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nure

时间:2024-03-16 20:24:05编辑:优化君

是“终身教授”还是“终生教授”?

“终生”和“终身”都有一辈子、一生的意思,但两者同中有异。

区别(一):“终身”可以表示婚姻,“终生”绝对不可以
区别(二):“终身”可指“社会生命”,而“终生”不可以
区别(三):“终身”与“终生”时间长短不同
区别(四):“终身”比“终生”更委婉
所以,为“终身教授”。

终身教授:是不必接受一年一度的教学、科研考核,聘期可延续到退休,同时享受学校特殊津贴。


美国大学终身教授意味着什么?

美国大学的教授主要分为三种——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正教授。年轻人想进入大学的教授系列,一般不仅要首先有博士学位,而且许多人还要做过若干年的博士后研究,这样才有望被聘为助理教授。担任助理教授大约5年后,经过严格评审,晋升为副教授。担任副教授5年左右,再经过严格评审,晋升为正教授。评副教授不算很难,但评教授就很难了,因为不但要科研成绩很突出,而且还要在本领域很知名。著名教授退休后,可以继续保留教授头衔,称为荣誉退休教授。在美国许多大学,副教授和正教授都属于终身教授。所谓终身教授制,就是一经聘任后,只要不违反法律和职业操守,聘期就自动延续到退休(退休没有强制的年龄限制,且完全自愿),不受学校各种阶段性教学、科研工作量的考核,而且没有被解聘的压力,同时他们还享受学校颁发的终身教授津贴。这是美国确保学术自由的一个重要制度保障。这种制度可以为教授们提供自由、宽松、无须担心生活与工作的学术环境,让他们专心致志地做好学术研究,从而多出大师级的人物。一些年轻有为、有重大独创研究成果的青年学者,30岁左右就能被聘为终身教授。此外,美国的大学还会优中择优,聘请极少数终身教授为“大学教授”(或译为“校级教授”)。在美国现有的高等教育制度下,“大学教授”是一所大学所能够给予一个教授的,名誉最高、待遇最优的头衔。“大学教授”的获得者不但学术上已经在全国或国际上极具威望,涉及的领域既深又广,有资格在一个以上的系开课,教学成绩公认卓越,而且还要对其所服务的大学、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以及所在的社区作出过突出贡献。比如,享誉全球的著名社会学教授乔纳森·H·特纳2010年就被其所任职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河边分校任命为“大学教授”。他因此成为加州大学河边分校自1960年以来的第37位获此殊荣者,也是第二位获得这一无尚殊荣的社会学教授。与许多美国大学不同的是,哈佛并没有终身制的副教授。因此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等其他很多大学,常常利用哈佛没有终身制的副教授这一点,以终身副教授作为诱饵,来挖哈佛的副教授。在中国,院士和人文社科领域的资深教授都是终身荣誉,与美国一些院校里的 “终身教授”颇为相似。目前,中国在酝酿院士退休、退出制度,以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目前,美国也鼓励老年终身教职的教授退休,并且校方已经开始减少对教授提供终身教职资格,而是以助理教授职称来保持职务的流动性和灵活性。

在美国成为终身教授到底有多困难?终身教授大概是个什么水平

在美国,终身教授其实指终身聘任,即academic tenure,终身聘任的教授享受法律保障的不被解聘的合同。一般而言,美国任何学校的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和教授是终身教授。成为终身教授的步骤一般是这样的:博士学位(非必要)进行博士后研究被聘为tenure-track类职位,如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这种职位有些已经可以带博士了(理工科有可能有自己的实验室了)。这种职位的目的是通过一定年限(一般2-7年,一般学校越好,年限越长)的努力,争取被学术委员会认定有资格拿到终身聘书,在这期间,助理教授的工作也可能受委员会数次审查。最终拿不到tenure的很可能直接走人或被推荐到水平更低的学校。在名校,助理教授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干几年出不了领域内顶级的成果一般就得走人。在低一点的学校,拿到终身教职还不算非常难,毕竟学校也需要一定数量的长期员工。因此终身教授的水平更取决于聘任的学校,以及个人的研究能力。 终身教授制度保证了优秀研究者的独立性——拿到tenure后只要别干出格的事情(学术造假,严重刑事犯罪等),学校就很难辞退你;你想研究的课题,只要能拿到钱,学校也没法直接否决掉。此外,高额薪水和长时间的假期甚至整年的假期,能使你能更专注于研究。然而这种制度也造成了熬到tenure以后的教授出工不出力,以及终身教职职位的逐渐饱和。当然请记住,任何头衔高低都没有真正的成果可以看出一个研究者的水平,助理教授不一定比正教授差。 但如果和中国的大学比,我们的大学没有聘任的概念,只要被录用的教授就从讲师开始一步步评职称,就算什么也不做,退休前能混到副教授是肯定的。体系不一样就没有了可比性。 另外,有一种荣休教授(Professor Emeritus/Emerita),是有些大学授予退休的正教授或退休的杰出教授的。而这些人一般是有影响力,并且退休后还与大学有较密切联系的人。


