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饮

时间:2024-04-01 14:44:12编辑:优化君

幽州夜饮的注释译文

1、幽州:古州名。辖今北京、河北一带,治所在蓟县。2、高堂宴:在高大的厅堂举办宴会。3、迟暮心:因衰老引起凄凉暗淡的心情。4、剑舞:舞剑。5、重:读zhòng。6、笳(jiā):即胡笳,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吹奏的一种乐器。7、城将:作者自指。时张说任幽州都督。 全诗以“夜饮”二字为中心紧扣题目。开始二句描写“夜饮”环境,渲染气氛。“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值秋深风凉之时,在幽州边城的夜晚,风雨交加,吹动树林,只听见一片凄凉动人的萧瑟之声。这一切,形象地描绘出了边地之夜的荒寒景象。第二句还暗用了宋玉《九辩》中的诗意:“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益发渲染了诗句中悲伤的色彩。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悲愁的心绪,已经见于言外。而这“夜饮”,就是为了要驱走这恶劣环境带来的悲苦,宴会还没有开始,从着力渲染、暗示中,已经给“夜饮”罩上了一层愁苦的阴影。第二联紧接一、二句,进入“夜饮”,抒发诗人的感叹:“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正”字接转巧妙,紧承首联对环境的描写,同时也自然地转入到宴会。“能忘”句以问句出之,将诗人内心的郁勃之气曲折地表露了出来。这种迟暮衰老之感,在边地竟是那样强烈,挥之不去,即使是面对这样的“夜饮”,也排遣不开。诗中化用了屈原《离骚》句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将诗人心意表达得更加婉曲、深沉。第三联,随着宴会开始,并逐渐进入高潮的时候,诗人的情绪也随之兴奋起来,诗情也有了亮色:“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在都督府的宴会之间,军士们舞起剑来,那矫健刚劲的舞姿,慷慨雄伟的气魄,令诗人为之感奋。《史记·项羽本纪》中项庄说:“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舞剑是为了助兴,增加席间的欢乐气氛。一个“宜”字,传出诗人对剑舞的欣赏。但接着吹奏起胡笳时,那呜呜的声音,使席间短暂的欢乐顿然消失,而充溢着一片悲凉的情调,诗人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塞上本来就多悲凉之意,与诗人的远戍之苦、迟暮之感,融合在一起,成为心灵上的沉重的负担,诗情在稍稍有了亮色之后,又忽然黯淡起来。这一联在豪壮中寓悲凉,在跌宕起伏中展现出诗人难以平息的滚滚思潮,直至引出最后一联。“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这十个字铿锵有声,似乎将愁苦一扫而光,转而感激皇上派遣的深恩,以在边城作将为乐、为荣。实际上这最后一联完全是由上面逼出来的愤激之语,他将对朝廷的满腹牢骚,隐藏在这看似感激而实含怨望的十字之中,像河水决堤似地喷涌而出,表现了思想上的强烈愤慨和深沉的痛苦。这一联的确托意遥深、措语婉曲,可谓“得骚人之绪”,寄寓着诗人悲愤的感慨,它与首联的悲苦的边塞荒寒之景,恰成对照,相得益彰。全诗以景起,以情结,首尾照应,耐人回味。诗歌在语言上遒健质朴,写景之语,并无华丽之辞,与边塞情调极为相称。遣词用字也十分精当,例如“吹”、“动”、“宜”、“重”这些字,看似一任自然,实际经过认真锤炼,用得恰到好处,对写景、抒情起了很好的作用。 明·唐汝询《唐诗解》卷三二:此有不乐居边意。……不作边将,安知天子宠遇乎?自宽之词也。明·徐增《而庵说唐诗》卷十三:说上说下,总是一个不乐幽州。世称燕公“大手笔”,吾嫌其尖利。此诗毕竟非忠厚和平之什,不免狭小汉家矣。清·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三:一气顺净。清·顾安《唐律消夏录》卷二:“正有”、“能忘”、“宜”字、“重”字、“不作”、“谁知”,只在虚字上用力。要说是“恩遇”,却究竟拗不过“边塞”、“迟暮”、“风雨”六字。诗可以观,岂不信哉!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卷十六:燕公诗清而健,去“四友”之堆砌矣。清·屈复《唐诗成法》卷一:唐时重内轻外,故贵至出镇,意尚如此。清·沈德潜《说诗啐语》卷上:收束或放开一步,或宕出远神,或本位收住。张燕公“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就“夜饮”收住也。清·陈德公:前如一气直笔,五六稍一顿,结以浑厚语意振之,遂不淡率。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卷二:满腔萧瑟之感。五六“剑舞”、“笳音”,亦见止此或堪自遣耳。结故缴言边城不若内臣之恩遇,章法最有开拓。清·姚范《唐宋诗举要》:托意深婉。

