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汉语

时间:2024-04-01 07:55:48编辑:优化君

客家话是最为接近中古汉语的语言吗?

是,


资料:中古汉语朗读将进酒视频等polyhedron古韵的复原中古汉语的视频,假设视频是真的,客家话岂止最接近中古汉语,以相似度来看简直就是一个语支,不超出一个语支的范畴,就是现代时期中古音,客赣语支(四邑话,赣语,客家话)和闽南语文读层次最接近视频,客家话不是客家人发明的
古代文献:

文献一:南宋《跋赡学田碑》汀邻五岭,然风声气习颇类中州言语习俗,与赣相类”
1说明当时五华兴宁和江西地区的方音相似,客家话和中州中原雅言可能是同语支,当时中州可能和闽西客家话同类,宋朝河南话可能是接近晚期中古汉语和客家话,与polyhedron古韵不谋而合

文献二:明正德《兴宁县志》其声大率齐韵作灰...与江南同。
2现代吴语保留很多晚期中古汉语特征,6百多年前的江南很可能说晚期中古汉语,一种兴宁口音的中古汉语方言,而兴宁吴姓等来自江南,晚期中古汉语分化成吴语,官话,广府话等

文献三:清同治《赣州府志》赣州界接闽粤,语言文字多与相类...称水道为圳,字书所无。称水石相际为屝,见之《象山集》
3说了客家话和赣语的关系,深圳的圳出自客赣片区


文献四:南宋朱熹《朱子语类》卷第一百三十八,朱熹讨论雅言: 四方声音多讹,却是广中人说得声音尚好。盖彼中地尚中正。自洛中脊来,只是太边南去,故有些热。若闽浙则皆边东角矣,闽浙声音尤不正。


4唐朝张九龄开通珠玑巷,广府人祖先是宋末珠玑巷大迁移江西,闽西,河南开封府这些客赣地区来的,珠玑巷是客家人其中一个大来源,迁来珠玑巷的移民同时说客家话和广府话的可能性较低,早期广府话可能是客赣语,南宋朱熹说的广中人应该是客家话而非宋末之后的广府话,广府话只有17声母,可能是客家话的简化音

闽浙(闽语和浙南温州话等)尤不正,宋太宗听不懂泉州片闽南话是因为泉州人不用闽南语文读和宋太宗说话,而闽南语文读是和客家话一类而非广府话


中古古汉语发音是粤语吗?

标准粤语

粤语是一种属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在中国广东、广西及香港、澳门和东南亚,以及北美、英国和澳洲华人社区中广泛使用。它的名称来源于中国古代岭南地区的“南越国”(《汉书》作“南粤国”)。为区别江浙吴语地区的“越”,故两广今取“粤”为正字,特指南粤两广,因而越剧与粤剧并非指同一事物。另外,“粤”,也长期作为岭南地区的统称。 两广分别称为“两粤”, 广东为“粤东”,广西为“粤西”,并且海南岛长期属于广东省下属的行政单位,因此也包含在这个“粤”的历史概念内。 到民国时期开始,“粤”才收窄范围特指广东省。 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粤”有广义(两广及海南)和狭义(仅指广东省)之分。“粤东”“粤西”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指代范围也截然不同。粤语的起源,定型远在宋代两广初分之前。 因此,在历史文化的概念上看,“粤语”应该理解为广义上的“岭南语”, 而非“广东省语。”

在语言学分类上,中国北方学者与一些两广及西方学者间存在分歧。一种说法是粤语是融合了古南越语的汉语;另一种则是古南越语融合了汉语成分而成为一种全新的语言。前者出于文化和政治上的考虑,将粤语作为单一语言汉语的一种方言;而反对者,从岭南地区的政治立场出发,认为粤语是汉语族语言之一,是一门独立的语言。两者各有其语言学的依据。


广州话

旧称广府话,又被称为省城话、白话,中国官方一般称作广州方言、标准粤语。广州话是粤语的标准音,亦是主要的一种口语形式。一般视广州老城区的西关口音为正宗,但现时西关口音已近乎失落,省内通常以《广州音字典》(1983年)收录的字音为标准。广州话由广州音、粤语词汇、粤语语法构成。广义的广州话主要流行于广东珠三角及广西粤语地区、香港及澳门、海外广东籍移民的华人社区,狭义的广州话指现广州市中心城区使用的粤语,而广州与佛山、中山、梧州、香港、澳门的口音相比则大致相同。以广州话为母语的人部分能书写粤语白话文。受到广州(广东省会)的经济及文化影响,广东珠三角居民都能使用带口音的广州话,粤东、粤北部分地方也有使用粤语的居民。粤语是省内的通行语,不少广东人能操二种以上的母语。

