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口裂腹鱼
体长,稍侧扁。吻钝圆;口下位,横裂(在小个体中略呈弧形)。下颌前缘具锐利的角质,下唇完整,呈新月形,表面有许多小乳突,唇后沟连续。须2对,约等长,其长度约等于眼径。体披细鳞,排列整齐,胸鳍部不裸露,都有明显的鳞片;臀鳍和肛门两侧各具大鳞一排;鳃孔后方、侧线之下有数片大鳞。侧线平直,横贯于整体的中轴。背鳍硬刺在体长14厘米以下的小个体较强,其后缘具明显的锯齿;但在大个体(体长在15厘米以上)都变柔弱,其后缘光滑或仅有少数锯齿痕。体背部暗灰色,腹部银白色,背鳍、胸鳍和腹鳍呈青灰色,尾鳍红色。生活于支流清溪中的个体体侧有小黑斑,达到性成熟的雄鱼吻部出现有珠星。齐口裂腹鱼
齐口裂腹鱼属冷水性鱼类,平时多生活于缓流的沱中,摄食季节在底质为沙和砾石、水流湍急的环境中活动,秋后向下游动,在河流的深坑或水下岩洞中越冬。生殖季节一般在8-9月,产卵于水流较急的砾石河床中。以动物性食料为主食,其口能自由伸缩,在砾石下摄食;食物中几乎90%是水生昆虫和昆虫幼体,也吞食小型鱼类、小虾及极少量的着生藻类。齐口裂腹鱼
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鱼类的通称。约11属近100种,中国有10属62种。体延长,略侧扁或近似圆筒形;身被细鳞或裸露,但在肛门和臀鳍的两侧各有1列特化的大型臀鳞,在两列臀鳞之间的腹中线上形成1条裂缝,因而名为裂腹鱼。仅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由于高原地区冬季冰冻时间长,即使夏季,水温也很低,因此裂腹鱼类多蛰居杂食,以至体鳞逐步退化,下咽齿行数趋于减少,口须也因丧失作用而消失。身体裸露的种类分布于高原中心的湖泊和江河缓流之中;另一些具须和细鳞、下咽齿3行的种类则生活于高原周围的江河急流中。在这种严峻环境中生活的裂腹鱼生长缓慢,性成熟较迟,繁殖力低。个体较大的种类,需经6~9年体重才能达到0.5千克,一般要3~4龄才能性成熟。裂腹鱼虽然生长慢,繁殖力低,但由于高原鱼类区系组成简单,敌害少和种间竞争不激烈,所以目前多种群还较繁盛。裂腹鱼类的卵均有毒,必须在100℃高温5分钟后,毒蛋白方能破坏。食用时应注意。根据中国西藏北部发现的化石证明,裂腹鱼类可能是在第三纪的晚期起源于原始的亚科鱼类。一、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水质改良可通过注入清水或其他水源来稀释养殖池中的有害代谢物:也可通过使用微生态制剂(如光合细菌、芽孢杆菌、EM复合菌等)以形成优势菌群,从而抑制有害菌的繁殖;还可移植一些沉水性植物(如伊乐藻、轮叶黑藻、金鱼草等)净化水质,以改善生态环境,增强齐口裂腹鱼的抗病能力。
2.水温调节通过调节水温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加速齐口裂腹鱼的新陈代谢,降低应激反应。因为应激反应会引起齐口裂腹鱼的能量消耗,使机体的抵抗力下降,为细菌和病毒的感染,甚至疾病暴发创造机会。
3.控制生态环境通过清塘除去野杂鱼,清除竞食生物,利用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的机理来控制或杀灭病原体,以保持养殖环境的生态平衡,促使齐口裂腹鱼健康生长。
二、鱼病防治主要原则
