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声

时间:2023-05-23 12:57:26编辑:优化君

张新圩 - 圩沟

张新圩子的建造,不仅华丽坚实,而且结构也非常新颖,横竖成方,整齐划一,不似张老圩随地势迂回曲 折。全圩占地近百余亩,砖瓦屋数百间,成方形。有内外护圩沟两道,均力石块砌埂,两沟之间一道丈余高的石头围墙。外濠沟养鱼,更为宽阔,东、西、南、北,各有一道木质铁皮大闸门,这是其他圩子所没有的。圩又有一道笔直的内濠,内濠沟栽荷花,将圩子分隔成整齐的两部分,中间以一座精巧华美的石桥沟通。门枕为石狮、石鼓组成,上有门楼(又称更楼),住人看守,可俯瞰全圩四方、内外,防护甚为森严。

圩内建造,更是集众多能工巧匠之智慧和近代建筑之精华。有九路正房,坐北朝南。幢与幢之间,有厢房隔成三五个天井院。房架结构均是八脚落地(每间支柱八根),雕梁画栋,屏门阁扇,珠光琉璃,华丽辉煌。一应家具,都是紫檀木、大理石所制。前厅后堂为螺蛳砖地面,卧室厢房用地板铺成。天井院皆是鹅卵石铺地,走廊通道则是青石板铺成。少爷书房、小姐绣楼皆有专门建筑。在建筑形式、房屋结构、华丽美观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张老圩子。后改为前后圩子,即前圩五路,后圩四路。前圩从南闸门出入,后圩从北闸门出入(东西闸门平时不开)。其实圩子里面仍前后皆通。后来为了避“九”,又将中间一幢正中数间拆去。

张新圩 - 老房

张新圩子的田产,具体数位虽不得而知,但在周围数十里,除了有些自耕农的土地外,多为张氏的田产庄园,外地的舒城、庐江、三河等地也有他们的田产庄园和粮仓。每年秋后,周围佃户交送租粮的车辆(手推双把独轮车)、肩担,两三个月中,人来车往,络绎不绝。为怕车轮压坏周围的道路,在圩子南北两条大路的四五里内,全部铺上青石条路心。长年累月,久而久之,这些石条的中间被车轮滚压的沟陷竟有一厘米之深。一般传说这个圩子收租额达几万石。每石十斗,合现在市秤为170斤。其收租形式有“死租”、“活租”两种。死租即按每石田(合现在为5亩)定下常年产量,按四六或对半分租,即交百分之四十或五十给东家,亦叫“四租”、“五租”;活租,即按每年丰歉情况,收割前实际看后定租额。而佃户实际交租又超过其定额,因为官亭一带用的皆是小斗,合老制16两秤,稻子每斗13斤,他们收租用的是大斗(又叫桃斗,即舒城境内桃溪镇的斗),每斗稻子17斤,故又叫加三斗。无论死租、活租,每年秋收前佃户都要请东家及其管家吃租,加上陪客人,多者三五桌(客庄田有的一个郢子一次请),最少一桌。不过张新圩子每年议租、定租,只由其管家出面与佃户交涉,“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只管吃不管事。

张树屏家的总管权力很大。张新圩的总管家是张仲仰,官亭、聚星一带较有名的绅士,凡圩内较大事情,如购置庄园田产、遇有丰歉年景为佃户增减租息、调解圩内纠纷、对外社交、涉及田产官司等,皆由张仲仰出面处理,圩内几乎无人过问。至于圩内各家的小管家“旱伙计”(不下田干活故得此名)及女佣人就更多了。他们主要是催租跑腿、上集买卖,护圩看家及侍候老爷、太太、少爷、小姐,料理各种家务等等。

张新圩 - 抱鼓

张新圩子,对农民的经济剥削是很厉害的,但在解放前夕与国民党官僚统治集团的关系似不甚密,圩里的“老爷、太太们”成天棋牌为乐(也有吸鸦片的,如“三老爷”张晴相、“大少爷”张幼延皆吸毒)不问世事。而“五老爷”张曙明则自有一座小花园,内有名花异草,他成天泡在花园里,连家事也交由他的二夫人胡佩珍主持。正因为如此,解放后的反匪反霸、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运动,当地不少土豪劣绅、恶霸地主被镇压,而他们由于民愤不太大几乎没有受到多大触动,更无一人被镇压。只是土改中没收其五大财产,迁出圩外居住。

