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撤走专家、逼债”,归咎为造成三年困难时期的因素之一。中国政府官方文件则从没有表述过苏联政府有过“逼债”行为,并造成中国在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经济困难。
主条目:中苏交恶和三年困难时期
关于1950年代中国政府欠苏联债务总额有多种数据,中苏政府均未公布过详细情况。大部分债务是军事贷款,因中国参加朝鲜战争所产生。小部分为经济贷款,亦直接或间接用于朝鲜战争。一种说法,债务总额约在86亿人民币左右。另一种说法,债务总额含利息共为57.43亿元人民币。1960年之前,归还33亿元人民币,尚欠24.43亿元人民币。
中苏关系经过1950年代初期的蜜月期,在1950年代底,逐逝产生矛盾。后逐步走向对立、冲突。1960年,苏联政府撤回援华专家,撕毁经济合同。而1959年至1961年间,中国正因为大跃进时期的错误,陷入严重的经济困难和全国性的大饥荒。
1960年10月,中国对外贸易部长叶季壮口头声明:由于自然灾害和苏联撤走专家给中国造成了经济困难,出口计划必须调整。
中方向苏联的订货要重新考虑;对苏联过去的贷款,仍然在1961至1965年还清本息;贸易方面,估计共欠苏方20亿卢布,可能要在5年内还清。
12月,苏联外贸部长帕托利切夫针,一方面同意进行谈判,另一方面指责中方未协商就把“偿还期限确定为5年”,要求中国政府在合同有效期满之日起三个月偿清贸易欠款。这被认为是“苏联逼债”的由来。中国政府反驳了苏联政府三个月内偿还贸易欠款的要求。
实际上在1960年底,国家主席刘少奇对苏联的访问,缓解了中苏关系。1961年苏联部分恢复对华援助。2月,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表示愿意借给中国100万吨粮食和50万吨蔗糖,度过困难时期。中国政府接受蔗糖,是否借用粮食日后再作决定(后来未用)。
4月,中苏协议:“1960年中方贸易欠款可在5年期间分期归还,中方借用的50万吨蔗糖欠款,可在1967年以前归还,均不计利息。”
10月,中苏正式决裂。同年,中国政府决定加速归还欠苏联债务。1965年,提前还清欠苏联债务。5月11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1959年至1964年,中国政府平均每年还债额度为10亿元人民币,1961年,对外援助支出接近偿还外债的支出。到1962年,中国政府对外援助已达到69亿多元人民币。
上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和出现饥荒后,国内曾以干部宣讲和群众口传方式出现了“中国为抗美援朝欠债,苏修逼债造成挨饿”之说,并在多年间被一些文艺作品和非当事者的文章引用,致使许多人长期信以为真。
——徐焰,来自(凤凰网,2011年4月8日)《解放军少将谈三年困难时期“苏修逼债”真相》,摘自《凤凰周刊》2011年第6期,原题:《“苏修逼债”真相》
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霸权主义利用国家的自然灾害和工作中的失误,逼迫国家还债,企图压迫国家屈服。当时中国欠苏联的各项借款和应付利息共计折合人民币52亿余元(其中60%以上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家借支的军事物资的贷款和利息)。
按照原定协议,这些外债于1965年全部还清。当时新中国成立仅10年有余,工业尚在起步阶段,所以只能用猪肉、鸡蛋、苹果等农副产品来偿还。河南省一直是全国生产粮食和生猪生产的大省。现任郑州市金水区一基层单位党总支书记的宋丰年曾告诉笔者:“20世纪60年代,曾在郑州市肉联加工厂生产一线劳动过。
该厂连续几年每年冬季前后的半年时间里,每天都要宰杀5000多头优质肥猪,当即运往苏联还债。”这就更加重了全国人民群众的生活困难。但是,全国人民有志气,到1964年,国家提前一年还清了20世纪50年代欠苏联的全部贷款和利息。
——李慎明,来自(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3年5月13日),来源:红旗文稿,原题:李慎明:正确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