汤。银丝面色白似雪,条细似弦,汤清味鲜,柔滑软爽,美味可口,是市内外顾客喜爱的点心。玉兰饼
1850年由无锡孙记糕团店创制,因正值玉兰花开时节而得名。此饼选用糯米粉加开水糅合成小块,做成饼胚,包入菜猪油、豆沙、鲜肉、玫瑰、芝麻等馅心,放入平底锅用油煎烙,呈金黄色,外皮香脆,内壳软糯,甜咸适口,香味诱人。
酒酿棉子圆
无锡菜
酒酿棉子圆在无锡已有百年历史。它选用上白糯米粉用热水拌和搓韧,切成小方块,用扁筛滚成大小似棉子的小圆子。另将酒酿捣碎和白糖一起放入碗中,将煮熟的圆子连汤盛于碗中即成。酒酿棉子圆软糯香甜,是老少皆宜的可口小吃。海棠糕
海棠糕创制于清代,因糕形似海棠花而得名,后逐渐成为无锡风味小吃
无锡菜
之一。它将面粉,酵粉用冷水调成浆状,在特制模具里刷上少许水油,注入面浆放入豆沙、鲜肉、菜猪油等馅心,再用面浆盖面,加上糖猪油丁和红绿瓜丝、瓜子仁等,盖上撒白糖的铁板放在煤炉上烤熟即成。海棠糕香甜可口,热食尤佳。梅贡饼
无锡菜
梅贡饼是无锡传统名点,创制于1932年。它选用精白面粉、熟猪油、水做成油酥面粉,将制好的鲜肉、豆沙、枣泥、椒盐、芝麻、玫瑰、葱油、南腿、开洋等各种馅心,分别包入油酥内,下火用大号炭几,上火提炉用白煤,上下夹烘将饼正、反各翻两次,锅面里外对调烘熟即成。梅贡饼呈金黄色,皮酥层薄,出炉热吃,味香可口。糖芋头
无锡菜
糖芋头是无锡传统名点,创制于1858年。它选地方产的上等芋头的芋籽,去皮、洗净、放碱,烧至芋籽呈紫红色时再转为火焖,放入红塘和甜桂花,煮沸即成。具有芋艿酥烂、色泽鲜红,甜汤鲜洁、香味四溢等特点,是老少皆宜的应时小吃。脆皮银鱼
无锡菜
银鱼是太湖特产,肉嫩无骨,味道鲜美。此菜系将银鱼通条拖上调好味的面糊,下六成热的油锅中慢炸而成,外皮香脆,鱼肉鲜嫩。太湖船点
无锡名点,系米制食品。由熟米粉裹馅心后,捏成各种形状,蒸制而成。馅心有荤、素、咸、甜之分。太湖船点起源不迟于明代,因作为太湖游船上的点心而得名,后经历代名师不断研究改进,将花卉瓜果、鱼虫鸟兽等各种形象引入船点,终于形成了小巧玲珑、栩栩如生,既可观赏、又可口尝的特色点心。
油豆腐干
油豆腐干,无锡传统小吃。将老豆腐用刀切成1厘米厚,逐块放入油锅煎成金黄色,盛入碗中,用剪刀剪碎,浇上熟酱油、甜面酱、葱末、姜末、白糖等佐料即可食用。此小吃香气诱人,外脆内嫩,颇受市民喜爱。
名菜传说“天下第一菜”
据传,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时,曾在无锡某地的一家小饭店用膳。店家用家常锅巴,经油炸酥,再精心选用虾仁、熟鸡丝、鸡汤熬制成卤汁。送上餐桌时将卤汁浇在锅巴上,顿时“哗-”、“吱吱-”声响,阵阵香味扑鼻而来。据说乾隆皇帝被这响起吓了一大跳,问:“这叫什么菜?”厨师回答:“春雷惊龙!”乾隆品尝后,觉得此菜又香又酥,鲜美异常,便称赞说:“此菜可称天下第一。”其实,用锅巴制菜,我国在唐宋时就有,不过那时作为一般民间小吃,并无美名。没想到数百年后,这种平常之物的锅巴,经店家厨师的巧妙烹调,尤其是让乾隆皇帝品尝以后,竟然身价百倍,赢得“天下第一名菜”之美誉。说到“天下第一菜”的由来就要提到历史上的一个人物,他就是陈果夫。
陈果夫,浙江湖州人,因护国战争时期曾在上海掩护革命党领导人逃避军警追捕而名扬一时。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蒋介石,成为密友,1927年以后,更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头面人物之一。陈果夫自小生长于富贵人家,又一直体弱多病,故对烹饪营养十分注意。他早年在杭州的酒食征逐中曾吃到两味菜,一味是西红柿锅巴炒虾仁,一味是神仙鸡,就触机而联想到合二菜为一菜,改革成一道新的菜肴。但他试验多次都未成功,只得作罢,可此事一直萦回于其脑中。