有人指,用“广州话”指代广州以外的口音(包括港澳粤语)不恰当,所谓的“广州话”亦不合理,因广州话不是广州人发明。现时的广州话是由各地商人在广州经商而发展出来的,因此使用“广东话”方为正确。由于外国人在广州通商时误将省城(今广州)等于广东“Canton”(现时的广交会英文为“Canton Fair”),将广州话及粤语通通译为“Cantonese”,事实上广东与广州不是同一概念,所以应将“Cantonese”译为“广州话”方符合本义。广州话早已是学术名称,而广东话则只是俗称,香港学术界仍称之为广州话。正如将闽南语称为福建话一样,称广州话为广东话是民间口语习惯。但因广东地区又主要有三大方言:粤语、潮汕话、客家话,这三种方言又完全不同,所以将将其称之为广东话确实牵强。而且省城(今广州)称为“Canton”,而且广交会原本就是广州交易会,所以大众还是将“Cantonese”对应“粤语”,“Standard Cantonese”对应“广州话”或者“标准粤语”。

广州话中除了粤语中所含的词语之外,还吸收不少潮州话及客家话的词语,例如“口渴”读成“口涸”、“喉干”或“口干”。另外广州也是外国人的集中地,有不少外来语,如士多、士多啤梨、摩登等等,与香港相同。广州本地也有一些原创的词语,如黄犬(蚯蚓)、塘尾(蜻蜓)。广东话经常在形容某事情夸张时,喜好用“好”字。如:好大,好高兴,好喜欢....

香港粤语

香港粤语(又叫港式粤语或香港话,相对于港式英语),以前香港对当地的粤语口语并没有正式的名称,通常沿用广东民间的叫法:广州话、省城话、白话,而香港官方只称粤语。1970年代之前,当地粤语混合了多种地区的粤语口音,如“妈姐”按顺德音叫成“马姐”,但倾向以广州话为准。于1980年代开始,“广东话”被香港政府作为当地粤语口语的标准称谓,而广州话、省城话、白话等名称则逐渐退出正规场合。以前习惯称粤语做广东话的人主要是外省移民(包括台湾),他们将广府人的粤语称为广东话,同时人们学习香港的广东话时明显带有懒音。

香港粤语口音标准源自广州话,加入了香港本地文化,慢慢地形成为一套具有香港特色、以口语为主的语言。香港又是英国殖民地,因此出现很多外语词汇,香港人亦习惯中英混合使用。粤语是香港的法定语言之一,政府内部沟通以及发布消息常以广州话与英语为主,广播媒体一般设有粤语频道。虽然港式粤语使用者众多及覆盖面很广,不过港式粤语只当作一种广州话口语变体,即使香港有所谓粤语正音运动,但仍未作为口音标准。



粤语保留不少已在现代标准汉语消失的古汉语词汇,例如:

渠:即“他”之意,今又作“佢”,‘渠所谓小令, 盖市井所唱小曲也。’明王骥德《曲律》
寻日:“昨天”之意,“寻日寻花花不语 (程垓,宋词)”
几时:“何时”之意,“明月几时有(宋词苏轼《水调歌头》)”
求祈:-要求]神佛\祈福的口码,多由祖辈留下,不必经过思考,随便说说,应酬过后便算。
求祈讲,事旦噏,随口噏;不经大脑的说话。
謦欬:“聊天”之意,现在多用同音字写作“倾偈”
崖广:原意为“悬崖上的小屋”,引申为“危险”之意,今常用近音字“牙烟”表示
英语等外来词汇
广州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很多词汇受到英语影响,如称:球为“波”(Ball),小商店为“士多”(Store),出租车为“的士”(Taxi)...。但这些词在内地却很少见到,以至于慢慢发展到,成为珠江地区特有的词汇,但“的士”一词,已几乎蔓延全国,由过去说“截出租车”到现在流行说“打的”。


中古近代汉语的代表作是什么?

  本书汇集论文32篇,有对汉语史研究和训诂学研究的关系的论述,有对当前中古、近代汉语词汇、语法研究的综述和展望,也有对该领域一些研究语料的价值的分析,更主要的是对中古、近代汉语词汇、语法研究中诸多疑难问题的考证及进一步探讨。所做工作涉及汉语俗语词、俗字的考释、口语语法规律的探索、俗语言文献的整理等多个方面,对汉语史研究、古籍整理、辞书编纂以及高校语文教学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书后附有“本书重要词语音序索引”。
  董志翘(1950—)男,浙江嘉兴市人。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主任,兼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从事汉语史、训诂学及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重点社科项目1项、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3项、省政府社科基金项目1项。出版专著《中古虚词语法例释》、《训诂类稿》、《词汇研究》、《中古文献语言论集》、《校注》、《20世纪以来中古汉语词汇研究论纲》等9部、译著l部,参编大型语文辞书4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20余篇。其代表作曾获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2002)、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1项(2003)、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1995、2001)、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2002、2006)。
  序
  21世纪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随想
  中古汉语语法研究概述
  训诂学与汉语史研究
  汉文佛教文献语言研究与训诂学
  汉译佛典的今注今译与中古汉语词语研究
  ——以《贤愚经》《杂宝藏经》译注本为例
  试论《观世音应验记三种》在中古汉语研究方面的语料价值
  《高僧传》的史料、语料价值及重新校理与研究
  故训资料的利用与古汉语词汇研究
  ——兼评《故训汇纂》的学术价值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比数”新解
  扬雄《方言》与中古、近代汉语词语溯源(二例)
  佛教文献与《世说新语》疑难词语考释
  《世说新语》疑难词语考索
  中古汉语中的“快”及与其相关的词语
  汉译佛典中形容词的“同义复叠”修饰
  中土佛教文献词语零札
  中华版《高僧传》校点商补
  梁《高僧传》“疆场”例质疑
  “儿”后缀的形成及其判定
  ——兼与竺家宁先生商榷
  《唐律疏议》词语杂考
  敦煌社会经济文献词语略考
  汉语词汇研究与敦煌社会经济文书的整理


