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鱼”见清初劳大舆《瓯江逸志》(1644-1661)和洪若皋《临海志》:“春初生,月长一寸,至冬盈尺,赴潮际生子。生已辄槁。惟雁山溪间有之。一名记月鱼。”山海关居民称它是海内生,河内长,又名“海胎鱼”(张春霖,1955)。寿命只有1年,故又名年鱼。肉味美不腥,故名香鱼。
分类学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是在1846年,由荷兰动物学家特明克(Coenraad Jacob Temminck,1778-1858)与德国鸟类学家施莱格尔(Hermann Schlegel,1804- 1884),在德国植物学家西博尔德(Philipp Franz von Siebold,1796-1866)在日本主编的《日本之动物相》(Fauna Japonica)的鱼类分册中,根据采自日本的标本,以Salmo(Plecoglossus)altivelis)之学名首次被记载。
中国香港地区的香鱼,为庄棣华早于1980年代中期在新界大屿山大蚝水系考察时,由白芒村郭新维先生协助下发现,为广东省及香港的首个记录,1992年于《香港自然历史学会论文集》(Memoirs of the Hong Kong Natural History Society)」的论文“香港溪流的鱼类(Hong Kong stream fishes: An annotated check list with remarks on conservation status)”中,根据大屿山大蚝采得的标本,以Plecoglossus altivelis描述。
香鱼属(Plecoglossus)是1846年由特明克与施莱格尔在发表该种时,首以作为鲑属(Salmo)下的亚属(subgenus)而被建立,模式种(type species)也是该种。
早在1988年,日本鱼类学家西田睦(Nishida Mutsumi,1947-),根据采自琉球体型较小的香鱼,发表了该种的第一个亚种:琉球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 ryukyuensis)。到2005年,中国著名高原生物及鱼类学家武云飞(Wu Yun-fei,1938- )等人发表了中国大陆的另一亚种:中国香鱼(Plecoglossusaltivelischinensis)」后,明确了香鱼在日本、琉球、以及中国等地各有亚种程度的分化。
该种的先定同物异名(senior synonym)为Salmo altivelis、Plecoglossus altivelis、Plecoglossus altivelis altivelis,暂无次定同物异名(junior synonym)。
香鱼
