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朝北洋水师舰队实力介绍(附带舰长)
(一)主力舰队
舰名
舰种 排水量(吨) 马力(匹) 航速(节) 火炮(门) 鱼雷(具) 乘员(人) 管带 制造地 下水(年)
定远 铁甲舰 7335 6200 14.5 22 3 331 刘步蟾 德国 1882
镇远 铁甲舰 7335 6200 14.5 22 3 331 林泰曾 德国 1882
来远 巡洋舰 2900 4400 15.5 14 2 202 邱宝仁 德国 1887
经远 巡洋舰 2900 4400 15.5 14 4 202 林永升 德国 1887
致远 巡洋舰 2300 7500 18 23 4 202 邓世昌 英国 1886
靖远 巡洋舰 2300 7500 18 23 4 202 叶祖珪 英国 1886
济远 巡洋舰 2300 2800 15 11 4 204 方伯谦 德国 1883
平远 巡洋舰 2100 2400 11 11 1 145 李和 福建 1879
超勇 巡洋舰 1350 2400 15 18 3 135 黄建勋 英国 1881
扬威 巡洋舰 1350 2400 15 18 3 135 林履中 英国 1881
镇东 炮舰 440 350 8 3 - 55 英国 1879
镇西 炮舰 440 350 8 3 - 54 英国 1879
镇南 炮舰 440 350 8 3 - 54 蓝建枢
英国 1879
镇北 炮舰 440 350 8 3 - 55 吕文经 英国 1879
镇中 炮舰 440 400 8 3 - 55 林文彬 英国 1881
镇边 炮舰 440 400 8 3 - 54 英国 1881
(二)鱼雷舰队
舰名
舰种 排水量(吨) 马力(匹) 航速(节) 火炮(门) 鱼雷(具) 乘员(人) 管带 制造地 下水(年)
左一 鱼雷艇 90 1000 23.8 2 3 29 王平 英国 1887
左二 鱼雷艇 74 600 19 2 2 28 李仕元 德国 1887
左三 鱼雷艇 74 600 19 2 2 28 徐永泰 德国 1887
右一 鱼雷艇 74 900 18 2 2 28 德国 1887
右二 鱼雷艇 74 597 18 2 2 28 刘芳圃 德国 1887
右三 鱼雷艇 74 597 18 2 2 28 曹保赏 德国 1887
福龙 鱼雷艇 144 1597 22.5 2 2 20 蔡廷干 德国 1886
一、二、三、四、 鱼雷艇 28 650 13.2 1 1 16 德国 1881
定一、定二、 鱼雷艇 16 91 15 2 2 7 德国 1882
镇一、镇二、 鱼雷艇 16 91 15 2 2 7 德国 1881
捍雷 鱼雷艇 7
中队甲
中队乙
(三)后勤舰队
舰名
舰种 排水量(吨) 马力(匹) 航速(节) 火炮(门) 鱼雷(具) 乘员(人) 管带 制造地 下水(年)
湄云 练习舰 578 320 9 8 - 70 吴世忠 福建 1869
康济 练习舰 1310 750 12 11 - 124 萨镇冰 福建 1881
威远 练习舰 1268 750 16 7 - 124 林颖启 福建 1877
泰安 练习舰 1258 580 10 10 - 180 福建 1876
敏捷 练习舰 700 - 60 戴伯康 英国 1888
操江 运输舰 950 425 9 4 - 91 王永发 上海 1865
海镜 运输舰 1358 600 9 3 - 180 福建 1873
利运 运输舰 110 - 57
犀照 运输船 60 9 - 1888
镇海 运输舰 950 480 9 5 - 100 1871
宝筏 布雷舰 - 大沽 1890
飞霆 汽船 440 5 -
守雷、下雷、 小轮船 - 16 大沽 1888
巡雷 小轮船 - 4
快马 小轮船 - 25
飞艇 小轮船 - 18
利水 小轮船 - 20
超海 小轮船 -
遇顺 拖船 - 大沽 1875
东澧 小轮船 -
赶海 小轮船 -
导海 挖泥船 - 164
飞虎 通报舰 -
伏平、勇平、开平、北平、 运煤船
要历史课前演讲。。内容是黄庭坚,求演讲稿。如果能做成PPT就更好了。。不做也没关系啊。。实在太急了
PPT:http://wenku.baidu.com/view/23db8d13a2161479171128e3.html黄庭坚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 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晁补之云:“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 是当行家语,自是著腔子唱好诗。”(见《诗人玉屑》)另有不少俚词,不免亵诨。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苦笋赋》等。书论有《论近进书》、《论书》、《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 黄庭坚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黄庭坚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后人所谓宋代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在运笔、结构等方面更变古法,追求书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黄庭坚与苏轼、米芾、蔡襄等被称为宋四家。 黄庭坚对书法艺术发表了一些重要的见解,大都散见于《山谷集》中。他反对食古不化,强调从精神上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强调个性创造;注重心灵、气质对书法创作的影响;在风格上,反对工巧,强调生拙。这些思想,都可以与他的创作相印证。 流传黄庭坚的书法,小字行书以《婴香方》、《王长者墓志稿》、《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稿》等为代表,书法圆转流畅,沉静典雅。大字行书有《黄州寒食诗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风阁诗》等,都是笔画遒劲郁拔,而神闲意秾,表现出黄书的特色。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此外黄庭坚的书法还有《伯夷叔齐墓碑》、《狄梁公碑》、《游青原山诗》、《龙王庙记》、《题中兴颂后》等。 《经伏波神祠诗》,行书墨迹,纸本,46行,每行字数不一,共477字。原迹现在日本。此诗帖,洋洋数十行,挥洒自如,笔笔精到,气势开张,结体舒展,范成大评“山谷晚年书法大成,如此帖毫发无遗恨矣,心手调合,笔墨又如人意。”此帖正是一种心平气和的境况下的经意之作,具有黄庭坚书法艺术的特点,是黄庭坚晚年的得意之作。
清朝北洋水师为什么会败
1.日本准备充分
日本破译了中国的电码,对北洋水师的行动了如指掌.并且在战前多次演练,并制定了相应的战略和战术,而北洋水师则是仓促应战.