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声调的主要变化,结合实际例子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声调有很多不同之处。下面是一些主要的变化和相关的例子:1. 声调数量的变化:古代汉语中有四种声调,分别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而现代汉语中有四种声调,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例如:“李白”在古代汉语中是上声+去声,而在现代汉语中是阳平+上声。2. 声调发音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发音方式也会发生变化,这导致了一些声调的发音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例如:“妻子”在古代汉语中是阴平+上声,而在现代汉语中是阴平+去声。3. 入声消失:在现代汉语中,入声这个声调已经消失了。它原本是一种短促的音调,但在现代汉语中,大部分原来的入声字都变成了阴平或阳平。例如:“十”在古代汉语中是入声,但在现代汉语中变成了阴平。总的来说,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声调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现代汉语的声调系统仍然是基于古代汉语的声调系统发展而来的。


为什么汉语普通话只有四种声调

声调(tone)是附着在音节上的,具有区别意义的超音段(supasegment)部分。主要特征在于其音高变化。汉语普通话有四个声调,分别用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来表示。(思考:轻声是不是声调)

调值和调类。调值是指声调的实际读法,用五度标记法来表示,上面的55、35、214、51就是调值。调类是声调的分类,分类的方法跟传统的音韵学有关,上面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就是调类。注意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同样是阴平在不同的方言里面读的可能很不一样。这里讨论的主要是调类。

现代汉语的声调是怎么来的。
从中古汉语而来。中古汉语分为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其中,平上去都是纯粹的音高变化;入声 不仅有音高变化,而且有音节上的变化。注意,中古汉语没有阴阳之分,普通话没有入声。现代汉语普通话与中古汉语的声调变化主要概况而言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四)声”,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况,不能反映全貌,大致而言:“平分阴阳、浊上变去”的意思是:由于全浊声母的演化,使得原来全浊声母的字从平声分化为阳平(第二声),从上声归并到去声(第四声)。“入派三(四)声”的意思是入声消失,原来属于入声的字,归并入其余三(四)声。其中,全浊声母的入声也是归到阳平的。其他的各有各的规则,不细说。
举例:
盘,中古汉语属平声,声母是并母[b],全浊声母,现代汉语归为阳平。(平分阴阳)
蛋,中古汉语属上声,声母是定母[d],全浊声母,现代汉语归入去声。(浊上变去)
学,中古汉语属入声,声母是匣母[ɣ],全浊声母,现代汉语归为阳平。(入派三声)
由此可见,声调的变化跟音节变化密切相关。

在汉语方言中,情况变化比较复杂。汉语方言声调最少的只有两个(焉耆话),最多的可以到12个(某些地方的吴语),其中大多数的声调是在4到9个之间。典型的比如闽语,有八个声调。即是中古汉语平上去入全部分为阴阳,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音入阳入。都是由全浊声母消失而导致的。注意这里不同调类的调值跟普通话很不一样。

中古汉语的声调是怎么来的。
从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我们有足够的文字资料去记录当时的语音情况,而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我们缺乏足够的文字记录去分析。这时候采取的是历史比较法,从方言、域外方音(韩语、日语、越南语等)、汉藏语系的其他语言(藏语、台语、壮语等)去推测上古音是怎么读的。从其中我们可以推测出声调的变化情况。

我们看到声调的变化跟音节变化密切相关,入声的变化是典型的例子:韵尾的消失造成了声调的变化。而上声、去声也可能有类似的过程。关于上古音的说法有很多,争议也比较大。举一个说法是,*-s是去声的来源,*-s的意思是原来的语音中有s尾音,后来s脱落,变成去声。比如说大,它的拟音是das;命,拟音是mrings。这些在域外方音可以得到印证。


中古汉语里“甲”读什么?

“甲”不就是读现代汉语上声么,为了确认下,帮你查了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甲”字,读的就是现代汉语的上声,其中第三个引申义“铠甲”所举的例子就是黄巢的这首《不第后赋菊》。不过为了更确切点,我又翻了下王力《古代汉语》通论关于用韵的例子和双声叠韵、古音通假。不过很可惜只举了上古汉语的例子,没有发现关于“甲”的古音的演变。所以我觉得“甲”读的应该就是现代汉语的上声了。


上一篇:男子汉大丈夫

下一篇:间架结构九十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