背鳍Ⅲ-10;臀鳍Ⅲ-13~14;胸鳍Ⅰ-14;腹鳍Ⅲ-7;尾鳍Ⅸ-17-Ⅸ。有脂背鳍。侧线鳞;鳃耙外行16+25,内行15+28。成体香鱼一般体长15~20厘米,大者30多厘米。体长形。中等侧扁;体长为尾部长3.9倍,为体高5.1倍,为头长42倍;体高为体宽1.5倍,背鳍始点体最高。头略尖小,亦侧扁;头长为吻长3.5倍,为眼径4.2倍,为眼间隔宽3.2倍,为口宽3.5倍,为尾柄长1.8倍。吻钝,不突出。眼侧位而稍高,后缘约位于头中央。眼间隔中央微凸。鼻孔每侧2个,互邻,距眼较距吻端略近。口大、底有大褶膜;口前位,略斜;后端略伸过眼后缘:前端似横截形。颌齿宽扁能活动。前颌骨钩状。上颌骨与下颌骨外缘皮上有短扁稀牙1行,牙能活动。前颌骨牙尖锥形,不能活动。下颌前端膨大,前端背面凹刻状。舌由口内下颌前端黏膜向后折叠而成。鳃孔大,侧位,下端达眼后缘下方。鳃盖膜分离,不连鳃峡。鳃膜条骨5-6。有假鳃。鳃耙外行细长,其长度约等于2/3瞳孔径;内行很细小。肛门邻臀鳍前缘。
鳞很小,横卵圆形,鳞心约位于中央。除头外体全蒙鳞。侧线完全,侧中位。
前背鳍始于体正中略前方;上缘斜直;第一分支鳍条最长,头长为其长1.2倍。后背鳍为脂鳍,位于臀鳍基后半部上方。臀鳍下缘凹形,前下角钝圆;头长为第1分支鳍条2倍。胸鳍尖刀状,很低;头长为第2鳍条1.5倍。腹鳍始于背鳍始点稍后方,头长为第2鳍条1.9倍。尾鳍深尖叉状。
鲜鱼背侧黑绿色,向下渐淡;两侧及腹面白色。各鳍淡黄色。
在日本香鱼又名鲇鱼。因为此鱼具有“占领地盘”的本领。野生的香鱼,所占地盘范围约一平方米左右,加上活动的范围不过2-3米。香鱼常栖息在水浅、质瘦、温低的通海溪涧中,刮食石上苔藓为生。香鱼的食性和其它植物食性鱼类相似,在苗种阶段为动物食性,随着个体发育而转为植物食性兼杂食性。仔鱼孵出4-5天后开始摄食,体长在4厘米左右时摄食枝角类和桡足类及其它小型甲壳类,一直持续到溯河洄游。在游进河川行程中,摄食器官发生演变,摄食逐步改为低等藻类。香鱼是秋末进行繁殖的鱼类,产卵水温在河水从19℃降到14℃的时期内。卵为粘着性,卵径约0.9-1.0毫米,产卵后亲鱼大部分死亡。产卵量最多可达13万粒,最少为1万粒,一般为2.5万粒左右。生存水温3℃~30℃,最适水温15℃~25℃。主要生长季节是夏季和秋季。香鱼属入海口洄游性鱼类,生息在与海相通的溪流之中,以粘附在岩石上的底栖藻类为食。深秋时节,香鱼纷纷集结在砂砾浅滩处排卵。产卵后,体质虚弱,大多死亡。生命极为短暂,只有一年时间,故又有“年鱼”之称。翌年春天,幼香鱼由入海口进入溪流中生活,为了索食,它们成群结队逆着溪流向上游奋力游去,即便遇到急流、洪峰或其他障碍物,也奋不顾身,冲破重重阻力,奋勇前进。一天行程可达20公里。每年的2-5月,当河水水温逐渐上升到10-15℃,近于海水的温度时,在海里越冬的幼鱼(体长2-3厘米)便进入河口上溯。幼鱼在河川中生长发育,随着性腺的发育,又向河川下游洄游,在9-11月产卵随着仔鱼的生长发育和水温的继续下降,幼鱼入海越冬。
翌年春季,体长大约为46毫米的香鱼白海里上溯至河流饵料丰富地带育肥,此时全体透明。上溯时一天可达20千米以上的旅程,并能超越过相当大的障碍。上溯一般分三四批,而第一批个体最大。如上游无冷水,香鱼的上溯可接近发源地。香鱼进入育肥并产卵的江河必须是地势陡峻,水流湍急,深度不大,水流有声,水温在27℃以下,水质清亮透明度大,河床为石砾底质,附生藻类多,没有泥沙附着的通海河流。香鱼生长较快,香鱼生命周期短,1龄性成熟产卵后即死亡。
水域范围:分布于中国辽宁到台湾、广东、香港及广西北仑河等河流下游。朝鲜西侧到日本北海道东侧亦产。
国家地区:中国(新疆、山东、江西、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江苏、香港、台湾)、日本、琉球群岛、韩国、朝鲜、越南。