无锡菜
1933年底,陈果夫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江苏省政府主席。当时江苏省政府设在镇江。陈果夫上任后,公事之余,对江苏的饮食烹饪很感兴趣。当时“苏菜”虽在全国有一定的名气,但长期以来没有一定的评定标准;而且是以苏州一带的几种民间风味菜肴为主,没有包括江苏大江南北广大地区的许多著名菜肴,如脍炙人口的镇扬菜、南京菜、无锡菜、徐海菜等,不能代表江苏全省菜品的精华,也没有形成体系。这对江苏饮食文化的发展来说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陈果夫到江苏省政府上任大半年以后,于1934年秋在省会镇江举办了一个“全省物品展览会”。在这个展览会上,他看到江苏各县物产甚丰,其中可供饮食烹饪的各种特产几乎应有尽有。陈果夫在欣喜之余忽发奇想:若把江苏各地的饮食特产精华集中起来,制订一定的标准,加以比较选择,汰粗留精,最后选出几十样最为精美、最有代表性的菜肴,作为全江苏省的菜肴代表,不就成了“法定”的“江苏菜”了吗?主意既定,陈果夫便下令全省各县先自行选择、确定本县最为味美质佳、素负盛名、且有地方特色的菜肴,或一种、或二三种,作为“县菜”向省里推荐。各县官、商认为这是宣扬、推销本县特产的好机会,积极性也很高。不久,各“县菜”便集中呈报到省政府。
陈果夫带着一些饮食烹饪专家与名人,对各县呈报的几百种“县菜”进行了半个多月的考评、分析、比较、选择,甚至重新设计,最后终于确定了30余种菜肴作为标准的“江苏菜”。其中最有名的是:南京板鸭、苏州熏鱼、无锡肉骨头、南通鱼翅、太仓肉松、如皋火腿、镇江鲥鱼及肴肉、扬州狮子头及酱菜、常州酒酿圆子、淮阴鳝鱼、高邮双黄蛋、阳澄湖清水大蟹、六合龙池鲫鱼、常州酱鸡、枫泾蹄筋与江阴凤凰包鸡等,真是洋洋大观,几乎囊括了全省的饮食烹饪精华。
这次评选过程中,陈果夫不免想起了他早年配合西红柿、锅巴、虾仁与神仙鸡为一菜的尝试。当江苏各地名厨高手云集镇江,各式原料与调料应有尽有,陈果夫旧事重提,将他的设想提了出来,马上应者众多,分头试制,各显神通,不断总结提高,最后终于试制成功一道新式菜肴。
在此过程中,陈果夫兴趣盎然地多次亲自品尝指导。开初,这道菜没有正式名称,俗称“平地一声雷”。陈果夫听了不满意,他认为此菜尽善尽美,又产生于镇江,镇江山水中有“天下第一江山”(北固山)与“天下第一泉”(中冷泉),何不将此菜取名“天下第一菜”呢?菜名就此定了下来,陈果夫又专门写了一篇《天下第一菜颂》。
“天下第一菜”诞生以后,由于它的诸多优点,迅速传遍大江南北甚至海外。抗战期间,食此菜者又名之曰“轰炸东京”,藉以表达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愿望,使其在大后方更加盛行。如今,此菜已理所当然地成为“苏菜”中的当家菜肴之一了。
菜典简介《无锡菜典》由7部325个条目组成,包括无锡名菜104只、无锡名小吃47只、无锡名宴10个、无锡名特原材料46个、无锡饮食文化史料63条、无锡名店25家、无锡名厨30人,是无锡历史上第一本全面反映无锡饮食文化的辞书。
《无锡菜典》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收集的菜点均由无锡籍厨师原创或由无锡餐饮企业原创,且原材料产于无锡,在无锡广泛流传,在市民中有良好的口碑,既有流传千年的无锡传统名菜,也有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地区的创新名菜,充分体现了无锡饮食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