1.预防为主,及时发现早治疗用生石灰、漂白粉等严格消毒养殖池。平时积极进行预防,尽量减少鱼体受伤,鱼种入池前用5%食盐水浸泡3~5分钟,保持水质清新。一旦发病,要及时分析,对症下药,否则到后来即使能治愈,也会造成较大损失。
2.综合考虑内外因素的影响用药前应综合考虑天气、pH值、水温、鱼饥饱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晴天下午用药较为适宜,且要准确掌握用药浓度、用药时间,以免造成人为损失。
3.进行生态防治少用药。一般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频繁用药会破坏水体正常生态环境,特别是一些刺激性强、毒副作用大的药物更应谨慎使用。平时应积极改善水体生态环境,多用中草药防治鱼病,如用鲜生姜、辣椒粉等治疗小瓜虫病。还可在养殖池中加入有益微生物,以促使池中有害物质的转化。
三、几种主要病害的防治
齐口裂腹鱼
1.细菌性烂鳃病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病鱼鳃丝粘液增多,出现溃烂现象,体色变黑,体形消瘦,严重时引起大量死亡。①1克/立方米漂白粉全池泼洒,要连用5天。②2~2.5克/立方米生石灰全池泼洒,连用7天。2.小瓜虫病病原为小瓜虫。病鱼体表有大量粘液生成,有时布满白色点状囊泡。此病危害较大,常引起大量死亡。可用2.5~3克/立方米鲜生姜(捣烂)+0.4~0.61克/立方米辣椒粉合剂煮后全池泼洒,连用2~3天。
3.水霉病病原为水霉。鱼体或鱼卵长出白色的菌丝,危害极大,严重时可引起死亡。①2.5~3.0克/立方米菖蒲研汁后,加2克/立方米食盐和7.5克/立方米人尿,全池泼洒,连用3~5天;②用2~3克/立方米五倍子煮后全池泼洒;③用15~20克/立方米流苏子+8~10克/立方米八棱麻+20克/立方米松枝叶捣烂后以挂袋方式浴。
短须裂腹鱼
体长,稍侧扁。头钝锥形。口下位,横裂。下颌具锐利角质。唇肉质,下唇呈新月形,具乳突,唇后沟连续。须2对,较短,等长,为1/2眼径。鳞片被细鳞,胸腹部鳞片明显;侧线上鳞约25枚;具臀鳞。背鳍刺较强,具锯齿,起点在腹鳍之前。
生活于流水环境,常集群。食着生藻类,以硅藻为主。生殖期约3~4月。卵巢有毒。最大个体约500mm,为产区主要经济鱼类。
分布于金沙江、雅砻江和乌江等水系。
灰裂腹鱼
俗名:面鱼
体长,侧扁。头锥形。口下位,马蹄形。下颌无锐利角质缘。下唇细狭,分两叶,唇后沟中断。须2对,长约等于眼径。体被细鳞,胸腹部均具鳞,侧线上鳞至多20。具臀鳞。背鳍刺较强,其后侧缘的下方具明显的锯齿,起点在腹鳍之前。
仅见于长江上游支流云南漾弓江。中等体型,但在同属鱼类中个体略小。具一定经济价值。
大理裂腹鱼
体细长,稍侧扁,头小且短,吻短,与眼径等长。口端位,口裂微倾斜。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下唇细窄,唇后沟在下颌前会合处中断,下颌边缘没有角质化。眼大;须2对,颌须比吻须稍长。体覆细鳞,排列不整齐,形状不规则;腹部自鳃峡到腹鳍基部裸露无鳞,或仅有少数埋入皮内的鳞片痕迹。侧线微弯,侧线鳞为96-108个,肛门和臀鳍两侧各有1行大鳞;背鳍具一硬刺,其后缘具细小的锯齿。体背部浅褐色或黄褐色,腹部灰白色或略带淡黄;生殖期雌体肛门处特别膨大,带淡红色,臀鳍长且肥厚;雄体吻部出现发达的珠星。
齐口裂腹鱼