香鱼的产卵场多在江河的中、下游水流湍急有砾石的地方,卵粘性,附着于石砾上孵化。产卵季节于8月下旬至9月下旬。产卵以夜间为盛,每逢阴雨,水温下降,产卵鱼就增多。一尾长17厘米、重74.6克香鱼的怀卵约46900粒,一尾长15.5厘米、重36.3克的个体约怀卵19500粒。
养殖技术香鱼的人工养殖始于日本,中国的浙江省已有试验,河北省已养殖成功,台湾省则较为盛行。
养殖场的选择:香鱼养成与否主要取决于水源、水质、饵料、管理等条件。养殖场地应选择在水源充足流量大,一般要达到每秒27升的流量,水温周年保持在13℃以上,PH值在6.5-7.8之间,饵料丰富无污染的地区。北方地区应有越冬设施。
养殖池的设计(1)鱼池大小:依据水源及水量而定,一般每个鱼池以100-300平方米较为适宜。
(2)鱼池结构:圆形鱼池养殖效果最好,不致发生死角,又易于将污物集中于中央排水处附近及时排出,保持水质新鲜。池底的周边向池中心通常应保持1/10-1/15的倾斜度。当鱼池面积为100平方米时,池壁厚度应为15厘米,水深60-90厘米,池底和池壁用石块或混凝土砌成,这样易于附生天然硅藻,增加香鱼特有的香味。
放养密度与生长:水量充足时,平均每3.3平方米可放养400尾鱼苗,香鱼的生长速度与养殖条件、管理有关,商品规格为80克。
(3)饵料与投喂方法
配方:
鱼粉25%动物蛋白粉5%鸡肉粉4%豆粕10%米糠15%紫花苜蓿5%酒糟8%维生素15%固体脂6%无机盐混合物4%粗玉米粉10%投喂方法:
采用撒饵方法。投喂数主要依据鱼苗的放养密度、发育阶段及水温、水质和水量等环境因素而定。据观察香鱼在早、晚应多投。投饵量在溶氧充足,水温在17-22℃时为鱼体重的20%,如果温度低于17℃且溶氧量低时应减少投喂量。
鱼苗养殖(1)鱼苗入养成前的准备工作
在放养前应检查、维修各项设施,并在放苗前15天左右预先进水,使池壁长满硅藻生再放苗。
(2)鱼种选购与运输
香鱼为稀有品种,人工苗种仅在浙江、河北等几个育苗场有售。苗种运输可采用汽车进行长途运输,水温17-19℃时,密度成活率可达98%以上;短途运输密度可加大。
(3)鱼苗放养初期的管理
鱼苗在放进鱼池之前,须先进行药浴消毒,以免将病毒带入养成池,药浴抗生素用量约为水量的1/5万—1/10万。在放养成当日便可投饵,投饵量视鱼苗的健康情况和天气而定,经过几天以后,投饵量逐步提高到15%左右。
一般在3月中旬放养体重5-6克的鱼苗,到6月上旬便可达到商品规格。饵料系数为2.5-3。养成管理中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a、多投喂新鲜、营养价值高及富含动物蛋白质的饵料,以生产较大规格的商品。
b、经常注意水温的变化,香鱼不耐低温,水温较低时,易引起消化不良,有条件时可提高到最适水温或增投饵料,但避免投喂含脂肪较多的饵料。
c、香鱼有时也互相残食,需经常巡池,观察香殖的摄食及活动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投饵量。
d、观察在池中的活动是否正常及食欲变化,检查有无病害发生,以免造成损失。
香鱼养殖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各项环境因素与养成管理体制水平的高低。
香鱼池塘集约化养殖新技术