2.双方指挥官的才能差距
日军指挥官伊东佑亨是江田岛海军学院的高才生,并多次赴英国留学,实际经验丰富;北洋水师的指挥官丁汝昌原本是李鸿章手下的一个骑兵部队的指挥官,旱鸭子一个,虽然他已极力作战,却仍力不从心.
3.双方实力的差距
北洋水师自成军后10年内未添置过一艘军舰,这10年中世界海军又取得极大发展.日军的军舰多是当时的新舰,技术含量高于中国.联合舰队的平均航速比北洋水师快5节,在舰对舰战争中5节的差距意味着什么?
4.士兵的训练水平的差距
由于北洋水师经费有限,平时的训练和战时的保障都大达折扣;而日本则倾全国之力于海军,官兵长期有针对性的刻苦训练,双方的作战水平不言自明,黄海海战中方的命中率只有日本10%.
5.装备保养不利
由于经费不足,北洋水师的装备保养维护很差,在开战之初,丁汝昌就是因为主炮射击时震塌舰桥而负伤的.
6.国际环境
日本之所以能这么快的崛起,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西方国家的扶持.最典型的就是英日同盟,当时日本海军最好的军舰是5艘从英国进口的"狮"级巡洋舰,日本称之为"金刚"级.并且这5艘是"狮"级的改良型,比英国自己的还要先进,要知道英国一向是把自己较次的装备卖给中国的.所以,基本上当时整个国际社会是扶日抑中的.
7.政治环境
当时清王朝已腐败不堪,内忧外患;而日本从上至下励精图治,一切不言自明.
综合种种因素,北洋水师却难获胜
翁继红的作品有收藏价值吗 怎么样??、、、
翁同龢当然是书法家,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他不但是书法家,也是两朝的帝师,咸丰时期的状元,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参机务。他的作品有两种形式:一是书法,二是信札现在对联价格一般在10玩到20万左右,甚至更高,影响价格原因的有,作品内容、写的好坏,其次对价格稍微有影响的是装裱,看是不是原装裱,就是当年或者很早以前装裱的,还有就是用的纸张,当时的翁同龢地位显赫,又是高官,自然用的都是好纸,当是的普通老百姓是买不起的!最后,品像很重要,品像差,影响价格是可想而知的。综合上述,收藏价值不用多说您就应该明白!~
翁同龢的人物争议
翁同龢的一生,除了书法外,一件是中日甲午战争,一件是百日维新运动。 翁同龢在清末两次重大的历史事件中,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翁同龢与李鸿章之矛盾,历来为学人解读不一。 翁、李矛盾之实质并非徇私翁同龢,咸丰六年(1856年)状元,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为晚清清流派领袖。在道、咸、同、光四朝,翁氏几代累任高官。其父翁心存、兄翁同书皆为晚清重臣,翁心存、翁同龢父子更为两朝帝师,时称“一门四进士、一门三巡抚;父子大学士、父子尚书、父子帝师”。咸丰九年(1859年),翁同龢长兄翁同书为安徽巡抚,时定远为捻军和太平军围困,同书弃城。次年,寿州团练苗沛霖因与其他团练仇杀而背叛攻寿州,同书允其请,恕其前行,更以其仇孙开泰、蒙时中首级交付苗氏,结果苗仍反悔不降。同治元年(1862年)曾国藩具折严劾,谓丢失疆土在先,受贼玩弄继之,奏折中更有“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句,笔笔刀刃,架当今于大义,置同书于不覆,具折人即为李鸿章。依大清律,同书被定“大辟”(斩首),实判流放西北,三年病死。翁心存亦急病死。有人便据此推测翁同龢与李鸿章同朝为官,“徇私报复,倾陷排挤,无所不用其极”。更有将翁、李二人政见不同归为私人恩怨,将民族大义无端庸俗化,进而捕风捉影,将莫须有之军费问题说成战败理由,把罪责推至翁同龢身上,此种评判实在牵强附会,不负责任,显有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之嫌。若照此逻辑推测,凡同朝为官者,其先人、家人中有为对手所参而致政治落马的,为避嫌计,其人便须终身唯对手马首是瞻而亦步亦趋,对手正邪是非一概弗论乎?其论言出无据,极类街谈巷议,无事生非,以讹传讹,实为史家大忌。