在美国成为终身教授到底有多困难

  首先我们定义一下终身教授指的是tenure track的assistant
professor变成了tenured的associate
professor。然后我讲3个例子。我这里说的仅仅是我过去7年多和各个教授交流和我观察的结果,而且可能仅仅局限于工程类专业。

第一个是我本科念得大学,一个排名60-70名的理工学校。我在是工程专业。我们系当时对于教授的tenure的要求基本是:
1.
要有一定的funding。
2. 要有一定的publication。主要是journal。
3. 要有几个毕业生
4.
要有学校内部还外部的service

当时系里面有3个教授需要评tenure。第一个教授是一个华人教授,他当时拿了NSF
career,在一些conference做了chair,还在tenure前评到了IEEE的senior
member。当然,他的tenure没有什么悬念的通过了。对于一个排名60-70的学校,基本能够拿到NSF
career就是tenure通过的保证。

相对有比较的是后面两个教授。他们俩是同年进入我们学校的。我们学校并没有内部竞争,就是说两个人只会tenure一个人。但是他们俩最后的结果还是很说明问题。先说下他俩的背景。教授K是一路藤校毕业的,数学功底扎实,极为聪明,在系里面也有一些资深教授支持。教授W是加拿大某top
5学校毕业的,比较能说,但是学术水平一般。在他们俩最后凭tenure的时候,教授K没有通过。后来我们比较过他们的work,得出了以下结论:
1. 教授W
的论文,尤其是journal,要比教授K多。原因之一是W选了一个比较容易发paper的领域,而且很多work是算法改进为主。而K选了一个比较基础的领域,出paper比较慢,但是paper的citation都不错。但是对于一个以工程为主的学校,系里面更喜欢这种偏应用的paper。
2.
教授W在某个transaction当associate
editor。而K在这方面没有什么service。K主要的service是学校内部的,比如学校某个project center的director。
3.
W的毕业phd要多很多。K在5年之内只有两个PHD毕业。而W有5个PHD毕业。当然,这也和领域相关。
4.
W的大部分的funding是从周围企业拿到的。这些资金量比较客观。而K由于研究方向,主要的经费是NSF。这就导致了经费总额比较有限。加上2008-2010年期间NSF发放的经费少得可怜。K在经费方面很没有优势。

所以,通过比较,K虽然在学术上也有不错的成绩,但在一个偏向engineering的学校,这样的教授并不是受学校欢迎的。学校更喜欢有更多funding,跟业界合作紧密的教授。所以学校最后reject了K的tenure
application。

第二个例子想讲的是我身边的postdoc。我现在的学校是排名北美top
3(这个应该没有什么疑问吧。。。)postdoc是藤校毕业的,在我们组做第二年postdoc。他来的时候是自带NSF postdoc
fellowship。他最近找到了我们系(应该也能排到北美前5吧。。。)的教职。他说当时再跟我们系主任讨论tenure的的要求的时候,系主任最强调的是:“如果我把你的tenure
package发给external
reviewer的时候,你需要是你所在的这个研究领域的所有青年教授中排名前三”。这个研究领域一个比较细化的领域,而不是一个很大的范围。所以在刚开始选择研究领域的时候就需要知道
a) 跟你同一个水平的青年教授都有谁 b) 他们在做什么 c)
如何让自己的科研领域跟他们不一样。这就如同一个phd从头开题。但是不一样的是,这时你已经没有一个advisor来带你了。