香鱼是一种优良的养殖品种,具有适应性强、食物链短、生长快、周期短、经济价值高等特点,既可作为水库、湖泊和溪流的增养殖对象,又可在池塘和网箱中进行陆封养殖。
池塘养殖池塘建造香鱼养殖池应选择在水源充沛、有动力用电、交通方便、水质清新、溶氧丰富、ph值6.5~7.8、无污染源排放的溪流、江河和水库附近。
池底应铺以含有大量卵石的砂砾为好,亦可全部采用水泥池,这样易于附生天然硅藻,增添香鱼特有的清香味。进水口开在池底中央,并由池底埋管排出。为防止逃鱼,排水口应设置拦鱼网,水面至堤面应保留30厘米的距离,以防鱼类跃出。池中水位中心为1~1.2米,池边水位深以0.6~0.8米为宜。
鱼苗体长一般以3~4厘米为宜。放养季节,浙江宁波地区每年2月份开始分批放苗,最迟应于4月份结束。鱼苗放养密度依水量、水温等变化而异。长方形池放养苗种为100~300尾/每平方米,圆形池为200~400尾/平方米,这些水池除采用流水式集约化养殖外,必须日夜开动增氧机,不断增氧,才能保证鱼苗的成活率。鱼苗入池之前,需先进行药浴消毒,以防细菌带入鱼池。
香鱼在天然环境中以摄食底栖藻类为主;在人工饲养时,对铜料的适应性较广,如糠虾、鱼粉、蚕蛹、螺蛳肉、切碎的鲜杂鱼虾及麦粉、马铃薯、黄豆、米糠、青菜等都喜食。幼苗期可用肥水繁殖浮游生物供其摄食;当鱼体达到50克以上可以投成鳗饲料,并搭配20%~30%的青饲料。投喂掌握多餐少量为原则,日投喂量为鱼池鱼体总重量的4%左右,分3~4次/日投喂。由于香鱼有争食习性,因此投饵要注意均匀,使鱼体规格长得调匀整齐。使用配合饲料,应先用清水浸泡20分钟左右,待变软后再使用,效果更好。
香鱼的生长速度较快,通常体重2~4克的鱼苗,饲养一个月体重可达10克,两个月体重可达25~40克,三个月达50~60克,四个月达70~100克(商品规格在60克以上)。
鱼塘管理工作的好坏,对香鱼的成长关系极大。在春季水温较低时,容易引起鱼的消化不良,必须加入维生素剂“鱼精”等营养物质,夏季高温季节要注意防暑降温,当水温超过26℃时,应加强换水增氧和采取遮荫等降温措施。在养殖后期由于鱼体增大,因此要加大换水量和注入畅流水,特别是在投入饵料时更需加大注水量,以防缺氧引起泛池。
饲料饲料投喂饲料可用鳗鱼料,香鱼个体重50克之前一般投喂幼鳗料,个体重50克以上改投成鳗料,并搭配20%~30%的青饲料;也可自配饲料,配方为:鱼粉25%,动物蛋白粉5%,鸡肉粉4%,豆粕10%,米糠15%,紫花苜蓿5%,酒糟8%,维生素与无机盐混合物4%,固体脂6%,粗玉米粉18%。投喂多采用撒饵法,每天投喂2次,日投喂量一般为鱼体重的4%左右,具体应根据天气、水温、水质、水体交换、鱼的健康和吃食情况灵活掌握,适当调整。注意不投喂腐败变质或脂肪含量过多的食物,以防引起鱼患肠炎病。由于香鱼有争食习惯,投饲时要注意投匀,以保证香鱼都能吃到饲料和均衡生长。
日常管理日常管理坚持早晚巡塘,保持水质清新,适时开机增氧,保证池水溶氧量每升4毫克以上,遇不正常天气要特别防止缺氧泛塘。注意观测池塘水温的变化,香鱼在水温10℃以下或27℃以上时摄食减少,生长减弱,甚至停滞,水温30℃以上完全停止摄食,至水温33℃不摄食而致死亡。在高温季节,水温超过26℃时则应采取降温措施,如搭遮阳棚或加注水温低的水库水或泉水。10月以后日照时间渐短,短日照会促进香鱼性成熟,尤其是雄鱼会变黑变瘦,从而降低香鱼的商品价值。可在日落时用日光灯延长日照4小时以上,使香鱼继续生长,延缓其变黑变瘦,避免鱼品质量下降。