张新圩子解放时还完好无损,土改时被没收,其建筑亦未受损。土改后,华东康复医院驻进(后改为麻疯病院)。因房子不适合医院用,被逐步拆除,改造为现代建筑。但圩子环境风景依旧。现为肥西县国营林场场部驻地。

张树屏在张新圩的后裔,亦即解放前几年,前圩有张晴相、张曙明(即我家之东家)皆为张树屏之孙。张幼延为张树屏之重孙。后圩有号称“十三太保”(解放前称为“十三太爷”,名不详,应为张树屏之子,可能是其堂兄弟排行十三而得此称谓)及其子侄们。解放后的官亭区政府就驻在“十三太保”的房子里。此时他80多岁。张新圩的后代子女们,多为学生出身的知识分子,散居在国内外。中共早期的地下党员张璋(谱名张鼎和)烈士,就是张树屏的嫡系重孙。

张老圩子的主人,是淮军的召集人和实际组建者、淮军的二号人物张树声。张树声在淮军中是个读书人,鹤立鸡群,因此他后来青云直上,一直做到两广总督。长期在两广任上,使张树声较为全面较为深刻地了解了西方,中法战争中福建水师的全军覆没,更促使他猛省。与马建忠、郑观应等拥有近代头脑的知识分子的交往,使他的思想认识得到升华。他后来在坚决抗击侵略的同时,积极主张学习西方,变革内政,是中国近代史上为数不多的清醒人物。

张老圩地处于肥西县聚星乡周公山下,三面环山,河水环绕。相传有九路水脉直来圩子。张老圩规模宏大,景色秀美,均超过其他圩子,位置亦处于这些圩堡群的核心。圩子坐北朝南,像三个盘子拼在一起,大门两旁高耸入云,现今圩内尚存有两棵两人合抱不过来枝叶覆盖一亩多地的法国梧桐树和一棵高大的广玉兰树。那梧桐树形如巨伞,已有百年的历史,成为张老圩的象征。

圩子有宽阔的内外壕沟,内壕架有两座石拱桥。吊桥向西开,大门原是一座牌楼,过牌楼是五进正厅,每进十五间,分东、中、西三个大门,内分正大门、客厅、书房及张树珊灵堂。张氏兄弟八人,在大厅北面建造内室,各房单成一个小院落。北濠外是花园和小姐们的绣楼,有一石桥通连圩内。张氏兄弟众多,原圩狭窄,又在东濠沟外翻扩一倍,濠上架座石拱桥。东边扩建时,原设计为九进大厅,因张树声光绪十一年病逝广州而停建。东边只建有仓房、兵勇、家什等住房。本来,圩内各式建筑三百多间,但解放后圩内建筑迭经改造,原貌已不多见。

张氏兄弟于光绪年间与刘铭传、周盛传、丁寿昌等共同捐资创办叫“肥西书院”,位于张老圩西二华里马跑寺,供几个家族子弟入学。李鸿章亲题“聚星堂”匾额。后其旁兴起集市,即名“聚星集”。解放后“肥西中学”原设肥西书院,后迁到张老圩内,现名“聚星中学”。

张老圩的田产,分布至聚星、官亭、焦婆、大柏等乡,年收租总计达四万多石。在合肥、南京、苏州、上海、天津等城市有商号和市房,建有张公馆,直至解放前,张氏后裔在外,可在公馆内支取生活费用等项。地方上有“张氏富一房,刘氏(刘铭传叔侄等)富一族”之说。

张树声和他的父亲张荫谷葬在焦婆乡张祠村的龙颈子(原名狗颈子),墓室和墓道据说是用从广西运来的青石砌就的,墓前有石旗杆和石翁仲、石兽等。墓地周围被古柏簇拥着。另据说桂系军阀李品仙主持皖政时,曾令人将张氏父子墓地部分青石、大理石起出运回。该墓后被挖掘。

张树声死后,众兄弟分家。张树屏在离老圩北面五里远的地方建造新圩。

上一篇:幕起幕落

下一篇:理查德瓦格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