最后一个例子想讲讲我老板。我老板是隔壁大学毕业的。他的老板虽然已经退休,但是名气依然存在。我老板是学EE的,但是最后找到的教职是在Civil
and Environmental Dept. 我们认为我老板当时能找到我们学校的教职应该主要是因为一下几个原因:
1.
在PhD期间的一些论文已经被认可
2. 他在伯克利的最后一年已经开始有一些独立的合作关系。而且合作的人都是领域里的大牛。
3.
他现在做的领域和原来phd期间的领域已经有一些改变。而这个新领域正式系里面想大力发展的。
4.
他能够在系里面开一些新课,加大学科之间的交叉。

多提一句,跟他同期的还有一个教授是本校phd留校了。当时他之所以能留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的老板退休了,系里面需要一个教授继续这个领域。这个算运气相当好。

至于他当时的推荐信都是谁拿我就不知道了。但是应该都不错。

我老板明年要开始评tenure了。基本上前面说在我本科学校tenure需要的要求他都满足了,而且还远远超过了那个要求。比如,在和外面合作上,我老板不仅自己在当上教授以后还有很多和别人合作的一作paper,还搞了一个seminar,把业界各个大牛都请过来给talk。这一方面增加了他在业界的名声,也跟业界大牛们建立了关系。这些人以后都很有可能是他推荐信的撰写人或者tenure的评审人。再比如在研究经费方面,和校内其他教授一起合作从NSF和DOE最近拿到了几个很大项目,算是我们系里最近几年最大的项目了。所以我们觉得他tenure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当然,有时候还是会出现意外。。。。。等明年他变成associate
professor之后我再来补充吧。

写了这么多,最后做个小结。北美的大学有很多,排名和侧重各有不同。我觉得能不能tenure成功取决于内在和外在的因素。外在因素包括:在业界的名气,拿到科研经费的数目,发表的论文,呆过的学生,做过的service。内在因素包括:跟系里面同级的年轻教师的比较,系里面和学校是不是真的想让你过(这个很重要,曾经有过大牛被最早的学校tenure
fail之后换了学校就牛逼了。。。),和系里面各方面的关系(包括和小秘的关系。。。)等。


在美国成为终身教授到底有多困难?终身教授大概是个什么水平

“教授终身制”是美国大学的三大基石之一,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学术的独立和自由,而在我国大学备受诟病的实际上是“职称终身制”,即所谓的教授“一评定终身”。 “‘教授终身制’能够使一部分优秀教授具有更大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责任感,是很强的激励机制。当然,学校对终身教授也是有要求的,必须自觉地达到一定学术水平,并负责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


在美国成为终身教授到底有多困难?终身教授大概是个什么水平

  首先我们定义一下终身教授指的是tenure track的assistant
professor变成了tenured的associate
professor。然后我讲3个例子。我这里说的仅仅是我过去7年多和各个教授交流和我观察的结果,而且可能仅仅局限于工程类专业。

第一个是我本科念得大学,一个排名60-70名的理工学校。我在是工程专业。我们系当时对于教授的tenure的要求基本是:
1.
要有一定的funding。
2. 要有一定的publication。主要是journal。
3. 要有几个毕业生
4.
要有学校内部还外部的service

当时系里面有3个教授需要评tenure。第一个教授是一个华人教授,他当时拿了NSF
career,在一些conference做了chair,还在tenure前评到了IEEE的senior
member。当然,他的tenure没有什么悬念的通过了。对于一个排名60-70的学校,基本能够拿到NSF
career就是tenure通过的保证。