常见疾病养殖中要加强鱼病防治。
香鱼常见疾病主要有:
水霉病
该病一般在春季和秋季水温15℃~20℃时发生。要注意在苗种搬运操作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对患病池每立方米水体用亚甲基蓝2克~3克对水全池泼洒。
肠炎病
肠炎病。该病常年均可发生。饲养中要多投新鲜、营养价值高及富含动物蛋白质的饲料,阴雨天气水温下降时适当减少投喂量,预防肠炎病发生。治疗时可在每公斤饲料中添加氟哌酸0.5克、食母生5克,拌匀投喂,每天3次,连喂3天。
肝肾出血病
该病主要发生在6月~9月的高温季节。病鱼头部、腹部充血,肛门红肿,肝肾出血,死亡量大。预防的方法是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并减少饲料投喂量等。发病后可用含氯消毒剂挂袋,同时内服安定宝、鱼肝宁、多维素等(按说明书操作)。香鱼销售的黄金季节一般为5月~8月,养殖户应尽量避免存塘惜售或养至冬季,当鱼体重达100克左右时即可捕捞上市,以获得较为理想的市场售价。
寄生虫病:
一、车轮虫病
1.症状
一般在苗种阶段时寄生在体表,规格大时则大多寄生在鳃上。鱼体少量寄生时不显症状,严重时侵染皮肤、鳍、鳃,车轮虫用它的齿轮环磨损香鱼体表皮细胞和鳃丝、鳍条的上皮细胞,刺激鱼体产生大量粘液。病鱼不摄食,成群沿塘狂游,在水中跳跃,能使鳃丝和体表上皮细胞破坏、脱落,导致细菌侵入,造成鱼大批死亡。
2.流行和危害
全国各地一年四季都有发生、水质混浊且有机质多的池塘较易发生,适宜繁殖温度20℃~28℃,4月份~7月份较流行。
3.防治
(1)水池放鱼前可用150克/立方米~200克/立方米生石灰或10克/立方米漂白粉彻底清塘。因香鱼对含氯消毒剂很敏感,清塘后注意残留含氯量。
(2)用“鱼虫清”0.3克/立方米全池泼洒,10小时后换水。
(3)用硫酸铜、硫酸亚铁(5∶2)合剂0.3克/立方米全池泼洒,12小时后大规模换水,隔天后重复一次。
(4)用5克/立方米苦楝树皮煎汁全池泼洒。
(5)在晚上用1克/立方米~2克/立方米高锰酸钾全池泼洒。
二、小瓜虫病
1.症状
小瓜虫寄生的主要部位为香鱼体表,病鱼皮肤和鳍上肉眼可见轮廊清楚、大小为0.5毫米~1毫米的白色小点状囊胞,俗称白点病。病鱼游动迟缓,漂浮于水面,摄食不良,远离食场;重度病鱼体表似复盖上一层白色薄膜,鳞片脱落,表皮发炎,局部坏死,鳍小片被破坏,呈糜烂状,呼吸功能受阻而死。
2.流行与危害
本病靠胞囊时期的幼虫传播,对宿主没有严格的选择性,各种年龄的鱼均可感染。病原体可随水流、工具而传播,也可通过鱼苗、鱼种传染给人,使之蔓延。小瓜虫繁殖的适宜水温是15℃~22℃。
3.防治
(1)用20ppm~25ppm福尔马林全池泼洒。
(2)用亚甲基蓝1克/立方米全池泼洒,药浴8小时后换入新水。
三、微孢子虫病
1.症状
感染初期无明显症状,随着囊胞的形成症状出现,香鱼眼、嘴、鳃、鱼体肌肉或内脏皆可形成囊胞,使体表出现肿瘤状凸出物、鱼体弯曲变形及腹水、消瘦等各种病症。
2.流行与危害
该病在野生鱼类中能引起流行病,该病大多由鱼种带来。
3.防治
香鱼一旦感染此病,尚无治疗方法,只有把病鱼剔除。
四、三代虫病
1.症状
