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胜华

时间:2023-05-25 04:37:16编辑:优化君

王胜华

1957年上小学,1963年上中学,1966年失学;1969年成为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1971年进工厂当学徒;1977年任新闻干事。

于2008年11月22日去世。

1977年至1986年业余从事文学写作,发表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戏剧剧本等五十余种,计约一百二十万字;

198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函授部汉语语言文学专业;

1983年-1984年结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曲编剧进修班;

1990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获硕士学位,师从陈多教授、叶长海教授。学位论文《中国西南地区拟兽型始原戏剧研究》发表于《戏剧艺术》1990年并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复印发表。

1990年7月始任教于云南艺术学院戏剧系。先后开设了《中国戏剧学》、《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研究》、《中国文学史》、《西欧戏剧史》、《中外戏剧名著选讲》、《影视欣赏》毕业论文及创作辅导等课程。

1991年起独立承担云南省教委下达的科研项目《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原始戏剧研究》课题。已于1993年顺利完成。1994年参与国家教委科研项目《云南少数民族艺术概论》工作,承担″少数民族戏剧概论″部分。本课题已于1996年8月验收通过。

多年来,勤于田野作业和实地考察,取得了大量的资料,先后在云南、湖南、山西、广西等地进行考察。并于1992年进行了长达2500公里的自行车滇南民族文化考察,途经十八个地州市县,历时47天,获园满成功。云南电视台、《春城晚报》、《云南日报》、《上海文化艺术报》等进行了报道。1992年8月,徒步考察了云南省金平、河口两县的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其后又考察了大理、楚雄、晋宁等地的″跳猫猫″、″跳虎节″、″二月八″等民俗演出艺术形式。

曾先后三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其中论文《蜡祭与猫虎戏剧》获1994年中国云南傩戏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

1992年与人合著《文艺奇光》;

1994年10月录取为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学制三年,师从王小盾教授,专业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中国表演艺术原始。

1997年至2003年任《云南艺术学院学报》副主编;

1997年获文学博士学位;

1994年至2003年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计约二百万字。

2000年后,先后编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艺术人类学》等教材三部。

2001年出版《戏剧的发生与本质》、《戏剧形态研究》、《云南民族民间仪式戏剧研究》及《先泰乐舞戏剧大事年表》四部学术专著,计80万字。

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戏剧的早期形态》即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1年11月任云南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

2003年6月任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所长。

现独立承担省教育厅项目《戏剧人类学》,省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先秦表演艺术史料汇笺》,预计在2004年内完成。

二十年辛苦不寻常,一部二十五万言的著作《云南民族民间戏剧概论》摆在了我的案头。胜华嘱我为本书作序,自是要欣然从命的。当然,之所以乐于执笔作序,倒还不仅在于这是他二十年辛苦所结出的果实;而更主要的还是由于我以为这是一部有价值的、值得推荐的好书。万事起头难,本书开创之功,即已值得大书一笔,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来形容本书,并非只是套用一句成语来表示其开创意义,而也切合胜华写作本书和进行民族间戏剧研究的工作方法和写作过程。(《云南民族戏剧论》序言)

——上海戏曲学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陈多先生

看胜华笔下之民间演艺,直似奇花异卉,扬辉振彩,已令人目不暇接。而胜华勤读书、多行路,能至人所未能至之处,言人所未能言之理,此亦足以令人感叹。我与胜华虽有数度共同切磋学艺的机缘,但他许多新见闻、新创意已远远超越我们以往熟知的境域。(《戏剧的发生与本质》序言)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叶长海先生

经过胜华再次修订,本书即将付梓出版了。这是可喜可贺的事情。如上所说,它不仅是一篇博士学论文,而且是好几代人学术理想和学术实践的结晶。本书作者的贡献在于:以特殊的人生经验和超乎寻常的坚毅与辛劳,成功地完成了这一次历时近一个世纪的接力。(《中国戏剧的早期形态》序言)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小盾先生

可以对新闻界宣布:我们又拥有一个戏剧研究的专家--王胜华。(在王胜华1990年6月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会上的发言)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余秋雨先生

学生评价:

始终处于喧器的生活之外。民族文化精神引领着王胜华老师清瘦的身影支撑起一部部厚重的著作。痴迷于原始艺术精神的找寻,又竭力托起未来民族艺术的传人。这就是他,一个先生。

——1990级戏剧文学学生 刘军

大概,每个民族都会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像清冷夜空里的星星,闪动着理智的眼睛,冷峻地审视着自己的民族乃至人类的命运,审视着民族文化精神的走向。他们一直在努力找寻可以继续燃烧的干草,以传递可以随时重燃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之大火的火苗。王胜华先生可算其中之一人……有此一人,文化幸甚,有此一人,民族幸甚!

——1995年戏剧文学学生 余英(《滇池晨报》01年3月24日第8版)

古人云,″师之不存,久矣。″似乎刚直、坦荡、坚忍不拔已是一个过时的理想,而王胜华老师却无论是在为人、治学还是传道、授业、解惑中,都把它们作为浇铸人生根基的灰浆。这些灰浆,一层层垒起王老师那卓尔不群、呕心沥血的丰硕著述;一砖一石筑起王老师那文质而刚毅的品性;一钉一铆连起王老师对学生孜孜诲眷的深恩厚意。我为能成为王老师的授业弟子而感到幸运。我也做了教师,但我还是想发自肺腑地喊一声:″王老师好!″

——1998级戏剧文学学生 李思洁

来源:《云艺院报》第104期

上一篇:黄庄镇

下一篇:许特根森林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