相对有比较的是后面两个教授。他们俩是同年进入我们学校的。我们学校并没有内部竞争,就是说两个人只会tenure一个人。但是他们俩最后的结果还是很说明问题。先说下他俩的背景。教授K是一路藤校毕业的,数学功底扎实,极为聪明,在系里面也有一些资深教授支持。教授W是加拿大某top
5学校毕业的,比较能说,但是学术水平一般。在他们俩最后凭tenure的时候,教授K没有通过。后来我们比较过他们的work,得出了以下结论:
1. 教授W
的论文,尤其是journal,要比教授K多。原因之一是W选了一个比较容易发paper的领域,而且很多work是算法改进为主。而K选了一个比较基础的领域,出paper比较慢,但是paper的citation都不错。但是对于一个以工程为主的学校,系里面更喜欢这种偏应用的paper。
2.
教授W在某个transaction当associate
editor。而K在这方面没有什么service。K主要的service是学校内部的,比如学校某个project center的director。
3.
W的毕业phd要多很多。K在5年之内只有两个PHD毕业。而W有5个PHD毕业。当然,这也和领域相关。
4.
W的大部分的funding是从周围企业拿到的。这些资金量比较客观。而K由于研究方向,主要的经费是NSF。这就导致了经费总额比较有限。加上2008-2010年期间NSF发放的经费少得可怜。K在经费方面很没有优势。

所以,通过比较,K虽然在学术上也有不错的成绩,但在一个偏向engineering的学校,这样的教授并不是受学校欢迎的。学校更喜欢有更多funding,跟业界合作紧密的教授。所以学校最后reject了K的tenure
application。

第二个例子想讲的是我身边的postdoc。我现在的学校是排名北美top
3(这个应该没有什么疑问吧。。。)postdoc是藤校毕业的,在我们组做第二年postdoc。他来的时候是自带NSF postdoc
fellowship。他最近找到了我们系(应该也能排到北美前5吧。。。)的教职。他说当时再跟我们系主任讨论tenure的的要求的时候,系主任最强调的是:“如果我把你的tenure
package发给external
reviewer的时候,你需要是你所在的这个研究领域的所有青年教授中排名前三”。这个研究领域一个比较细化的领域,而不是一个很大的范围。所以在刚开始选择研究领域的时候就需要知道
a) 跟你同一个水平的青年教授都有谁 b) 他们在做什么 c)
如何让自己的科研领域跟他们不一样。这就如同一个phd从头开题。但是不一样的是,这时你已经没有一个advisor来带你了。

最后一个例子想讲讲我老板。我老板是隔壁大学毕业的。他的老板虽然已经退休,但是名气依然存在。我老板是学EE的,但是最后找到的教职是在Civil
and Environmental Dept. 我们认为我老板当时能找到我们学校的教职应该主要是因为一下几个原因:
1.
在PhD期间的一些论文已经被认可
2. 他在伯克利的最后一年已经开始有一些独立的合作关系。而且合作的人都是领域里的大牛。
3.
他现在做的领域和原来phd期间的领域已经有一些改变。而这个新领域正式系里面想大力发展的。
4.
他能够在系里面开一些新课,加大学科之间的交叉。

多提一句,跟他同期的还有一个教授是本校phd留校了。当时他之所以能留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的老板退休了,系里面需要一个教授继续这个领域。这个算运气相当好。

至于他当时的推荐信都是谁拿我就不知道了。但是应该都不错。

我老板明年要开始评tenure了。基本上前面说在我本科学校tenure需要的要求他都满足了,而且还远远超过了那个要求。比如,在和外面合作上,我老板不仅自己在当上教授以后还有很多和别人合作的一作paper,还搞了一个seminar,把业界各个大牛都请过来给talk。这一方面增加了他在业界的名声,也跟业界大牛们建立了关系。这些人以后都很有可能是他推荐信的撰写人或者tenure的评审人。再比如在研究经费方面,和校内其他教授一起合作从NSF和DOE最近拿到了几个很大项目,算是我们系里最近几年最大的项目了。所以我们觉得他tenure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当然,有时候还是会出现意外。。。。。等明年他变成associate
professor之后我再来补充吧。

写了这么多,最后做个小结。北美的大学有很多,排名和侧重各有不同。我觉得能不能tenure成功取决于内在和外在的因素。外在因素包括:在业界的名气,拿到科研经费的数目,发表的论文,呆过的学生,做过的service。内在因素包括:跟系里面同级的年轻教师的比较,系里面和学校是不是真的想让你过(这个很重要,曾经有过大牛被最早的学校tenure
fail之后换了学校就牛逼了。。。),和系里面各方面的关系(包括和小秘的关系。。。)等。


上一篇:ignored

下一篇:ae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