三代虫寄生在香鱼的体表、鳍和鳃上,最适繁殖温度为20℃左右,主要靠虫卵及幼虫传播,流行于夏季(5月~9月),特别是梅雨季节和热天,分布甚广。大量寄生时,病鱼的皮肤上有一层灰白色的粘液,鱼体失去光泽,鱼游动极不正常,经常跳跃,食欲减退,鱼体消瘦,呼吸困难。
2.流行与危害
多数香鱼寄生本虫后会发生轻度贫血,5月份~8月份发病和死亡较多。
3.防治
用20ppm~30ppm福尔马林稀释液全池泼洒。
五、指环虫病
1.症状
指环虫主要寄生于鱼的鳃上,轻度感染时症状不明显,当大量寄生时,指环虫以其锚钩及边缘小钩钩住寄主的鳃组织,在鳃上不断蠕动破坏鳃丝的表皮细胞,刺激鳃丝细胞分泌过多的粘液,妨碍鱼的呼吸并产生贫血现象。流行于夏季,发病初期病鱼摄食迟钝,数日后急速狂游直至死亡。镜检可以确诊。
2.流行与危害
主要由虫卵及幼虫传播,流行于夏季,特别是梅雨季节和热天,发病鱼池如果不及时治疗,往往会造成大量死亡。
3.防治
用20ppm~30ppm福尔马林稀释液全池泼洒有效。
六、鲺病
1.症状
鱼鲺寄生在香鱼的体表和鳃上,吸取香鱼的血液,使鱼体逐步消瘦,在取食时到处用口刺和大颚刺伤鱼的皮肤,造成许多伤口而后感染微生物引起死亡。鲺用口刺吸血时所分泌的毒液对鱼体有刺激作用,使鱼在水中极度不安,急剧狂游和跳跃。
2.流行与危害
鲺病在我国流行较广,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其夏季较为严重。
3.防治
(1)放养前鱼塘用生石灰带水清塘,杀死水中的鲺成虫、幼虫和卵块。
(2)用30ppm福尔马林稀释液浸浴12小时,连用3天。
让香鱼香起来
香鱼是一种名贵的小型经济鱼种,是浙江宁海凫溪的传统特色,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由于拦溪兴建水库,滥捕和水质环境变差等原因,香鱼几近灭绝。不过这里的人们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来拯救宁海凫溪的香鱼资源,使这一名贵的地方土特产得救了,并且重现了光芒。
浙江省宁海凫溪里曾经有这样一种鱼,鱼体狭长而侧扁,头小嘴尖,就这样看着普通的鱼,卖价可不低,在当地能卖到四五十元,它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香鱼。
专家:香鱼本身体表就散发一种清香味那么清蒸以后清蒸以后吃的时候它肉质细嫩多油而且鲜而且这条香鱼变成香鱼干以后干制品色泽如黄金可以到处赠送一些客人。
香鱼闻着香吃着更香,曾经是乾隆皇帝的供品,被誉为“淡水鱼之王”。浙江宁海的凫溪村,这里气候宜人,环境幽静,凫溪就是村里一条通海的溪流,水中多石砾,水清流急,藻类丛生,原来是香鱼栖息觅食的好地方,现今早已不见香鱼的踪影。
专家点评专家:香鱼我们是1979年开始研究的农业部有个项目当时这条鱼比较名贵那么看中它以后的发展潜力比较大考虑这条鱼有发展前途就进行研究难度还有点难度的。专家说难,不仅是香鱼要求很洁净的生长环境,再有就是香鱼生长在南方,可是它生长要求的温度却很低。
专家:它生长在溪流当中夏天顶多也不会超过28度最好的生长温度是22到25度所以它喜欢在温度比较低的水域当中。
香鱼原本生长的山涧溪流中,有一个低温的生长环境,而人工养殖,首先就是让水温低下来,那么要找到相对较冷的水,只有选择地下水和一些水库的底层水,凫溪村的水库,水质都清澈,用这里的水养鱼成本还不算高,养殖户自然先想到了要用水库的水养香鱼。