古诗幽州夜饮唐张悦

幽州夜饮(唐·张说)五言律诗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1)幽州:古州名。辖今北京、河北一带,治所在蓟县。
(2)高堂宴:在高大的厅堂举办宴会。
(3)迟暮心:因衰老引起凄凉暗淡的心情。
(4)剑舞:舞剑。
(5)边城将:作者自指。时张说任幽州都督。

评注:
《唐诗广选》:蒋仲舒曰:显浅处最圆活。
《唐诗直解》:结处倒说恩遇,妙甚,远臣不可不知。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三、四深妙,结句雄厚。
《唐律消夏录》:边塞之地,迟暮之年,风雨之夜,如此苦境,强说恩遇,其心伪矣。“正有”、“能忘,“宜”字、“重”字、“不作”,“谁知”,只在虚字上用力。要说是恩遇,却究竟拗不过“边塞”、“迟暮”、“风雨”六字。诗可以观,岂不信哉!
《唐诗成法》:一、二景中有情,故四得插入。五、六写其雄壮,正见悲凉,与一,二对看。结与四对看,自知用意所在。
《而庵说唐诗》:说上说下,总是一个不乐幽州。世称燕公诗为大手笔,吾嫌其尖利。此诗毕竟非忠厚和平之什,不免狭小汉家矣。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先生曰:前如一气直笔,五六稍一顿,结以浑厚语意振之,遂不淡率。评:满腔萧瑟之感。五六剑舞、笳音,亦见止此或堪自遣耳。结故激言边城不若内臣之恩遇,章法最有开拓。
《唐诗近体》:结法后唯老杜有之,边将宜作是想。
《五七言今体诗钞》:托意深婉。
《唐诗意》:乐处已忘其老,而不忘其君,此正小雅。


关于李商隐诗歌中的灯烛意象

“灯烛”是李商隐最喜用的意象之一,他的诗歌中多次写到“灯烛”。在他
诗中,灯烛具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有时是爱情的温馨,有时是友情的渴望;有
时是无奈的微哨,有时是失落的寂寥;有时是渴盼的鲜明路标,有时是乱离的目
击者。在“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筱蜡灯红”一联中,“蜡灯红”设色浓艳,
感觉上和前面的“春酒暖”一脉相承,实际就是诗人爱情心理的象征。想象一下,
在那个春意绵绵的夜晚,很多人聚在一起“射覆”饮酒,欢歌笑语不绝于耳。在
这其中,只有一个女子与诗人心心相通。夜色加深,蜡灯越发显得红亮,这光芒,
如此温馨,甜蜜,不正是诗人心灵深处因有这么一个知己而得到的慰籍么?蜡烛
似乎成为诗人专门用来象征爱情的固定意象。“蜡烛成灰泪始干”这一千古传唱
的名句,不正是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么?“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又是这种象征的极致了。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灯烛则又
象征着友情。诗人远在南方幕府,想起北方的朋友,路途迢迢,不能相见。诗人
荡开一笔,不写自己的相思,而是遥想未来:西窗下,烛光里,我和你面面相对
时,再来述说我的相思之苦。这里的烛光,其实是诗人心像的再现,是友情的象
征。当诗人失望寥落的时候,灯又成为寂宽的象征。在“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
灯独自归”一联中,探望旧日情人而不遇的诗人惆怅归来,灯即是他孤独的象征,
又是他失落的真实再现。


上一篇:落井

下一篇:胸怀大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