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泥鳅
红泥鳅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因为基因突变或者环境变化,造成泥鳅体内的控制因子失去营养,才出现体色发红、或是发白的情况,产生的概率为千万分之一。鱼类在受到生长环境的影响,会有体色变异的现象,通常比较为常见的红色的鲤鱼、鲫鱼,可是变异的红泥鳅还是很少见的。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金鱼有鲤鲫鳅鲹数种,鳅尤难得,前古罕知……”(《本草纲目》崇祯刻本,卷44)。除观赏用外,还可食用,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较高而脂肪较低,红泥鳅体内还含有丰富的核苷,核苷是各种疫苗的主要成份,能提高身体抗病毒能力。磷酸葡萄糖变位酶对肝炎癌症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红泥鳅鱼含优质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维生素B1、烟酸、铁、磷、钙等。其味甘,性平,有补中益气、养肾生精的功效,对调节性功能有较好的作用。红泥鳅
红泥鳅食用价值高营养丰富,美味又滋补,素有“天上的斑鸠,地下的泥鳅”和“水中人参”之美誉。经测定,每100克红泥鳅肉中,含蛋白质22.6克,脂肪2.9克,碳水化合物2.5克,灰分1.6克,钙51毫克,磷154毫克,铁3毫克,硫黄素0.08毫克,核黄素0.16毫克,尼克酸5毫克,还有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A70毫克,维生素B130毫克,维生素B2440毫克,还含有较高的不饱和脂肪酸。红泥鳅含脂肪成分较低,胆固醇更少,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含一种类似廿碳戊烯酸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人体抗血管衰老,有益于老年人及心血管病人。泥鳅和豆腐同烹,具很好的进补和食疗功用。
适用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特别适宜身体虚弱、脾胃虚寒、营养不良、小儿体虚盗汗者食用,有助于生长发育;同时适宜老年人及有心血管疾病、癌症患者及放疗化疗后、急慢性肝炎及黄疸之人食用,尤其是急性黄疽型肝炎更适宜,可促进黄疽和转氨酶下降;同时适宜阳痿、痔疮、皮肤疥癣瘙痒之人食用。
食用功效具有补中益气、除湿退黄、益肾助阳、祛湿止泻、暖脾胃、疗痔、止虚汗之功效。红泥鳅含多种营养成分,蛋白质,糖类,矿物质(钙,磷,铁)维生素(VB,VA,VC)均比一般鱼虾高,脂肪成分较低,胆固醇更少,并含有艹碳戊烯酸的不饱和脂肪,性凉,夏天吃最好。
各家论述1.《滇南本草》:煮食治疮癣,通血脉而大补阴分。
⒉《医学入门》:补中,止泄。
⒊《本草纲目》:暖中益气,醒酒,解消渴。
⒋《随息居饮食谱》:杀虫。
⒌《四川中药志》:利小便。治皮肤瘙痒,疥疮发痒。
红泥鳅
池塘养红泥鳅,一般选用水泥池或三合土池,池深70~100厘米,水深50~60厘米,池底铺15~20厘米厚的肥泥,池的面积可大可小,以2~3亩为好。池塘应排灌方便,进出水口均用铁丝网防逃。放养前应进行清塘消毒,其方法和用量与鱼苗池相同。如无生石灰,也可用漂白粉消毒,每亩用量4~5千克。有条件的话,可在池中央和排水口附近设置集鱼坑,便于日后捕捞。红泥鳅苗入池前,也应施肥以促使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待施肥后2~5天,红泥鳅苗即可下塘。每亩放养30~50公斤,有丰富水源条件的可增加放养量。要根据池塘水质情况,经常投施一些有机和无机肥料,以培肥水质。另外,每日还要投喂一定数量的人工饵料。投喂的饵料种类有蝇蛆、鱼粉、猪血粉、蚕蛹粉、米糠、麦麸、菜饼等。投喂量可根据不同季节而不同。5~6月为鳅体重的4%~5%;7~8月为8%~10%;9~10月为5%~6%。池塘内要搭设饵料台,饵料要投到食台上,每池可根据大小设3~4个饵料台。投饵前应检查吃食情况,如发现未吃完,应减少其投量。一般以投饵后2~4小时吃完为度,还要每隔3~5天清洗一次饵料台,以防疾病发生。池塘要经常注入新水,以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池水宜保持中性或弱酸性(pH值为6.5~7.2),并每隔一定时间(15~30天)用1~2ppm的漂白粉消毒一下,以达到灭菌防病目的。水质管理池水水色以黄绿色为宜,透明度20~25厘米,酸碱度为中性或弱酸性,溶解氧2毫克/升以上,并适时用田螺、微生物制剂改良水体。
饲料投喂要求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在30%左右,粒径2.3毫米以内,水温15℃时,投喂量为在池红泥鳅总体重的2%,水温20~28℃时,投喂量为在池红泥鳅总体重的3%~4%。每天投喂3次,投喂饲料时遵循“四定”投喂原则。
日常管理每天早、中、晚3次巡塘检查,观察水质变化以及红泥鳅的摄食、活动情况,并做好防逃工作。
疾病预防每公斤饲料添加抗生素2克、三黄粉5克、维生素C2克,拌匀投喂,每月1次,每次连喂5天,并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预防红泥鳅气泡病时,做好对池中各种气体饱和度的检测,保证饲料供应充足,减少红泥鳅吞食气泡的机会。若红泥鳅已经发生了气泡病,可用5毫克/升的食盐水全池泼洒,并排出一部分老水,添加新水。另外,每立方米水体用0.7克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溶水全池泼洒防治车轮虫病和舌杯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