黄坛水库的水质很好,水温很适宜香鱼的养殖我们通过一年的试验效果很好香鱼的成活率达到98%以上。
黄坛水库的水深能到20米左右,这样水库底层水的水温就能保证很低,夏天的温度一般是20度左右,温度正好适宜香鱼的生存,可引来的虽是水库的底层水,到了养鱼池,低温的水经过日晒,也就不能在保证香鱼生长所需的温度了。所以就让养殖池里的水一直是进进出出的流动着。
天气好的时候我们的水位要加高到了夜里温度低了我们的水位要降低。
白天阳光照射水面,水温会不断升高,养殖场就通过加大进水量、减少出水量来保证养殖池里的水能有个较低的温度,而到了夜间,再减少进水的量增加出水的量,这样就能让温度不会太低影响香鱼的生长。进水出水让水流动起来,就能一直保持低温。而且形成的流动水,正好模拟了香鱼在自然界中生长的溪流环境,香鱼在逆流水的刺激下,游得欢实着呢!这里还有很多增氧机,除了给鱼池增氧,促进了水的流动,也能保证了池水的干净。
水里的增氧机走电,一天不停地走,污物卷卷卷到中间排出来。回旋水让脏东西跑到池的中间,这和我们搅动盆里的水,形成回旋的水脏东西就全都集中到盆的中间了,鱼池底又是漏斗型的,那么脏东西很快就排出去了,保证了它清洁的生存环境。
香鱼的生长环境营造好了,吃的事又难住了专家。它吃东西就靠嘴两侧有板状齿梳状齿像梳子一样梳头发的梳子一样刮食的时候这样刮。就是这种特别的吃食方式,在自然界中,香鱼侧扁着身体刮食石头上的藻类。在养殖香鱼的池壁上,生有一些藻类,但是池壁上的藻类数量毕竟少,也供应不上香鱼。人工取新鲜的藻类物质的话,耗工又耗时不划算。所以要想能定时定量的喂香鱼,还得人工补上一些饲料,专家还是想仿照香鱼的刮食行为喂它们。
过去采用的是河鳗用的饵料放成一块一块地让它刮食但是这样一个是污染了水质一个就是饵料容易污染香鱼容易生病。块状的鳗鱼饲料面积小,有的香鱼还挤不上吃食,再加上水的冲刷,污染了水质,而水一污染,香鱼马上就无法生存了。让它刮食行不通,那能不能改变香鱼的吃食方式呢?小时候香鱼的开口饲料师轮虫,取食是吞食的方式,说到底就是香鱼天生就有吞食的能力的。于是专家想到了驯化的事,能不能让香鱼从小的时候就一直吃颗粒的饲料呢。等到长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时候我们强制不让她刮食还是采用颗粒饲料这样就慢慢习惯了以后就吃颗粒饲料了。香鱼吃了颗粒的饲料,也能健康的生长了,可是养了一段时间,香鱼又怎么不香了。香鱼的口味不香了,肯定会影响今后的市场销售,那么专家就想人工养殖香鱼喂的是人工饲料,食物发生了变化,因此它不香了,是不是和香鱼的饲料配方有关呢。给它增加了藻类,生长有香味了长得也快了,还有防病的功能。
过去香鱼在野生的环境下,吃的是藻类物质,而天然的硅藻类本身就散发淡淡清香味,香鱼吃了经过消化也就浑身散发着清香。这样吃了添加硅藻类的的颗粒饲料,香鱼的香味就又回来了。香鱼的香味是回来了,可是到了秋天香鱼的肉又不好吃了。
专家:我们发现这个香鱼到一定的时候有颜色和味道都不好了价钱也就不贵了。一到了秋天,香鱼的体色就发生了变化,银白色的体色变成了深色,肉质也不好了。原来是香鱼的营养物质都用来发育性腺了。
其实,香鱼到了秋季性成熟是因为光照时间变短了,那么专家考虑到香鱼性成熟和日照的长短有关系,那么如果能让香鱼一直生长在夏天的长日照日照时间里,是不是就能延缓香鱼的性成熟呢?
