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草。
味苦,性凉。
归心、大肠经。
清热解毒消肿。
痈肿,疔疮,咽喉疼痛,泄泻,痢疾。
1、治疔疮疖肿:鲜盾果草30g,水煎服,每日1剂,药渣外敷患部。或用鲜全草捣烂外敷患部。(《全国中草药汇编》)
2、治菌痢,肠炎:盾果草15g。每日2次煎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内服: 煎汤,9-15g,鲜品30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
4-6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茎1条至数条,直立或斜升,高20-45厘米,常自下部分枝,有开展的长硬毛和短糙毛。基生叶丛生,有短柄,匙形,长3.5-19厘米,宽1-5厘米,全缘或有疏细锯齿,两面都有具基盘的长硬毛和短糙毛;茎生叶较小,无柄,狭长圆形或倒披针形。花序长7-20厘米;苞片狭卵形至披针形,花生苞腋或腋外;花梗长1.5-3毫米;花萼长约3毫米,裂片狭椭圆形,背面和边缘有开展的长硬毛,腹面稍有短伏毛;花冠淡蓝色或白色,显著比萼长,筒部比檐部短2.5倍,檐部直径5-6毫米,裂片近圆形,开展,喉部附属物线形,长约0.7毫米,肥厚,有乳头突起,先端微缺;雄蕊5,着生花冠筒中部,花丝长约0.3毫米,花药卵状长圆形,长约0.5毫米。小坚果4,长约2毫米,黑褐色,碗状突起的外层边缘色较淡,齿长约为碗高的一半,伸直,先端不膨大,内层碗状突起不向里收缩。花果期5-7月。
生于山坡草地、路旁或石砾堆、灌丛中。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茎较细,1至数条,圆柱形,长10-30cm,表面枯绿色,具灰白色糙毛,质脆易折断,断面白色。基生叶丛生,皱缩卷曲,湿润展开后,匙形,具柄,长3.5-19cm,宽1-5cm,枯绿色或深绿色,两面均具灰白色粗毛,茎生叶较小,无柄。叶片稍厚。有时可见蓝或紫色小花。或有两层碗状突起的小坚果,基顶部外层有直立的齿轮,内层紧贴边缘。气微,味微苦。
1、《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消肿。主治痈疖疔疮,菌痢,肠炎。”
2、《湖南药物志》:“利咽,止渴。”