大理裂腹鱼与其它裂腹鱼类不同,是一种适应于静水环境中生活的种类,在湖中敞水区域的上中层活动。摄取动物性食料,以浮游动物为主,尤以枝角类为最多,其次是桡足类和昆虫以及少量昆虫幼虫、虫卵,偶尔也见食绿藻和丝状藻类。生殖季节在4-5月间,亲鱼结群由湖中溯至各支流或溪沟,或群集出溶洞周围,在流水环境中产卵,卵粒沉于水底砂石上。一般雌鱼较雄鱼为大。在生殖期间,雌鱼很少摄食或停止摄食,而消耗储存于体内丰富的脂肪体。大理裂腹鱼为我国特有种,分布于云南洱海及其附属水系。大理裂腹鱼为云南大理洱海特产的一种经济鱼类,历史上占洱海渔获物的30%左右,体型虽不大(大者可达体长200-300毫米,200-250克,小的只有50-100克),但产量很大。肉厚多汁,营养丰富,肉味腴美;其鱼卵与裂腹鱼亚科的许多种类不同,卵无毒,味美,可供食用,故群众喜食之,向称为云南名产。除供应当地鲜食外,经加工腌制,行销全省,且有一部分出口外销。其肉供药用,鲜食具有滋补、止血、解毒之功效,主治妇女劳损、崩漏下血、小儿痰热、风痛、丹毒等症。
大理裂腹鱼的产卵及活动场所多在湖边浅滩、入湖溪流及湖湾中的鱼沟、鱼洞中。自20世纪70年代后,洱海水位下降,数十条鱼沟、鱼洞全部干涸,加之引入了外来物种大量吞食其鱼卵,再加上酷渔滥捕,造成资源破坏极其严重,目前已濒临灭绝。属于国家II级保护动物。
背鳍Ⅲ-8;臀鳍Ⅲ-5;胸鳍Ⅰ-17~20;腹鳍Ⅰ-9~10。第一鳃弓外侧鳃耙14~23,内侧19~31。下咽齿3行,2·3·5~5·3·2。脊椎骨4+42~45。?
体长为体高的3.3~4.7(3.9)倍,为头长的3.7~4.5(4.3)倍,为尾柄长的5.9~7.3(6.8)倍,为尾柄高的7.4~9.5(8.6)倍。头长为吻长的2.8~3.7(3.1)倍,为眼径的3.4~5.1(4.6)倍,为眼间距的2.7~3.8(3.1)倍,为吻须长的4.8~7.6(5.8)倍,为口角须长的4.5~6.3(5.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1~1.4(1.3)倍。?
体延长,稍侧扁;背缘隆起,腹部圆或稍隆起。头锥形。吻略尖。口下位,横裂或略呈弧形;下颌具锐利角质前缘,其内侧角质不甚发达;下唇游离缘中央内凹,呈弧形,其表面具乳突;唇后沟连续。须2对,约等长,其长度均小于或约等于眼径;吻须末端后伸达鼻孔后缘之垂直下方或稍后,口角须末端后伸达眼中部之垂直下方或稍后。眼中等大,侧上位;眼间较宽,圆凸或略圆凸。体被细鳞,排列不整齐;自峡部后之胸腹部一般具明显鳞片。侧线完全,近直形,后伸入尾柄之正中。?
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较弱,其后缘每侧具6~18枚细小锯齿或仅为锯齿痕迹,甚至柔软光滑;背鳍起点至吻端之距离稍大于或等于其至尾鳍基部之距离。腹鳍起点与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或第一分枝鳍条之基部相对;其末端后伸达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之间距离的2/3处,不达肛门。肛门紧位于臀鳍起点之前。胸鳍末端后伸达胸鳍起点至腹鳍起点之间距离的1/2~2/3处。臀鳍末端后伸不达尾鳍基部。尾鳍叉形,上下叶末端均钝。下咽骨狭窄,呈弧形,其长度为宽度的3.8~5.0倍;下咽齿细圆,顶端尖而稍钩曲,咀嚼面凹入呈匙状;内行第一枚齿细小。肠管长为体长的1.6~3.2倍。鳔2室,其后室长为前室长的2.0~3.5倍。腹膜黑色。?
新固定标本体背呈褐色或蓝褐色,或具少许黑褐色斑点,腹侧浅黄色;各鳍均呈浅黄色,背鳍和胸鳍或沾褐。
齐口裂腹鱼为底层鱼类,要求较低的水温环境,喜欢生活于急缓流交界处,有短距离的生殖洞游现象。产卵后的亲鱼到秋季(9-10月)则回到江河深水处或水下岩洞中越冬。?