翁同龢和李鸿章有隙,其实质是政见之不同,翁为清流派领袖,与孙家鼐、志锐、文廷式、汪鸣銮等形成与后党抗衡的帝党集团,李鸿章则为后党重臣,翁、李之争,说到底是帝、后两党政见之争。再说翁同龢六十年为官,终其一生所涉重大事件,除开甲午战和之争另述,有平反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冤假错案,为晚清中国法制体系自我完善之典范;有支持盛宣怀(盛为李鸿章亲信旧属)等创办中国第一家自办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由其主持之户部拨银100万两“生息官款”存于该行,为中国通商银行最初营运资金;更有:康梁等维新主张亦皆由翁氏极力向光绪推荐,并从户部拨银1500两作为强学会活动经费,又密奏光绪“教育为自强之本,未可遏阻,使天下寒心”,复亲自起草成立京师大学堂的奏章,主张废除科举,开经济特科,采纳康有为等汰冗员、停捐纳、修则例、裁绿营、练新军、办学堂、荐人才、修铁路、开银行等十二道新政,自是打开晚清政改新局面,翁本人更代光绪拟《明定国是诏》,是诏自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颁布,掀开戊戌变法一页。 甲午战事与翁、李之争甲午翁、李之争。仍从翁氏作风讲起,昔年翁同龢入值弘德殿期间,还奉命去养心殿为两宫皇太后进讲《治平宝鉴》一书章节,第一次进讲《宋孝宗与大臣陈俊卿论唐太宗能受忠言》,翁即反复阐述君主虚怀纳谏、礼贤下士。之后,又讲宋、金、元、明四朝帝王政迹,以史为镜,借答两太后提问,指陈时弊,提出对策,直言进谏,为当朝少见,可称直臣。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亲政,翁仍赴毓庆宫书房授课。此间翁不断向光绪呈送西学著作,并与光绪讨论时政,直至引起慈禧和帝党疑忌,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被慈禧下令裁撤光绪毓庆宫书房。翁氏行迹,可称贤臣。今人有论,谓翁同龢当年急欲挫败李鸿章,是以拼命主战,将抗击外敌诬为廷臣内斗所致,其论荒诞而不经,不但于翁不公,于李也不公。可以断言,主战与主和,皆是出自国家利益,政见不一,不能形成合力,这是历史的遗憾,而民族的不幸,又属必然。甲午战事既开,中方屡战不胜。慈禧惊惧,乃令翁同龢“驰赴天津诣鸿章问策”。据清人胡思敬记述:当翁问及北洋舰队接战事,李“怒目相视,半晌无一语”。良久,反诘道:“师傅总理度支,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翁对曰:“计臣以撙节为尽职,事诚急,何不复请?”李愤然答曰:“政府疑我跋扈,台谏(纪检官员)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于是,后人(包括胡思敬)又拿此来做文章了。其实,翁氏确以财政困难为由,限制北洋水师经费支出,且奏请海军停购船械二年。然翁氏治户部,经费支出需统盘考虑,这是常情常识,奏请海军停购船械事为光绪十三年(1887年),其时为堵黄河郑州段决口,乃将《海防事例》改为《郑州事例》,一面是海防,一面是民生,孰轻孰重?郑州工程结束后,总理海军衙门和李鸿章本人均未及时提出购买新式船舰,及至甲午战事起,翁氏即令户部拨银650多万两支持总理海军衙门购买新式船舰。而李鸿章之淮军所存银钱800多万两并未用于甲午战事,可见淮军兵败并非军费所致。若诚如胡思敬所言,有鸿章反诘翁氏事,当属情急搪塞之词,鸿章之机变口才可知。故将甲午战事中北洋水师及淮军败绩归咎于翁氏长期克扣及拒绝给鸿章拨款所致,实属荒诞不经之至。顾视翁同龢平生经历,自非长于军事,李鸿章长期鼓吹北洋水师实力,翁不知底里,自是深信不疑,曾与王伯恭言:“合肥治军数十年,屡平大憝,今北洋海陆两军如火如荼,岂不堪一战耶?”及至屡战不胜,方起疑窦,于离津前令其姻亲、时任长芦盐运使季邦桢将北洋水师“将士之贤否,军报之虚实,器械之良窳”实情相告,故可以相信,翁同龢极力主战,正是出自对清国海军力量的自信,而与其一贯清流派思想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