专家:我们采用的是延长光照的时间,就是晚上用太阳灯原来白天只有10个钟点晚上用灯延长2,3个钟点那么性成熟也就延缓了。
专家是用灯光模拟太阳光,延长香鱼的光照时间,这样香鱼的性成熟时间也就向后延迟了,保证了香鱼的上市时间从原来的八九月份一直持续到12月份,大大提高了香鱼的商品价值。
中文名学名命名者及年代香鱼指名亚种Plecoglossus altivelis altivelisTemminck & Schlegel,1846香鱼琉球亚种Plecoglossus altivelis ryukyuensisNishida,1988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0年ver3.1)——数据缺乏(DD)。
香鱼琉球亚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1996年ver2.3)——濒危(EN)。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爬行类)——濒危(EN)。[1]
列入2000年农业部修订的《这个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Ⅱ级。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濒危(EN)。
保护建议应利用各级媒体的力量,大力宣传保护环境及野生动物的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加强渔政管理,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深入开展香鱼的自然资源调查,进一步明确其溯河洄游线路及产卵场所。在北仑河设定禁渔区、禁渔期加强管理。积极开展人工增殖放流,补充香鱼自然资源。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在规划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充分考虑鱼类洄游线路的畅通。香鱼为中小型经济鱼类,经济价值较高。其肉味鲜美,具特殊风味。香鱼肉可以入药,补气活血,催乳。用于产妇乳汁缺少。香鱼肉与鲚鱼肉相似,但质厚,肉嫩,具有一种黄瓜清香气味。香鱼鳔是一个充满气体、前粗后细的带状囊,最前端有细管与食道相通。
捕鱼方法楠溪江两岸渔民捕香鱼,一般是驾竹排、驱鸬鹚捉鱼。一条竹排,七八只鸬鹚可捕10余千克。“苍茫沙咀鸬鹚眼,片水无痕浸碧天,最爱芦花湿雨后,一蓬烟火炊渔船。”宋代林逋的诗,生动地刻划出水上渔家的意趣。有时农家傍晚来客,主人背上鱼篓,拿个网兜下溪,一会儿就摸得一、二斤做香鱼菜肴,宜清炖白烧。楠溪江畔的农妇焙制香鱼有一套好方法,先把鱼背剖开,放在铁丝匾或竹篾上,用文火细烟慢慢熏焙,直至烧成金黄色取出,这就是海内外闻名香鱼干如煮面烧粉干或汤时,掰碎放入一些,再撒点葱药、姜末,则清香四溢,色香味俱佳。
清代诗人壬士稹写了首七绝《渔家》:“楠溪江都是钓人居,柳陌清溪一带疏,好是日斜风雨后,半江红树卖香鱼。”深秋楠溪香鱼上市,忙煞了那些来楠溪江的游客与邻近饮食店主人,他们都去争购活鲜鲜的香鱼。如在花辰月夕、瓦屋纸窗下,以浓郁的村醪和清蒸一盘风味独特的香鱼,“他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怀”,别有一番乐趣。
食物营养成分食物名称香鱼含量参考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能量171千卡由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造成资源量急剧减少,尤其是在香鱼产卵育肥河段的上游大量森林被砍伐,土地被开垦,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了香鱼的繁衍生存的环境;此外,几乎所有河流均拦河筑坝建水库,阻断了其涧游通道,改变了溪川的水文条件;工业污水大量排入溪川,水质污染严重,破坏了原有生态环境;更严重的是产地普遍存在大量杀灭幼、成香鱼的毒、炸等严重破坏资源的现象,加之电、密网和鸬鹚等不良渔法,致使香鱼遭受毁灭性破坏。
2000年飞云江香鱼为1999年的1/4~1/3,衰退是明显的;2000年上溯的幼香鱼约为1000尾,其资源量已十分稀少,濒临灭绝。其原因主要是由水质污染、酷捕滥捞、采捕鳗苗和采挖河沙造成的。预计洄游型香鱼在水库大坝建成后将在飞云江流域消失,但库区中也有可能出现陆封型香鱼种群。若考虑建造香鱼的人工养殖场,进行香鱼的全人工育苗和养成,可弥补飞云江香鱼自然资源的不足。
主要是由于筑堤和水利设施建造比如说是造水库还有就象河流挖沙捕河卖苗另外的原因就是环境污染好多溪流的上游下游中游都有一些排污水的工厂这水一污染这鱼它的卵也不能够附着了幼鱼也不能够孵化了所以就是原来产香鱼的地方基本上都没有了。
香鱼对环境要求很严格,水利设施的建造和环境的污染岸边都破坏了它的生存环境,香鱼在自然界中是越来越少了,更危险的是香鱼是当年生,当年死的,要是不及时挽救的话,就真的有灭绝的危险。但是宁波大学生命学院的李明云教授,把久违了的香鱼又带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