齐口裂腹鱼幼鱼存活温度为0.8~33.5℃,适宜生长温度为5~27℃,繁殖适宜水温为9~19℃,养殖的适宜温度为10~25℃,以15~22℃为最好,对pH适宜范围为6.5~8.0。
齐口裂腹鱼主要以着生藻类为食。偶尔亦食一些水生昆虫、螺蛳和植物的种子。摄食时尾部向上翘起,以其发达的下颌角质边缘在岩石上从一端刮向另一端,随刮随吸,在其刚刮取过的岩石上留下明显的痕迹。?
齐口裂腹鱼在自然环境中生长较慢,常见个体重0.5~1千克。l龄鱼体重60克左右,3龄鱼250克左右,5龄鱼800克左右。1-2龄鱼生长最快,3龄鱼以后逐渐减慢。在池塘养殖中,体长13~16厘米(体重50~75克/尾)的鱼种,经过一年半饲养,平均可达体重1.8千克/尾。
齐口裂腹鱼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及乌江下游等水域。
自然繁殖
雌性需4龄达性成熟,雄性一般在3龄达性成熟。据调查,齐口裂腹鱼要上溯到栖息地以上的江段产卵,产卵时间差别大,岷江下游3月产卵,中游4-5月产卵,上游7月初才产卵;若遇到外界条件不好,即使性腺成熟,也可较长时间内不退化,以保障后代繁衍。卵多产于急流底部的砾石和细沙上,亦常被水冲下至石穴中进行发育。?
人工繁殖
亲鱼来源:本研究所用的催产亲鱼为湖北省十堰市竹山水库人工养殖的三四龄以上的雌雄亲鱼,试验用亲鱼总共100尾,雌雄比例为2:1。雌鱼为67尾,体质量在1.0~1.5千克;雄鱼为33尾,体质量在0.5~1.0千克。?亲鱼的培育:亲鱼于2016年11月经专业运输车运送到湖北省荆州长江水产研究所,暂养3个月,繁殖季节专池培育(4.0米×4.0米×2.0米),水位分别为1.2米,微流水,溶氧>6毫克/升。培育期间,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并且搭配投喂30天鲜活小杂鱼,以促进性腺发育。?人工催产:3月20日,对60尾发育较好的雌鱼人工催产。这60尾雌鱼腹部明显膨大,手摸松软,有弹性,生殖孔红润、突出。当天水温为13℃,采取3针注射法,第1针在3月20日13:00注射,所用催产素为LHRH-A2;第2针为LHRH-A2+DOM,在3月21日8:30注射;第3针为LHRH-A2+DOM,在3月22日10:00注射,效应时间为16小时以上(见表1)。3月23日8:00开始检查,把达到效应时间的亲鱼进行人工授精,雄鱼(♂)不注射催产素或第3针注射剂量为雌鱼(♀)的50%。这批鱼共催产90尾,成功催产81尾,催产率为90%。4月13日对剩下的10尾雌鱼(♀)进行催产,水温达到16℃,催产率只有83%,催产后的受精卵放孵化箱中孵化。?受精卵孵化:鱼苗孵化池为2.0米×2.0米×1.2米的流水池,孵化箱为60厘米×60厘米×10厘米的木质箱,木质箱底部为60目的网片,把受精卵放网片上孵化。在孵化过程中要及时挑出未受精卵及水霉卵,防止受精卵的水霉病,孵化使用清洁的河水。地方渔政主管部门应大力宣传渔业法规,严格执法,坚决取缔电捕作业和密眼网捕捞,严禁毒鱼。环保、水利、水产等部门应通力合作,对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应坚持达标排放,对齐口裂腹鱼主要栖息地水质进行监测。水利工程的修建要考虑到对包括齐口裂腹鱼等特有鱼类的保护,划定繁殖保护区,进行人工增殖放流等。同时,要加强该鱼的生物学和繁殖生态学研究,为齐口裂腹鱼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天然产量也大,在中国岷江沿岸地区齐口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为渔获物的优势种群,为产区重要的经济鱼类。由于肉质肥美,富含脂肪,最为产区居民所喜食。在雅安一带,与重口裂腹鱼统称“雅鱼”,与重口裂腹鱼同以“雅安砂锅鱼头”而闻名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